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国产操作系统二十年“守夜人”

过去20多年 , 我们曾经因缺乏一定程度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而耿耿于怀 。这种局面在今天终于有一些改变了 。1月24日 ,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介绍了鸿蒙OS(HarmonyOS)的最新进展 , 预计今年将在华为手机上正式搭载鸿蒙OS 。在此之前 , 华为还已经推出了鸿蒙OS 2.0手机beta版 。
再往前推一个月 , 统信软件宣布完成11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 并与国内首批30家代表共同成立了同心生态联盟 , 以进一步加强上下游的合作 。统信软件成立于2019年 , 由国内多家操作系统企业整合而来 。
2020年8月 , 银河麒麟V10发布 , 该套操作系统适配了国内主流CPU平台 , 同时兼容支持数万款软硬件生态 。而这一版本的操作系统来自麒麟软件 。后者于2019年由中标软件与天津麒麟合并后成立 。
如今 , 国产化操作系统产业正努力从自身改变过去过于分散的状态 , 开始通过力量整合以谋求新的市场机遇 。
而这个机遇恰恰是过去以来 , 一直难以形成的用户群体与开发者生态 。
想要解决这点 , 在此之前有很多科研专家和领域从业者都已经从不同角度给出答案 。
总结一些核心要点:

  1. 符合用户体验 , 才能获得市场支持 , 有了市场认可才有机会吸引到更多开发者入驻生态 , 这是一个正循环 。比如在系统稳定、兼容适配、整体性能等方面持续优化 。
    针对用户习惯的问题 , 国产操作系统普遍还是会延续用户使用习惯的传统UI设计 , 但在一些更为符合国内用户使用习惯场景下 , 是可以进行强化设计的 。
  2. 持续高研发投入 。可以将Linux与微软Windows、苹果macOS系统在代码量和研发成本方面进行对比 。例如 , 微软在过去近20年(从2002年至2018年期间)间花费在操作系统研发及生态构建上的费用合计已近超过了1669亿美元 。但从人才角度 , 目前国内操作系统方面的人才和能力十分匮乏 , 因而国内在研发投入上的策略 , 其实决定了未来长期会看到的一种成效 。
  3. 在外部环境下 , 国产操作系统的成长和生存空间跟高端芯片会有类似的挑战 。也就是说 , 同样会遭遇美国政府的打压 , 以抑制中国在基础软件领域的突破 。而像微软黑屏、Windows系统停更等事件的发生 , 已经敲响了警钟 。这跟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无疑是直接挂钩的 。
  4. 中国操作系统受到打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 在于专利问题 。美国企业早年间建立的专利池 , 以及通过不断并购和持续研发的方式 , 能够维护自身的垄断地位 。这种先发优势导致了国产软件需要明确认清自身:不会短期就能硬超车 。
    未来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操作系统将持续迎来发展 , 开源文化也将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 国产操作系统也在关注对开源社区的贡献和国际地位 。
如今 , 在桌面领域、服务器领域、手机移动端、嵌入式领域 , 能够找到基于Linux、Android的发行版、微软Windows、苹果macOS/iOS等主流操作系统的广泛深入应用 。这种背景下 , 国产化操作系统的局面又该如何打开?
第一棒的失利
无论是国家队的麒麟软件 , 还是最近才有的鸿蒙 , 它们对未来操作系统产业发展的影响力不可谓不深远 。但对于如今沉迷于社区团购的60后绝大多数父辈而言 , 操作系统一直没有得到他们的普遍关注 。即便放在过去 , 这也是极少数人才会关注的话题 。
“操作系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1999年 , 以中科院院士倪光南、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副所长孙玉芳为首的中国软件业可并不这么认为 , 扶持国产操作系统 , 绕开X86+Windows阵营 , 是当时的重要“科研”议题 。
而此时 , 微软的拳头产品之一Windows98操作系统发行已经一年有余 , 在全球PC机市场中所向披靡 。其中这个市场也包括中国市场 。
发表在人民日报的《Wintel面临挑战》中 , 倪光南指出 , “Linux正在迅速扩展市场 , 呼吁政府及企业大力支持Linux在中国的发展 , 基于Linux发展自主操作系统 , 建立中国自主、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 。”
这一年 , 国产操作系统红旗Linux正式发布 。

