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叮咚买菜,诡异扩张


36氪|叮咚买菜,诡异扩张
文章图片
图1/1

线上卖菜生意的盈利问题摆上日程 。
作者 | 赵小米
出品 | 36氪-未来消费(微信ID:lslb168)
即便邻近春节 , 叮咚买菜在北京的地推团队 , 依然随处可见 。
不仅是小区门口、商圈周边、街头路上 , 最初可见叮咚买菜递推人员 。 只要身处北京 , App开屏、朋友圈广告 , 线上也到处是叮咚买菜的推广 。 甚至一些地推员工 , 开始深入各大小区 , 挨家挨户敲门推广拉新 。
2020年春季 , 第一阶段疫情之后 , 叮咚买菜给自己定下的计划为在北京开出200个前置仓 。 这意味着 , 按计划要在2020年底 , 北京在叮咚买菜的布局 , 将成为仅次于上海 , 成为国内的第二大单一市场 。 但是截至目前 , 叮咚尚未披露在北京取得的业绩 。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 , 叮咚买菜又计划在2021年总投资6亿美元 , 选在江苏昆山建设生鲜综合体 。 这个类似生鲜基地的综合体 , 运营能力包括生鲜半成品、面食的加工等 。 这种烧钱力度 , 让人感觉叮咚并不差钱 。 但是叮咚买菜上次获得融资的公开信息 , 已经过去一年半了 。
2020年叮咚买菜究竟有没有获得融资 , 这甚至是一个多次曝光 , 又多次被叮咚官方否定的“谣言” 。
2019年6月底 , 叮咚买菜曾透露公司账上还有20亿现金 。 当年7月 , 叮咚获得B轮融资 , 但未透露具体金额 。 2020年5月 , 据路透社报道 , 叮咚获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的3亿美元投资 , 但叮咚否认了这一消息 。
叮咚在过去的一年间 , 扩张显得极其激进 。 除了上海、杭州、北京之外 , 还先后进入江苏南京、广东广州、河北、浙江、安徽、四川等省市 , 仅在去年11月的一个月内 , 叮咚就新进入了将近10个城市 。 目前 , 叮咚覆盖的城市 , 总数超过20个 。
但这些城市对于叮咚来说 , 也仅仅是“进入” , 客观来说 , 进入时间决定了还远不能谈已“覆盖” 。 20个城市加起来的前置仓数量 , 大概和北京、上海一个城市的覆盖数一样 。 前置仓这种高度依靠密集锁定 , 才能实现盈利的小零售业态 , 对于叮咚来说 , 进入的20个城市的零星几个仓 , 当下显然不可能产生正向营收 。
我们不是吹毛求疵的诘问刚刚进入一个城市就谈营收 。 而是想要强调 , 前置仓这种小业态 , 单仓天然的就不能孤立存在 。 一个仓在一个城市 , 并不能看作一个仓 , 而是等同于背后一个新的公司 , 一整套业务体系(供应链+营销+运营+物流等)在一个城市的落地 。 因此 , 零售业的小业态公司 , 通常都是用密集锁定的拓展方式 , 从一个点的多个仓(店)占领一个城市区域 , 然后逐步占领一个城市 , 再逐步扩张到一个省 , 最后再一个省一个省的复制 。 便利店 , 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打法 。 生鲜赛道的优秀品牌钱大妈 , 哪怕同样是前置仓模式的朴朴超市 , 都是如此 。
除了谊品生鲜这个异类 。
因为小业态的扩张 , 一样需要成本 。 几套独立的供应链、自营前置仓的房租人力费用、漫长的回报周期 , 每个新城市的前置仓扩张 , 都是叮咚目前面对问题的倍增扩张 。
而且回到叮咚的大本营城市上海 , 目前也尚未取得以市为单位的区域性盈利 。 叮咚会觉得这是一个严峻的战略问题吗?还有个棘手的问题是 , 现在前置仓的生鲜业务模式是否成熟 , 行业一直有严重对立争议的拷问 。 这个赛道有朴朴超市作为前置仓代表品牌的稳定发展 , 也有叮咚作为前置仓模式的让人不懂 。
但是 , 叮咚的2020年 , 就是一个激进扩张新城市的一年 。 有点诡异 。
仍未盈利 , 却不缺钱!
