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食、代餐,真蓝海还是伪风口?
文章图片
图1/3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魏巍
来源:深响(ID:deep-echo)
2020年朋友圈中好友互动最多的广告 , 一定有WonderLab 。
无论是不是减肥人士 , 一定都或多或少被动接触过这个代餐奶昔品牌 。 这一2019年初才成立的品牌 , 成为了该年天猫最受女性欢迎的瓶装代餐奶昔品牌 , 并在今年轰炸小红书与朋友圈 , 同时迎来一场资本盛宴——两年内完成三轮融资 , 投资方包括IDG资本、启晨资本等 。
WonderLab走红的背后 , 是冉冉升起的轻食、代餐风口 。
近年来 , 在年轻消费群体之间 , 刮起了一股轻食、代餐的火热浪潮 。 新一代消费主力的消费和饮食观念发生变化 , 对饮食的“健康”与“瘦身”更显关注 , 低脂低热且饱腹感强的食物备受推崇 。
以WonderLab为代表的代餐品牌的崛起 , 其实是承接着轻食行业的发展 。 率先走强的轻食行业 , 由于产品同质、卫生质量以及口感不佳等问题 , 面临企业“昙花一现”的窘境 。 大浪淘沙之后 , 几乎没有品牌能够长足地存续发展 。
因此 , 后起之秀代餐逐渐成为了资本追捧的热点——但代餐能走出一条和轻食不一样的路吗?这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风口?
“跑步”抢“门票”
吃顿沙拉就健康了、吃顿代餐就减肥了——无论是出于真实地减肥健身目的 , 还是生活压力下给自己提供的安慰剂 , 代餐与轻食确实是在年轻群体中流行了开来 。
它们代表的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 , 核心就在于健康、营养、减负 。 其中 , 低卡路里、少油盐的食物都可以算作轻食 ,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明治和沙拉;代餐则指低热量、易饱腹 , 能部分或全部取代正餐的食品 , 有代餐粉、代餐奶昔、代餐棒等 。
国内市场中 , 代餐与轻食是近几年随着年轻一代成长、生活方式转变 , 才出现的崭新概念 。
其中 , 轻食行业的发展更早一步 。 轻食行业在国内经历了起步、热潮、到回归理性的周期 , 而这一切仅仅用了短短四年时间 。
2014年是轻食沙拉的元年 , 米有沙拉、打开沙拉、甜心摇滚沙拉等第一批沙拉企业创立 。 2015年至2017年 , 市场处于资本持续加持的高温状态 , 米有沙拉获得真格基金天使轮投资 , 甜心摇滚沙拉完成A轮、B轮融资 , 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及美团旗下龙珠资本 。 同时这一时期更多创业者涌入 , 按照沙绿轻食创始人李科的说法 , 2015年上海沙拉店的数量不到50家 , 到2016年年底达到了三四百家 。
但2018年后 , 行业出现大洗牌 , 包括甜心摇滚沙拉等明星企业业务关停 , 资本也随之降温 , 市场回归理性 。 回头来看 , 市场早就忘记了甜心摇滚沙拉这个风光一时的名字 , 记得的只有那场曾引起不小争议的、在北京街头组织300名外籍男子送餐的“斯巴达勇士活动” 。
创业公司仅仅是轻食行业赛道的一部分 , 传统餐饮企业 , 洋快餐以及互联网企业也加入赛道进行市场争夺 。 越来越多的餐厅、咖啡店、烘焙店把轻食加入菜单 , 结合自身主营产品优势 , 侧面迎合市场需求 。
其中最知名的案例应该是瑞幸咖啡 , 瑞幸咖啡在2018年下半年搞了一场促销活动 , 推出了一系列低价格的肉卷、三明治、司康 , 打出了“轻食风暴”的字号 。
文章图片
图2/3
代餐食品存在已久 , 但直到2019年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代餐元年 。
【|轻食、代餐,真蓝海还是伪风口?】从市场表现上看 , 神眸数据显示 , 2019年3月到2020年2月 , 代餐在全网销售额达到36.47亿元 。 除了WonderLab之外 , 表现突出的品牌还有麦片代餐品牌王饱饱 , 在2019年“双十一”中其获得麦片品类TOP1的成绩;去年5月才在天猫旗舰店开售的新西兰代餐品牌Smeal , 在2019年内单品卖出100万瓶 , 销售额突破1150万元 。