Linux|国产操作系统二十年“守夜人”
文章图片

2000年 , 国家863项目正式将“国产服务器操作系统内核”列入攻关项目 。
2001年 , 中国政府首轮正版化采购中 , 北京市科委主任俞慈声带头干了一件轰动的事情:将微软踢出局 , 选择了包括麒麟软件的前身之一中软Linux、红旗Linux、永中Office、金山WPS等在内的国产化软件 。
2002年 , 红旗宣布与永中合作 , 将红旗Linux和永中Office联合销售 。
但辉煌时刻尚未持续多久 , 便迎来了第一轮重大失利 。
倪光南的助手 , 梁宁曾在《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中提及了当时的一个“要命的问题”——用户体验很差 。
据了解 , 永中office、金山WPS等基于Linux开发 , 与微软的文档格式存在兼容性问题 。尽管后来俞慈声带头启动“启航工程” , 召集中、日、韩三国技术人员 , 一起研究如何破解微软的文档格式 , 以实现读写和存储的完美兼容 , 但效果并不理想……
其实 , 中国在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的研究并不算晚 。早在1969年12月 , 北京大学就开始牵头攻坚“150机” , 主要应用于石油勘探数据计算 。1989年 , COSIX系统项目启动 , 希望对抗UNIX系统 。不过由于当时国内硬件落后 , 系统研发跟不上硬件更新 , 无法兼容最先进的电子设备 , 国内系统长期原地踏步 。
回看这段历史 , 国产操作系统起步的早期 , 其实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 。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 , 研发层面 , 政府主导项目过于急功近利 , 且研发人员往往将操作系统研发作为一种科研项目来看待与理解 。
而外则是 , 中美关系局势下 , 美国政府对本国企业出于保护性目的的施压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微软 。
微软一顿操作猛如虎
尽管微软进入中国是在1992年 , 但它一纸诉状将Windows盗版商番茄花园告上法庭则是在2006年 。
在此期间 , 中国PC市场份额开始走向突飞猛进 , 同样日渐陡增的还有北京中关村里的Windows盗版产品 。那个时候 , 就算电脑中预装了国产操作系统 , 用户购买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卸载 , 甚至零售商还会直接安装盗版Windows系统进行出售 。

Linux|国产操作系统二十年“守夜人”
文章图片

注:据京华时报2007年报道 , 售卖盗版Vista的摊点
一方面 , 国产操作系统应用生态方面的贫乏 , 也迫使消费者主动选择Windows , 例如 , 像国民软件QQ直到2008年才有基于Linux开发的版本 。但另一方面 , Windows的正版销售价格并不低 , 据当时的情况 , 一款正版Windows95的建议零售价在209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在千元以上) , 而Windows98中文版发行之初 , 1998元的售价仍是让国内的电脑发烧友们排长队购买 。
1994年 , 微软干了一件事:与中国电子工业部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 , 双方达成共同开发Windows95中文版的意向 。通过此次合作 , 微软获得了抢占中国PC市场的先发优势 。
1998年7月20日 , 《财富》杂志刊登了股神巴菲特对比尔·盖茨的采访 , 当被问及微软的中国策略 , 盖茨的回答是:
“中国人不会为软件付钱 , 不过总有一天他们会的 。既然他们想要去偷 , 我们想让他们偷我们的 。他们会因此上瘾 , 这样接下来的十年我们就会找出某种办法让他们付账 。”