进入北京市场快一年 , 虽然叮咚买菜尚未披露过经营情况 , 但从地推的火热程度与覆盖范围来看 , 显然叮咚认为北京市场还处于初期布点阶段 。
叮咚买菜此前多次被诟病的问题 , 不是目前没有盈利 , 而是包括投资人在内的很多人 , 看不到盈利的进阶和蓝图 。 创始人梁昌霖自己表示过 , 理想状态下 , 每个前置仓经营一年以上 , 日订单量达到1000单左右 , 平均客单量价超65元 , 可以在刨去履单成本后 , 每单的营业利润预计能超过3% , 也就可以赚钱 。
这是有些过于理想的 。 我们知道的是 , 叮咚买菜的前置仓 , 目前属于行业内运营成本最高的仓 。 因为叮咚买菜的每个前置仓 , 配置了数量远超行业标准的加工人员 。 包括水产加工处理、批量蔬菜到仓后按规格的分包等 , 以及自营自养的配送骑手 。 这些基层人员能在叮咚获得就业 , 其实令人尊敬 。 唯愿这些基层人员的就业 , 能够一直得到保障 。
回到叮咚盈利问题 。 叮咚在自己的大本营上海 , 直到目前还未宣布取得区域性盈利 , 而上海这个城市 , 叮咚的业务开展已经三年 。 三年运营仍未盈利 , 不仅距离其梁昌霖自己谈到的理想状态的一年盈利差距有点大 , 而且对比同行的差距也很大 。
2020年9月24日上午 , 盒马CEO侯毅在36氪-未来消费举办的全零售大会上 , 明确表示 , 盒马在上海、北京的门店 , 已经实现全面盈利 , 而且预计在2021年的今年 , 两地门店的线上订单比例超过90% 。
【36氪|叮咚买菜,诡异扩张】侯毅在我们大会上透露的这个信息 , 包含了三个关键信息:盒马的生鲜零售模式是目前行业内投入最重模式;盒马彼时进入北京市场的时间刚好三年;北京和上海是中国零售竞争最复杂的两个市场 。
但是 , 盒马在两地还是全面盈利了 。 这还没算上同样是社区生鲜小业态的盒马mini , 早在2020年7月初 , 通过其项目负责人倪晓俊的亲口表态:盒马mini已实现整体盈利 。
叮咚买菜最接近盈利的一次 , 是在2019年7月 。 那时 , 叮咚宣布其345个前置仓的日订单量 , 超过40万单 , 平均每仓超过1100单 , 超过其单仓理想状态 。 这个数字 , 据我们摸底调查 , 一度接近盒马当时全国门店的线上订单量 。 但是半年之后 , 即随后的2019年年末 , 叮咚公布数据 , 其单仓日订单量仅为909单 。 这半年时间 , 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是有增加的 。 究竟是业务增量却不增效?还是单仓的单量在一年前 , 就开始下滑?
唯一通过外界观察可以看到的原因是 , 2019年9月 , 叮咚买菜调整了上海区域免运费起步价 。 那时 , 叮咚将免运费的门槛从0元提升至28元 , 不满28元的需要付5元运费 。 2020年开始 , 叮咚又将上海区域的包邮门槛提升至38元 。
做过生鲜零售生意的都知道 , 免邮门槛的调整 , 就是运营成本方面的用户补贴减少了 。 这里面稍微尴尬的是 , 即然叮咚减少了对上海市场的高额补贴 , 一年半时间过去了 , 现在叮咚的上海单仓营收情况 , 仍未达到2019年7月的水平 。 盈利 , 自然也不暂时没实现 。
减少运营费用 , 大概是转移到营销费用 。 过去一年半时间 , 叮咚在上海还在开拓新仓(而且新仓免邮) , 增加市场覆盖度和渗透率 。 一个单位市场 , 什么时候要拓展?什么时候要加深渗透?什么时候要盈利水平?这是有精确评估考量的 。 上海市场 , 目前显然应该进入到追求盈利 , 而不是继续开新店的阶段 。
因为三年之后 , 如果再不能在自己本土市场取得盈利 , 投资人会觉得 , 叮咚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是不是不太清晰?或者 , 即便商业模式成立 , 投入周期和规模是不是太长太重?难道要像10年前的京东 , 融资百亿奋战六年(从扩张到上市) , 才能看到希望?
可是 , 京东做的是个三万亿的生意 。 叮咚身处的生鲜产业 , 整体也才三万亿 。 投资人还敢继续追加对叮咚的投资吗?
这是否就是叮咚一年多来没有正式宣布获得新融资 , 但是又模模糊糊偶尔有融资传闻的原因?
线上卖菜 , 怎么跑通?