资本也开始向这一赛道涌入 , WonderLab、超级零、野兽生活、王饱饱等代餐品牌先后获得融资 。 并且今年 , 这一融资浪潮还在持续 。
相比轻食较为单一的“素食+低脂肉”的模式 , 代餐的种类较为丰富 。 其中包括代餐粉、代餐饼干、代餐乳制品、燕麦、能量棒 , 并且口味上不断推陈出新 , 由甜味向咸味转变 , 更符合中国人的多元化饮食需求 。
除了创业公司外 , 一些传统的大型食品企业也争相进入赛道 , 包括康师傅、中粮、百草味等等 。 部分国外的代餐品牌Smeal、Huel , 也相继入驻电商平台 。 但在实际竞争中究竟谁能更胜一筹 , 依旧乾坤未定 。
文章图片
图3/3
从融资情况中可以观察到 , 近两年资本把从轻食上收回的热情 , 重新投向了代餐赛道 。
但轻食短暂的风口期给人以警醒 。 面对代餐风口的火热 , 我们需要提出更多的问题:到底谁在吃代餐?代餐市场又能有多大潜力?
女性撑起代餐市场?
“斯巴达勇士”的营销活动受到不少诟病 , 但也揭示出商家的一个发展逻辑:讨好年轻女性 。
事实确实如此 , 无论是轻食还是代餐 , 都是由女性消费者撑起的市场 。 根据CBDN×天猫美食发布的《2020代餐轻食消费洞察报告》 , 代餐消费逐步日常化 , 覆盖了健身人群、减重人群、加班族以及日常保健人群等多种健康饮食场景 。 70%的代餐消费者为女性 , 其中85后90后贡献了40%的代餐消费 , 而95后的未来消费潜力最大 。 消费主力人群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 但三四线城市的规模增速不可小觑 。
女性消费者为何选择轻食或者代餐?原因主要有两点 , 一是健康饮食的需要 , 二是方便快捷的需求 。
在轻食、代餐产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之前 , 国内已经有相类似的产品存在 , 比如素食和减肥餐 , 但当下的理念上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 如今的轻食更加注重膳食搭配 , 而不仅仅是吃“草”或是低热 , 对于酱汁热量过高以及营养均衡的问题有了显著改善 。
类似的零食代餐则包括像芝麻糊、压缩饼干、燕麦片诸如此类 。 而如今的代餐更多意义上不再是上述的日常代餐 , 逐步向功能性代餐转变 。 消费者在选择上更注重营养、瘦身减脂以及口味的多种考量 。
健康饮食除了需要营养均衡的基本要求外 , 还有断糖、瘦身的功能性需求 。 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 尤其是女性 , 对于个人管理愈发重视 , 而控糖瘦身势必伴随低碳水、低热量的饮食甚至于断食 。 传统的节食很容易造成饥饿感 , 并且口感也不佳 , 很难做到“吃不胖”的期望 。 而轻食代餐的出现迭代 , 就逐步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需求 。
另一方面 , 当代白领在经历“996”的摧残之后 , 自身做饭的意愿并不强烈 。 尤其是在加班和运动不足的情况下 , 利用轻食代餐来代替一两顿饭 , 不仅食用没有心理负担 , 而且也更加省时省力 。 在这一点上 , 代餐产品相较于轻食更胜一筹 。
资本狂欢中的冷思考
2020年不少代餐类的创业公司获得了资本加持 , 但总的来看 , 还有很多资本机构仍处于观望阶段 。 代餐产品虽然依靠减脂瘦身收割了一部分消费者 , 可未来的长远发展依旧面临多重困难 。
当前阶段的创业公司 , 都在深耕自己的细分领域 。 比如超级零主打的就是天然代糖零食品牌 , 乐纯主营酸奶制品 , 而ffit8则是蛋白棒、蛋白瓶 。 投资人当前看重的是产品特色而非标准化 , 目标清晰、产品出色的创业公司有能力率先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 相反标准化则意味着未来可替代品的威胁 。
“打败你的不一定是同行 , 也有可能是跨界 。 ”代餐全品类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 像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这样的零食品牌 , 就面临像keep之类互联网公司的市场争夺 。 因此反观创业公司 , 即使可能短期通过网红单品获得了客流和知名度 , 但长期来看品类重叠而造成的竞争 , 仍旧是不可避免的局面 。