Linux|国产操作系统二十年“守夜人”
文章图片

于是在2006年就发生了上述微软打击盗版的一系列骚操作 。同年Windows借着正版的名义还开始了它的黑屏策略 。其最终影响的结果是 , 洪磊因涉嫌侵犯知识产权被抓后 , 雨林木风等公司开始纷纷转型 , 而中国本土四大PC厂商TCL、同方、方正、联想合计向微软采购近17亿美元的正版操作系统大单 。
这一举动 , 也彻底让微软确定了在中国个人PC市场中的地位 。
总的来看 , 盗版加速了微软占据市场的进程 , 但Windows操作系统的普及在当时已很难阻挡了 。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 Wintel联盟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 , 在全球范围内打下坚实的客户使用基础 。上万的软件开发厂商 , 都是基于Wintel的计算生态开发软件和测试程序 。生态体系加强了Wintel体系市场优势的同时 , 也带动了相关生态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 从而形成了正向滚动的机制 。虽然后来的Linux以开源模式打开了一个全新市场 , 但是微软所具备的先发优势 , 让其在生态环境上仍然高度领先 。一款操作系统被用户的认可 , 性能是一方面 , 但生态能力是被普通用户关注的主要方面 。
关于这段历史 , 麒麟软件副总经理李震宁告诉雷锋网 , 
“使用者对操作系统的选择一直倾向于一致性 , 只有共同生态的操作系统及软件体系 , 才能最大化的实现计算方便性、通信实时性、存储有效性 。
在我国操作系统发展早期 , 正是国外操作系统大范围占领市场的时期 , 当时的国产操作系统企业还在成立初期 。另外 , 计算机作为舶来品 , 从硬件到软件在当时基本上都是国外产品 , 在我国缺‘芯’少‘魂’的时代 , 国内厂商在生态能力和研发实力等都无法与其抗衡的 。”
直到2011年 , 永中科技宣告破产 , 2013年 , 中科红旗贴出清算公告 , 宣布团队解散 , 我们清醒地看到 , 国产操作系统第一棒在微软具备压倒性优势的背景下 , 宣布了它的终结 。
夹缝中求生存
不过 , 国产软件的种子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尽管可以说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 但在这有限的市场空间里 , 经过近十多年发展 , 银河麒麟、中标麒麟、蓝点BluePoint、普华基础软件、优麒麟、深度科技Deepin等产品经过不断自我迭代和相互竞争 , 形成了如今的格局 。
从发展路径上讲 , 麒麟系 , 包括面向服务器和桌面端的银河麒麟操作系统 , 在信创市场占有率方面 , 在国内市场的综合占有率超过70%;而统信软件 , Deepin定位为社区版本 , 面向开发者 , 由志愿者进行维护;而UOS则定位商业版本 , 面向生产环境 , 更为稳定和成熟 。
现如今 , 国产操作系统普遍也基于Linux内核进行研发 。例如 , 银河麒麟、深度吸收了Ubuntu技术开发了桌面以及终端操作系统(Ubuntu源自Debian , Debian也是Linux的一个发行版) , 红旗、中科方德基于CentOS开发了服务器社区版 。
统信软件副总经理张木梁告诉雷锋网:
“能看到目前国产化在不同产品类型里有不同的标准 。在操作系统领域 , 其最大问题在于国产化率与其所在的生态会有比较大的冲突 。如果特别强调高国产化率 , 则代表基础生态能力非常薄 , 因此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这也是为什么国产化操作系统会选择Linux作为基础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Linux , 要保证自主可控 , 就意味着能拿到操作系统的源代码 , 对这个操作系统具备可控的能力和条件 。”
值得一提的是 , 很多芯片厂商也都会公布自己的操作系统版本 。而华为鲲鹏则基于Linux开发了欧拉服务器操作系统 , 并在2019年开源 , 更名为openEuler 。不同于操作系统厂商 , 芯片厂商开发操作系统的本质目的还是为了验证、优化自身芯片性能 。可以说 , 硬件创新其实也需要借助软件生态的发展 , 软件生态的构建难度并不低于软件设计的难度 。

Linux|国产操作系统二十年“守夜人”
文章图片

上海兆芯集成电路高级产品经理张伟在最近的圆桌中提到:
“计算机如果想要良好地运转 , 芯片和操作系统二者必须统筹兼顾才能实现 。从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来看 , 不管是Intel+Windows、Android+ARM , 还是苹果A系列芯片+iOS , 都是软硬结合在一起 , 发挥各自优势 , 以把更好的体验带给用户 。”
openEuler社区理事长江大勇指出 , openEuler的策略是两个版本并行:长生命周期版本 , 作为稳定版本 , 每两年发布一次 , 维护性能、可靠性和兼容性;创新版本 , 每半年发布一次 , 集成openEuler以及其他社区最新技术进展 。
目前来看 , openEuler是服务器操作系统社区版中相对出色的一款 , openEuler的定义实际上也是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发挥鲲鹏计算平台的能力 。
华为表示不会欧拉商业版这一举动 , 加之后来CentOS 8停止维护问题的加剧 , 也让麒麟软件、普华、深度等企业开始与openEuler社区合作 , 研发服务器操作系统 。

Linux|国产操作系统二十年“守夜人”
文章图片

 数据统计机构Netmarketshare 桌面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报告 , 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
值得关注的是 , 通用型操作系统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经过几十年的迭代 , 本身已经具备极为丰富的软硬件生态 , 这极大地提高了自身操作系统的易用性;其次 , 大多数人都已经习惯于Windows系统的界面表现形式和它的交互方式;此外 , 巨大的市场占有率使其具备规模化的明显优势 。
这是短期内 , 国内企业很难达到的一个高度 。
面向未来的操作系统
现如今 , 不少人将眼光投放在未来 , 认为在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时代 , 操作系统有可能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利基点 。因为物联网是一个更加碎片化的场景 , 无论是Windows、macOS , 还是Android、iOS , 都无法满足各类不同场景的应用 , 会需要越来越多细分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操作系统 。
面向物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 , 其实不得不提及手机操作系统的演进趋势 。
彼时 , 曾出现不少名留科技史的操作系统 , 如Symbian、BlackBerry、Windows Phone、Tizen , 每家似乎都能有机会站在不远的起跑线上 。

