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别样年味】线下交互“潮”出年味 桌游创新“杀”出重围

这个春节要不要去“杀”一盘?近年来 , 剧本杀、密室逃脱、桌游等场所 , 已逐渐成为着春节期间年轻人线下娱乐消费的新式场景 。 2021年就地过年 , 邀约朋友相聚 , 预约一次社交娱乐活动也被更多人纳入颇具年味的迎新春计划 。
【社交|【别样年味】线下交互“潮”出年味 桌游创新“杀”出重围】冷知识:你不知道的是千年前的“桌游”这么玩
可别小看了祖先的智慧!古代也有许多种类的“桌游” , 形式丰富 , 玩法也十分有趣 。 那么 , 到底有哪些桌游供古人消遣呢?
早已失传的神秘“六博” 。 考古学家曾在山东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墓中 , 发掘出一种古代桌上游戏的部分零件 。 这曾经风靡一时的游戏 , 已经消失了1500多年 。 这座古墓葬的是齐国的贵族 , 在墓中 , 考古学家找到了一块破损的棋盘 , 21块标有数字的矩形旗子 , 以及一枚由动物牙齿制成的14面骰子 。 骰子上标有从1到6的篆体数字 。 每个数字各出现两次 , 共占了12面 。 另外两面则是空白的 。 在重拼、整修之后 , 棋盘上“饰有两只眼睛 , 周围围绕着云和雷电的图案” 。
从外表来看 , 这些零部件属于一种中国的古代“桌游” , 名叫“博戏” , 有时又名“六博” , 是一种掷箸行棋的博戏类游戏 。 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包括棋盘、棋子、博箸 , 汉代开始使用骰子代替博箸 , 叫做“焭(qiong)” 。 棋盘上刻有可行棋的曲道 , 中间为“水” , “水”中有“鱼” 。 双方各有六枚棋子 , 相当于王的叫“枭” , 相当于卒的叫“散” 。 投箸或骰子行棋 , 走到特定位置 , “散”可以立起来变为“枭” , 进入“水”吃掉一枚“鱼” , 获得博筹 。 先获得六根博筹的一方获胜 。
六博出现的年代久远 , 可追溯到殷商时期 , 在春秋战国和秦汉都非常盛行 , 但汉以后 , 六博逐渐失传 。
文体结合的“弹棋” 。 汉代 , 文人们认为体力运动太粗俗 , 于是一位大臣发明了弹棋 。弹棋的棋盘四周低平 , 中间隆起 , 像个小山包;底座是方形 , 顶部是圆形 , 象征天圆地方 。 玩法历代文献记载不太相同 , 魏晋时期是两人对局 , 各6枚棋子 , 到唐代演变为双方各12子 。 对局时 , 须用自己的棋子击打对方的棋子 。唐代弹棋非常流行 , 高手辈出 , 不少诗人还作诗吟咏 。 到宋代 , 弹棋也逐渐失传 。
温酒邀友的古人或也曾在迎春之时 , 摆起了桌游互娱 。 其后 , 桌游的迭代创新发展并未停止 , 直到当下最具代表性的“狼人杀”“剧本杀”等文化娱乐消费产品应群体需求频频成为“爆款” , 也在猛然间 , 让人们再次重拾“桌游”的魅力 。
创意咖:“杀”玩法交互延伸线下新友圈
“狼人杀”“剧本杀”之所以能迅速风靡全国 , 更多在于其游戏特点聚焦故事性、游戏性、社交性 。 沉浸式故事情节给予玩家充分的情绪体验 , 在期待与意外中游移 , 也能从团队合力的环节寻找到共同话题进行互动 。 春节假期 , 就地过年 , 为走出“舒适圈”结交新友提供着时空环境 , 预约体验“杀”玩法自然也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社交的“重头戏” 。
随着“狼人杀”“剧本杀”一类游戏的流行 , 线下社交似乎又逐渐回到年轻人的视野中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龚伟亮表示 , 社交网络并不能及时、准确地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反馈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对网络社交模糊的自我认同感到不满足 , 而线下社交则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加明确的、多维的自我认同 。
“狼人杀”又名狼人 , 通常需要8-18人参加 , 在游戏中 , 玩家拥有狼人、平民、神民等身份 , 通过语言表达、逻辑分析等 , 用投票的方式为自己所在的阵营争取胜利;而“剧本杀”的故事场景则更为宽泛 , 其起源于国外玩家通过分饰剧本中的角色围绕剧中案件展开推理、还原人物关系、挖掘证据、找出凶手 , 通常需要5-8人参加 , 在单局时间上其也较“狼人杀”单局时间有所延长 , 一般为4-7小时 。