同时 , 线下经营打入门店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 产品渠道的合作是其中关键的环节之一 。 传统食品行业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供应链条 , 因此在销售等环节会相较于创业公司具备优势 。 但所幸这种优势并不是垄断性质的 , 创业公司的线下经营依旧具备机会条件 , 只是布局周期会更长 。
代餐产品的定位是“零食” , 即便有营养价值 , 也不能完全替代三餐 。 目前在市面上存在一些产品鱼目混珠 , 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一定损害 。 代餐企业属于食品领域 , 需要遵循食品安全的规定 。 同时此类产品在宣传上可能存在打“擦边球”的情况 , 虚假宣传没有得到有效抑制 。 随着未来规模的扩大 , 行业监管标准可能会趋于严格 。
代餐产品的价格相比于普通零食会更高 , 单品利润空间更大 , 但回购问题依旧是个困局 。 如果不打破边界 , 最终的用户依旧只能局限在健身人群 。 而回购难的痛点正是在于口感单一 , 口味不佳 , 仍旧不能满足顶替一餐的原始设想 。
目前的代餐企业推出了盒子产品 , 来增加产品的体验层次 。 不仅局限于饼干 , 肉干 , 能量棒这类小零食 , 也推出了拌面 , 米饭等产品 , 期望能够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口感需要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这一类产品看似是代餐行业的革新迭代 , 但从食品业的整体角度来看 , 不过是速食产品打上了营养化的旗号 。 如果再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新鲜度 , 则必须配备冷链服务 , 而这一切似乎又回到轻食沙拉的老路上 。
轻食沙拉在经历野蛮生长后 , 回归理性 , 看似和代餐行业发展模式截然不同 , 但最终还是要面临同样的困局 。 轻食沙拉一般从线下门店起步 , 通过外卖配送行业进行经营 , 但问题在于门槛低 , 产品单一 , 并不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 加之食品的保鲜储藏成本较高 , 很难形成大连锁的经营格局 。
虽然2019年是代餐行业元年 , 但留给新创业公司的机会已经很少 。 轻食、代餐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 , 但是在经营中依旧受制于饮食文化、现实条件 。 空谈健康生活 , 希冀消费者通过宣传噱头来购买产品 , 最终还是会败给现实 。 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产品打造品牌、赢得人心 , 深挖渠道 , 占据更大的赢面机会 。 而投资者的投资不在于打造短期爆品 , 而是长期的价值取向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Tencent|原生版微信上架统信UOS应用商店:适配X86、ARM、LoongArch架构
- 国家|2022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 IT|8号线、14号线将全线贯通 北京地铁?今年开通线路段创纪录
- 软件和应用|iOS/iPadOS端Telegram更新:引入隐藏文本、翻译等新功能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IT|宝马电动转型成果初显:i4、iX供不应求 新能源车销量已破百万
- 银行|银行卡、社保卡可直接刷卡坐公交 上海公交开始试点
- 概念股|孙佳山、张泰旗:警惕元宇宙可能带来的金融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