但是叮咚在2020年 , 给人的感觉反而是不差钱 。
叮咚公布 , 2020年公司全国月销水平超过10亿(即年营业额可达120亿元以上) 。 可以预见 , 2020年叮咚广泛深入拓展的三、四线新城市 , 贡献不少 。 这些新城市新仓的新客新单 , 存在大量新客和免邮的补贴 。
结合本文开头谈到 , 叮咚目前在北京地区 , 大手笔砸钱做推广拉新 , 好像一点也不缺钱 。 我们这里要谈的问题是差不差钱 , 但是在此之前 , 我们要先谈的是低线城市的运营水平变化 。
此前 , 叮咚买菜自己其实也没讳言 , 其在上海周边的二、三线城市生意 , 并不是那么好 。 其中 , 无锡就曾有仓的日单量仅在200单 , 后来实在没法 , 被迫关仓撤出该地区 。 这种撤出 , 与这些城市的人均收入、人口密度、人群习惯有关 。 问题是 , 无锡 , 放在全国都是经济领先的地级市 , 如果算上无锡的人均收入 , 无锡比第一大城市上海的人均收入水平还要高 。
那些还不如无锡整体水平的唐山、廊坊、芜湖、马鞍山……订单规模 , 可想而知 。 或者说 , 补贴力度之大 , 可想而知 。
所有从业务指标层面去评估 , 叮咚买菜在2020年看似不差钱的疯狂扩张 , 实在匪夷所思 。
三线以下城市 , 其实一直都不是很充分的家庭购物线上化的市场 。 三线城市最大的家庭购物线上化不足 , 除了行业通常谈论的人口数、消费力问题之外 。 最主要的问题 , 其实是外来人口的不足——本地人口的本地生活特性非常突出 。
一个城市本地人口比重高 , 意味着本地生活方式 , 以及完整成员结构的家庭构成 , 都很突出 。 有了这两种顽强的本地化要素摆在那 , 决定了传统菜市场和超市的供给服务 , 其实在当地的整体供给水平很完整 , 很成熟 。
本地家庭购物的供给水平发达 , 又意味着 , 外来商户想通过业务链路+运营效率的优化 , 达到订单量、复购率和利润率的正常水平 , 可能性基本在小数点后面 。 外来户能在一个高度本地习惯的低线城市立足 , 通常都是提供超过当地普遍标准 , 并在一两个服务能力上达到全行业标准之上的亮点 。
简单的说 , 此前大卖场在低线城市横扫千军 , 靠的就是又多/又省/又好/又一站式 。 盒马做的也是家庭购买生意 , 还是高于当地标准 , 达到全行业亮点标准的中高端家庭性价比生意 , 仔细一盘上发现在低线城市还是不行 , 干脆宣布 , 盒马压根不打算去三线以下城市 。
最近两年 , 便利店开始往三线以下城市扎堆 。 便利店是个人消费业态 , 个人消费的变化 , 其实天然要比家庭消费的变化更容易 。 线上买菜 , 不仅完全家庭化 , 而且还特别民生性 , 不可能是大多数家庭的高端项目支出 。 低线城市拥抱线上买菜 , 目前来看 , 无论是从模式演化 , 还是实际市场效应 , 都不是很靠谱 。
说着说着 , 这里面又冒出一个更麻烦的问题:现在线上买菜生意 , 属于生鲜流通经济最经济最成熟的渠道和模式吗?
社区团购这玩意一出来 , 即便没有互联网巨头的补贴 , 其实也很有价格优势 , 就能在低线城市玩的很溜 。 价格杀手 , 批量购买 , 团长服务 , 几个杀手级模式利器组合起来 , 显然要比线上买菜即配到家 , 更能在低线城市立足生存发展 。
看似不差钱的叮咚买菜 , 实在让人看不懂为什么要在2020年 , 选择疯狂开拓那些低线城市的线上买菜生意 。 唯一能让人找到合理性理解的是 , 叮咚去的这些城市 , 都是互联网大公司在家庭购物业务布局方面 , 目前还没去的城市 。 如果哪天巨头要去这些低线城市 , 叮咚有现成资源?
