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司马光砸缸”你知道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
打小就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你有没有想过 , 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呢?大家好 , 我是文物讲解员牛Bo 。其实 , 司马光砸的不是缸 。
据《宋史·司马光传》:“群儿戏于庭 , 一儿登瓮 , 足跌没水中 , 众皆弃去 , 光持石击瓮破之 , 水迸 , 儿得活 。”你看 , 司马光砸的是瓮 , 缸和瓮是同一种玩意儿吗?
缸和瓮这类盛器 , 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 在当时的陶器中可以发现它们的源起和雏形 。1978年在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缸 , 高约半米 , 造型呈口大底小的直筒形 , 敞口、厚圆唇 , 深腹、平底 , 底部正中有一直径约一厘米的圆孔 。显然 , 它不能盛水或粮食 , 而是用来装殓尸体或骨殖的 , 就是通常所说的棺材 。那时的丧葬习俗是用两三件陶器扣合在一起作为葬具 , 考古学上称为瓮棺葬 , 又称缸葬 , 但并不局限于用瓮或缸 , 还有如盆、罐、瓶、鼎等 。它们也并非为丧葬专门烧造 , 而是日常用具 , 埋葬时在器物底部钻以小孔来通气 , 据说这样做可以让死人呼吸 , 也取灵魂由小孔升天之意 。
那这件陶器该称为瓮还是缸呢?看图说话 。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距今约6000年 高47.0cm , 口径32.7cm , 底径19.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我们无法听到远古先民说的话 , 如何发音和表白 。但通过他们留下的图像可以知道他们表达的意思 。这件彩陶上绘有一幅画 , 左边是一支叼着鱼的白鹮 , 似乎是说明这件陶器可以盛水 , 用来放置捕获的鱼 。画面右边 , 是一柄石斧 , 这是当时最常用的工具 , 用途广泛 , 除砍伐耕种外还可用作武器 , 甚至上升为部落首领(巫师)的权杖 , 被赋予权威和仪轨的神圣涵义 。殊不知 , 这石斧 , 也揭示了这件彩陶的名称 , 斧 , 如其图像结合象形文字甲骨文所示 。
斧立于地上 , 表示其形 , 即缶 , 音与斧或相近或相同;斧砍在地上 , 引申其用途 , 即工 。缶和工合并为一个字:缸 。所以 , 后世把这件彩陶形状的器物 , 叫做缸 , 一般用来盛放水或食物 , 但不仅限于饮食 , 而有某种供奉或祭祀的意味 。时至今日 , 在过春节时 , 很多地方的人们有把装满水缸、米缸的风俗 , 祈求饮食无忧、吃饱喝足 。也有将“送灶”的祭品放在米缸中 , 寄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水缸放置在屋外门前或庭院中 , 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灭火 。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 , 逢天干物燥、夜黑风大 , 不但容易起火 , 还会火势蔓延、殃及四邻 , 水缸兼具消防设备的功能 。而今 , 在故宫可看到铜质或铁质的巨型水缸 , 平时贮满清水 , 古时一旦失火 , 即可就近取水灭火 。因此 , 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和“门海” , 取门前之大海之意 。据《大清会典》载 , 宫中共有大缸308口 。今余231口 。距今最早的大缸为明弘治年间(1488—505)铸造的铁缸 , 上奢下敛 , 两耳有铁环 。铜缸则多为清代铸造 , 腹大口阔 , 两耳加兽面铜环 。为防止缸中之水结冰 , 延误救火 , 在立冬到来年惊蛰 , 宫人都要给大缸“穿衣戴帽”、在缸下燃炭保温 , 以备不时之需 。
金海(鎏金铜缸) 铭文“大清乾隆年造” 高1.2m , 直径1.66m 鎏金铜缸为紫禁城门海的最高等级 , 放置在太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两边 , 共有18口 , 每口可盛水约三吨 。腹圆口阔 , 外表鎏金 , 富丽堂皇 , 而且装饰精美 , 两耳有兽面铜环 , 与门铺首相类 , 形象为龙子之椒图 , 其性通灵不寐 , 用以镇守门户、巡视预警 。据乾隆年间《奏销档》载 , 每口鎏金铜缸约重1696公斤 , 铸造铜缸的费用约合白银五百多两 , 鎏金使用黄金一百两 。据说庚子年八国联军犯北京 , 缸上黄金被联军士兵刮去 , 或许吧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揭秘古代宫廷投毒三大秘法 古代皇家投毒谜案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揭秘妙玉结局 竟被贼人掳走侮辱后卖入青楼?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揭秘汉成帝刘骜为什么死在赵合德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