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接触氧化法知识点,涂山环保( 二 )


(2)真菌类
生物膜中的真菌主要是镰刀霉菌、地霉菌和各类酵母菌等 。 真菌对某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如丙烯腈等)有一定降解能力 。
(3)原生动物
在正常运行和生物膜降解能力良好时 , 生物相中占优势的原生动物以固着性的纤毛虫为主 , 如钟虫、小口钟虫、等枝虫、盖纤虫、无柄钟虫等 。 有时也有游泳性纤毛虫 , 如草履虫、豆形虫、漫游虫等 。
运行稳定时 , 生物膜上的生物相也是相对稳定的 , 细菌和原生动物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 。 一方面 , 原生动物纤毛虫吞噬细菌 , 抑制细菌群体的蔓延;另一方面 , 细菌被破坏后 , 又不断繁殖生长 , 这就需要以废水中的大量有机物作为食料 , 从而净化了废水 。 所以 , 原生动物纤毛虫特别是钟虫、等枝虫、盖纤虫是生物接触氧化系统运转良好的有价值的指示性生物 。
在运行时 , 若有机物负荷或营养状况有较大变化 , 则原生动物中的固着性钟虫、等枝虫突然消失 , 丝状菌稀少 , 菌胶团结构松散 , 而游泳性草履虫、钟虫游泳体大量出现 , 出水水质变差;反之 , 若原来出水水质较差 , 一旦出现钟虫、等枝虫、丝状菌丛生 , 菌胶团结构紧密 , 而游泳性纤毛虫减少 , 则说明环境条件有了改善 , 出水水质变好 。
(4)后生动物
与活性污泥法不同的是 , 在生物接触氧化法中的生物膜上存在着大量的后生动物如轮虫、线虫、红斑瓢体虫 。 这些是以食死肉为主的动物 , 能软化生物膜 , 促进生物膜脱落 , 从而经常保持活性和良好的净化功能 。 当轮虫等后生动物数量多且活跃 , 个体肥大 , 则处理后出水水质好;反之 , 则处理效果差 。 一旦发现生物呆滞 , 个体死亡 , 则预示着处理效果急剧下降 。
2

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
1、进水水质
①PH值
环境条件对生物处理的影响是重要的 ,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 其中PH值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
对于大多数细菌来说 , 虽然PH的最广范围为4-10 , 但是由于异常的PH值会损害细胞表面的渗透功能和细胞内部的酶反应 , 因此适宜的PH值范围应为6-8 。
在污水处理中 , 特别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 , 污水的PH值往往不能适应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 此时 , 当在培菌驯化时考虑到PH值因素 , 并使PH值逐渐偏于某一侧 , 那么 , 即使在较高的碱性和酸性条件下 , 也能够使整个经过驯化的微生物群体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
运行实践表明 , 生物接触氧化法对PH值的适应性比较强 , 当污水的PH值为8-9时 , 微生物仍然有适应能力 , 对处理效果没有多大影响 。 因此 , 生物接触氧化池进水PH值可为6.5-9.0 。 否则 , 应考虑预先的PH调整措施 。
②水温
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接触停留时间较短 , 因此处理过程中污水受气温的影响不大 , 主要起作用的是水温 。
温度对生物处理有一定的影响 。 一般地 , 温度高 , 微生物活力强 , 新陈代谢旺盛 , 氧化与呼吸作用强 , 处理效果较好 。 但温度过高 , 会抑制通常的嗜中温微生物的生长 。 同样 , 温度过低 ,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 , 处理效果受到影响 。
为了保持基本正常运行 ,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进水水温宜控制在10-35℃之间 。
③硫化物及其它有害物质
污水中的大量硫化物对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是有害的 。 一是 , 硫化物是还原剂 , 要消耗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大量溶解氧;二是 , 硫化物在充氧作用下 , 易产生难闻的硫化氢气体;三是 , 硫化物对微生物代谢过程有抑制作用 。 为此 , 生物接触氧化池进水中的硫化物含量应在30mg/L以下 。
其它有害物质的情况 , 在此从略 。
2、有机负荷
有机负荷是反映生物接触氧化法净化效能的主要指标 。 它通常用单位容积填料的污染物(BOD)负荷量来表示 , 即
BOD负荷=单位时间内供给生物膜的有机物数量(BOD)÷填料总容积单位:Kg BOD/(m3·d)
①BOD负荷同被处理水的污染物质有关
处理对象不同 , BOD负荷亦不同 。 易于生物降解的污水 , 例如城市污水、酵母废水等 , BOD负荷较高 。 而可生化性较低的废水 , 如印染废水等 , BOD负荷较低 。
②BOD容积负荷与处理水水质亦有密切关系
实践表明 , 在一定范围内 , 出水BOD愈高 , 则BOD容积负荷也愈高;出水BOD愈低 , 则BOD容积负荷也就愈低 。 在保持相同处理水水质的情况下 , 允许的BOD容积负荷愈高 , 则证明处理设备效率愈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