好了 , 还是回到叮咚业务本身 。
叮咚买菜在2019年的火爆 , 很大一个原因 , 就是叮咚第一次相对完整提供了一个菜市场的生意 。 叮咚可以买现处理的活鱼 , 可以买加氧的活虾 , 可以买一站式的家庭餐桌生鲜——做一顿饭的解决方案 。
但是 , 这是一个陷阱 , 至少通过前置仓的即配到家模式 , 是个陷阱 。 有时候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 , 生鲜这个概念 , 可能就有问题 。
以家庭购买的生鲜 , 其实是围绕着“吃” , 构建起来的一整套饮食服务 。 除了常规的未烹制的新鲜食材(即狭义上的生鲜) , 还有半成品熟食、各种时令鲜货、各种餐饮化的菜品 。 即大家常看到的:水果 , 蔬菜、水产、肉蛋禽;以及卤味、包装食品 , 调味品、米面粮油 , 厨房用具等 。 总之 , 看似生鲜是一个独立品类 , 其实涉及到的单品和全年各季节各时段的吃的需求 , 非常复杂 。
更麻烦的是 , 每个生鲜单品 , 都是一套独立的运营方法论 。 能做好大龙虾的单品 , 未必能做好冻品海鲜 。 而这两者 , 还只是生鲜品类当中水产类目的海鲜系列而已 。
生鲜上面是复杂的家庭“吃”的需求 , 生鲜下面是复杂的细分单品方法论 。 君不见 , 超市落地中国40年 , 一直想玩生鲜 。 但是直到今天 , 还被看似土鳖的菜市场 , 活生生的摁在20%占比不能翻出浪花 。
我们看到的是 , 叮咚在2020年 , 有节奏分批次的减少了生鲜单品数量 。 很多动销率不高的水果、水产悄悄的从App上下架 。 生鲜不同单品动销率不同 , 这很正常 。 菜市场的方法就是 , 不同小摊贩 , 分工协作 , 分散风险的做不同品类 , 组合一起 , 就是一个完整家庭的“吃”的服务 。
这些生鲜流通生意的基本面问题 , 叮咚可能都来不及思考了 。 叮咚对外一直强调的 , 还是60元出头偏低的客单价、高额的补贴优惠等很表面的运营问题 。 梁昌霖在公开场合表态的思考 , 也是叮咚买菜不做【店+仓】模式 , 只做60-70元的卖菜生意 。 这两个特性 , 一下就把叮咚买菜的生意 , 严格限制在一个范围内:即时配送的线上卖菜 。
因此 , 刚才提及生鲜流通的向上向下的两个复杂问题 , 叮咚真的可能来不及思考 。
其实 , 叮咚买菜是做出了改进的 。
叮咚买菜App的第一个品类下 , 有“一顿吃光”分类 , 该分类下的商品为一道菜所用到的所有生鲜原料搭配 。 如“手撕包菜” , 里面包含包菜+小米椒+青椒 , 并且正好是一道菜的量 。 还有“贴心调味组合” , 包含葱、姜、蒜共150克的小份装 。 虽然SKU有限 , 但叮咚买菜有意向“烹饪解决方案”的方向靠拢 。
顺着这个思路 , 叮咚买菜下方的功能栏中 , 最中心的为其直播版块 。 其中除了直播赠优惠券等直播内容 , 更多的是类似于“下厨房”一样的菜谱功能 。 点进这些烹饪教程中 , 用户可直接点击右下角 , 购买做这道菜所用的所有食材 。 购买页面分为主料和辅料 , 可根据需要挑选购买 。
叮咚买菜的菜谱分类很细 , 根据食材、场景、口味、人群等分了7大类 , 每类下面又有数小类 , 用户可以方便的查找适合自己的菜谱 。 在培养起用户消费习惯后 , 购物行为的顺序会从想好吃什么 , 再打开叮咚买 , 变成打开叮咚看一看 , 再决定吃什么 , 然后进行购买 。 这样一来 , App的使用率将会得到提升 , 同时客单价也会因为连带购买与冲动消费而上升 。
但是这些改进和努力 , 属于叮咚模式的局部能力改进 。 不是线上买菜 , 可以完整复制一整套家庭“吃”的一站式购买的模式突破 。
这是叮咚买菜业务模式的终极难题 。 很多问题其实属于模式的阶段性局限 , 属于线上买菜的当前不能突破的局限 。 但是叮咚要去突破 , 就是叮咚自己的问题 , 不能把问题仍给行业一起提升而得到免费红利 。 做任何改进努力 , 叮咚都要考虑 , 成本扛得住吗?消费者会买单吗?现金流怎么样了?
从这点来说 , 叮咚买菜这家公司 , 其实发展的很不容易 。 只是 , 还未盈利 , 甚至模式不甚清晰的叮咚买菜 , 投资人能不能耐心陪玩等待下去 。
一切 ,又回到了盈利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