Linux|国产操作系统二十年“守夜人”
文章图片

 数据统计机构Netmarketshare 移动端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报告 , 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
不过 , 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 , Android和iOS几乎占据了市场主流 。而移动时代Android基于Linux内核开发并开源出来 , 仅上市两年就已经超越称霸十年的Symbian系统 。
很多国产手机操作系统则基于开源的Android进行开发 , 包括早期中国移动与Google开发的OMS(OMS基于Linux内核、采用Android源代码进行开发)、魅族Flyme OS、锤子Smartisan OS , 以及后来的小米MIUI 。
2011年 , 在王坚的坚持下 , 阿里云选择开发移动操作系统(基于Linux宏内核) , 并在随后成为阿里巴巴集团战略级产品 , 并宣称将向其投入2亿美元 。2018年 , 与斑马重组后 , AliOS实际定位也改成了下一代互联网汽车的标准 。从阿里云OS到YunOS , 再到AliOS的一系列产品更名与定位变迁中 , 能够看到在移动操作系统市场开辟疆土同样存在不小难度 。
华为早期还曾开发过路由器和数据通信交换机操作系统VRP、云计算操作系统Fusion Sphere 。而它还有一款颇受关注的物联网嵌入式操作系统LiteOS 。2015年 , LiteOS开源 , 华为WatchGT就开始使用LiteOS , 到2018年搭载了LiteOS的NB-IoT产品出货量已经超过2000万 。HDC 2019大会上 , 鸿蒙OS架构里清晰地展示出包括Linux、鸿蒙和LiteOS三者在内的内核 , LiteOS已经完整融入鸿蒙体系内 。
2020年9月 , 华为鸿蒙HarmonyOS 2.0的公布 , 已经搭载在华为智慧屏、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终端设备 。相较于Android基于Linux宏内核的开发方式 , HarmonyOS基于Linux微内核开发 , 开发难度更高 , 对各种设备的兼容性更强 , 是一款更加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 。(注:有关宏内核、微内核、混合内核的释义 , 可参考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6%85%E6%A0%B8)
同样 , RT-Thread、指令集、SylixOS、AliOS Things等等 , 也是基于同样定位的物联网嵌入式操作系统 。2020年9月 , 熊谱翔宣布了RT-Thread Smart微内核操作系统的正式开源 。
对此 , 李震宁表示 , 
“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组定义了未来5G的三大类应用场景 , 分别是:增强型移动互联网业务、海量连接的物联网业务、超高可靠性与超低时延业务 。这些多样性的业务需求  , 都离不开操作系统的支持 。
5G扩展了移动通信的边界 , 进一步使能物联网 , 操作系统要满足对嵌入式硬件、VR/AR新业务的支撑和资源调配 , 通过对数百万级连接终端的识别及信息读取 , 再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传输和共享 。虽然从架构体系上来看 , 仍然是传统操作系统的能力范畴 , 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连接能力和强健性较传统嵌入式OS会有较大提升 。”
从目前来看 , 嵌入式操作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 正迎来更为广泛的机遇 。
何时会有质的飞跃?
如今 ,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正持续推动底层芯片走向多样算力 , 上层应用持续场景化创新 , 操作系统则扮演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 。
李震宁看到的趋势是 , 硬件和技术架构的变化必然推动操作系统的演变 , 未来的操作系统发展将朝着云和端两个方向发生急剧变化 。
“在云层面 , 操作系统要支撑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和云中心 , 能够更强健地支持高并发和多用户 。
另一方面 , 为了适应物联网或移动设备特定的应用领域 , 包括在特定的家用设备 , 如智能电视或冰箱等 , 未来操作系统必然逐渐向定制功能和小型化发展 。此外 ,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 , 在一些微型设备中需要专门设计一些微型操作系统 。
操作系统也将更加便携 , 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 , 目前的操作系统已经可以像文件一样随身携带 , 并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运行 。”
这种快速变化或许也是国产操作系统的机遇 。尽管当前的市场空间非常薄弱 , 未来的生态中可能也只会剩下一两家 , 但这并不妨碍国内品牌 , 希望与国际品牌一较高下的信心 。因为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
对话中 , 统信软件总经理刘闻欢还给出了一个数据——5% 。
据他的观察 , 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上看 , macOS在开始超过5%后 , 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 。
“这个临界点上 , 当时很多应用软件厂商将常用软件迁移到了macOS上 。可能中国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也会有这样一个临界点 , 目前国内终端保有量是4亿台来看 , 5%就是2000万台 。也就是说 , 当国产操作系统能够在中国市场拥有2000万以上用户规模的体量时 , 国产软件生态可能会有一个的质的飞跃 。”
【Linux|国产操作系统二十年“守夜人”】如今 , 国产操作系统研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窗口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