司马迁简介 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史学家( 二 )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 , 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 , 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 , 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学习刻苦 , 进步非常快 , 极有钻研精神 。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 , 拉着儿子的手 , 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 , 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 , 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 。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 , 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 , 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 。司马迁低着头 , 流着泪 , 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 , 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 , 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 。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可是 , 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 。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 , 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 , 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 , 去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几年如一日 , 绞尽脑汁 , 费尽心血 , 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 , 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 , 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 。公元前104年 , 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 , 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top
二、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 , 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 , 却遇上了飞来横祸 , 这就是李陵事件 。
这年夏天 , 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 , 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 , 孤军深入浚稽山 , 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 , 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 , 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 , 结果弹尽粮绝 , 不幸被俘 。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 , 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 , 后听说他却投了降 , 愤怒万分 , 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 , 趋炎附势 , 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 , 现在却附和汉武帝 , 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 , 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 , 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 , 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 , 对朋友讲信义 , 对人谦虚礼让 , 对士兵有恩信 , 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 , 有国士的凤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 , 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 , 就一味地落井下石 , 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 , 深入匈奴 , 孤军奋战 , 杀伤了许多敌人 , 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 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 , 而他杀伤匈奴之多 , 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 , 而是投降了匈奴 , 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 , 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 , 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 , 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 , 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 , 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 , 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 , 他始终不屈服 , 也不认罪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 , 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 , 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汉武帝信以为真 , 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