两项相较 , “剧本杀”的优势更为凸显 , 小团队更容易集齐开局人员 , 也更便于有效社交;花样剧本情节、复杂人物关系代入感较强 , 时间上的长度足以令参与者充分感受到沉浸剧情的游戏体验 。 根据美团研究院的报告数据显示 , 2019年 , 我国“剧本杀”行业市场快速增长 , 规模是2018年的2倍 , 突破100亿元;2020年 , 受疫情影响线下生意趋于冷淡 , 但线上“剧本杀”逆流而上 , 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 其后 , 随着线下店铺重新迎客 , 至2020年年底 , “剧本杀”线下店远超3万家规模 。 此外 ,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了解 , 2020年中国线下娱乐市场规模高达5000亿元 , 连续保持15%的高增长 , 相关调研数据还显示 , 50%的90后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剧本杀”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撰文表示 , 与过去的“狼人杀”比起来 , “剧本杀”有着休闲、社交、个人表达等属性 , 加上融故事、环境、服务于一体的体验优化 , 满足了年轻人社交需求和新奇体验 , 其火爆的根源在于抓住了年轻人对多元沉浸体验的追求 。
“剧本杀”中转换人生 , 也不妨“狼人杀”里开启倍速玩法 , 各有千秋 , 对于就地过年的玩家而言 , 各式“杀”玩法不光能和朋友玩 , 用以联络感情;还能和志同道合的陌生人拼桌 , 基于兴趣聚合的人们往往能擦出奇特火花 。 游戏架构人物角色的互动 , 也更能在短时间内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
离开“桌游” , 小房间里的线下交互娱乐方式怎少得了“密室逃脱” , 其与“杀”玩法有着类同的故事性、游戏性、社交性 , 也曾一度在新春市场爆火 。
协作盘:“密室逃脱”小房间里的大欢乐
一间陌生的封闭房屋 , 几个合作的小伙伴 , 在后无退路的情况下 , 如何解开重重谜题 , 最终打通“逃出生天”的路?这种兴起于欧美国家的真人版密室逃脱游戏 , 近年也在中国各大城市流行起来 。
“我在欧洲留学的时候玩过真人版密室逃脱游戏 , 当地的电视台也会直播游戏过程 。 觉得很有意思 , 于是回国后就开了一家 。 ”山东济南经营一家名为“逃吧-Escaping”的店长田晓川看准密室逃脱游戏在年轻人中渐火的商机 , 在济南投资开了两家店 , 拥有8个不同主题的房间 。
随着真人版密室逃脱游戏从中国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蔓延 , 曾热衷于在互联网游戏中与小伙伴一拼高下的年轻人 , 如今有了打破电脑游戏的局限和束缚 , 回到现实的社交圈中来的新选择 。 “现实版本的密室逃脱游戏将那些终日与电脑、ipad相伴的宅男宅女吸引到现实社交圈 , 密室逃脱是依靠团队协作才能闯过成功的游戏 , 可以让年轻人再次体会现实娱乐项目的乐趣 。 ”田晓川说 。
“烧脑”、“拼智商”是虚拟密室逃脱游戏的代名词 , 在部分人看来 , 因真人版密室逃脱游戏往往会受到实际空间、安全等方面的限制 , 导致很多机关难以实现 , 无法获得较好的体验感 , 但也有消费者认为 , 真人密室逃脱游戏的费脑程度和体验感并不亚于虚拟游戏 。 但如果是新入局新手玩家 , 恐怕得提前做好一些准备 。
首先 , 玩家“攻略”不可少 。 相比线上游戏 , 真人版密室逃脱重在玩家的真实体验 。 所以 , 新手玩家在进行游戏前需先“调研” , 也就是货比三家 , 尽量选择一家优质的游戏场所 , 并应疫情防控需求提前进行线上预约 。 此外 , 对于首次玩真人密室逃脱的玩家 , 还需详细地对游戏注意事项进行了解 , 尝试挑选与自身更加契合的游戏主题 。
其次 , “细节”决定成败 。 真人版密室逃脱游戏中 , 真实的线索和须用到的工具隐藏在房间庞杂的道具群里 , 这需要玩家细心寻找并分辨线索和工具的真伪 。 工作人员往往也会在玩家进入游戏室之前提醒到哪些道具是无用的 , 以便缩短玩家为找寻道具损耗的游戏时间 。 此外 , 部分玩家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很多线索并不会隐藏的很隐秘 , 但其线索之间往往存在关联 , 最后的谜底往往需要结合重重关卡进行思考 , 才能一步一步破解谜题 。
最后 , 困局求助“对讲机” 。 密室逃脱是限时类线下交互游戏 , 有相应的时长限制 , 如若陷入困局时间过长 , 则会降低玩家的游戏期望值 , 因此 , 在游戏伊始 , 工作人员通常会发放对讲机 , 以便玩家在长时间无法解题的情况下进行求助 。 密室逃脱虽是协作盘 , 但也是智商盘 , 如果集思广益仍无解 , 建议参考“对讲机”提示 , 以助顺利通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