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围观! 大国重器咋过年?

大年初四 , “天问一号”传来火星的最新问候 , 一个漂亮的“转身” , 成功实施捕获轨道远火点平面机动 , 将轨道调整为经过火星两极的环火轨道 。
从“天问”探火到北斗组网 , 从“嫦娥”奔月到万米深潜……刚刚过去的2020年 , 新冠肺炎疫情没能阻挡中国创新的脚步 , 一批科技成果惊艳亮相 , 成绩斐然 。 新春佳节 , 这些国之重器“放假”吗?它们和它们背后的科研人员在干啥?新一年 , 还将有哪些新突破?
“天问”探火:遥远火星送祝福
新春伊始 , 行进在探火征途上的“天问一号”接连传来好消息:
春节前夕 , “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照片;腊月廿九 , 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 , 开启环绕火星之旅;大年初一 , 火星捕获过程影像公布 , 那是来自火星的新春祝福 。
制动捕获是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 , 环绕器能否精准点火制动 , 关系着任务的成败 。 “天问一号”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 , 环绕器部分携带的中分和高分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等设备将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 。
环火成功的背后 , 是一个个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火星捕获时只有一次机会的一脚刹车如何踩准?上亿公里外的火星探测器如何开展自主管理?一批批科研人员迎难而上 , 集智攻关 , 不舍昼夜 。
得知“天问一号”成功进入环火轨道 , 环绕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牛俊坡自豪地说:“深空是等待人们探索的未知领域 , 梦想是激励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天外忙碌:北斗高悬引路明
天问问天上九重 , 北斗高悬引路明 。 这个春节 , 在天外忙碌的还有北斗卫星 。
前不久 , 天津港运用北斗技术实现了对传统集装箱码头的全流程自动化改造 , 改造后的集装箱码头整体作业效率提升近20%;在河北雄安、新疆喀什和贵州多地 , 北斗应用在电网建设、监测运行等业务领域成效显著……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半年来 , 交通运输、农林渔业等多个领域都有了北斗的身影 。 正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所说 , 北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 敏捷地渗透到每一个生活角落 , 矫健地浸润到每一个社会场景 。
春节前夕 , 在轨运行的52颗北斗卫星接受了一次全面“体检” , 以确保北斗系统在春节期间平稳运行、精准服务 。
“卫星就像人类一样 , 时不时也会有一些‘小病小痛’ , 需要通过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卫星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 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工程师吕朋亮说 。
凝望苍穹:“中国天眼”不停歇
正月初一 , 农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贵州平塘县的群山上 ,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迎来落成启用后的第5个春节 。 总控室里 , 赵青杰伸伸懒腰 , 他的除夕“守岁”任务结束了 。
“90后”科技工作者赵青杰是“天眼”控制组成员 , 前几天刚刚新婚 , 除夕夜就留守观测基地负责望远镜控制 , 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基地过年 , 媳妇也赶来陪我 , 让我心里特别踏实 。 ”
“天眼”每天24小时运转 , 春节期间也不例外 。 每年此时 , 都有一批科研人员坚守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山里 , 陪“天眼”过年 。 他们中有刚毕业两三年的“90后” , 也有扎根大山十几年的博士 , 平均年龄不到35岁 。
“天眼”台址周围方圆5公里都是人烟稀少的山峦 , 可这些年轻人从不喊苦 。 “除了静下心来工作 , 没想过其他的事 , 也不觉得辛苦 。 ”赵青杰说 。
自2016年9月落成启用以来 , “天眼”已发现279颗脉冲星 , 是同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2倍多;多次捕捉到极罕见的快速射电暴爆发;参与揭示的一种快速射电暴起源机制入选《自然》十大科学发现……
按照规划 , “天眼”确立了包括多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在内的一系列科研项目 , 并将于今年4月对全球科学界开放 。 为满足今后更多的观测需求 , “天眼”团队正在持续优化算法、完善升级 , 以提升观测效率 。
“既要准又要快” , 这是望远镜观测的要义 , 也是“天眼”人的不懈追求 , 他们用扎根深山践行着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 守护着观天巨目凝望苍穹 。
“人造太阳”:向“终极能源”迈进
同样是大年初一 , 距“天眼”1500公里的安徽合肥 , 100多名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也放弃了回家团圆 , 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大科学装置上 , 争分夺秒地进行着升级、检修工作 。
高11米、直径8米、重400多吨 , 这个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 , 承载着实现人类“终极能源”的梦想 , 曾于2019年实现“1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 。 今年它将改造升级 , 向更高的科学目标发起挑战:高温中更长时间运行 。
“人造太阳”结构复杂 , 上万个零部件若有一点瑕疵 , 未来的实验就可能失败 。 春节是项目的第31周 , 本来标着“放假”的排班表 , 又被科研人员用笔填上了新的加班内容 。
“每个人都是缺一不可的螺丝钉 。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 , 研制“人造太阳”是几代人接力的事业 , “必须马不停蹄 , 才能实现超越!”
探索深海:发现海底的奥秘
10909米!去年 , “奋斗者”号成功探底马里亚纳海沟 , 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
“‘奋斗者’号研制结束后又有新装备研发、新科学计划 , 我们将继续战前沿、补短板 。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透露 , 未来科研方向将涉及极地深海 , 挑战冰下的海洋 。
现在 , 这个大家伙回到位于海南三亚的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在椰林树影中迎来了第一个春节假期 。 而之前与它并肩作战的保障母船“探索二号”仍在忙碌 , 年前刚刚结束一次科考任务 , 从南海返航三亚 。
在“探索二号”的实验室里 , 中科院深海所深海生物学专家张海滨和科研团队 , 一边分类整理采集到的深海生物、沉积物、水体样品 , 一边探讨下一步南海深海生物的研究重点 。
“这些从南海深处采集到的宝贝 , 为南海深海生物资源库的建设 , 以及生物对深海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 ”张海滨说 。
接下来 , “探索一号”“探索二号”两船和“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两潜器 , 将为2021年双船双潜探马里亚纳海沟、汤加海沟和劳盆地做好充足准备 , 以此开启全球海沟科考计划 。
中国空间站首批航天员乘组:
正着重开展 出舱活动等训练
■今明两年中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 , 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即将执行空间站核心舱发射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 , 正在运往发射场的途中
■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场试验队出征进场后连续奋战 , 飞控试验队进入到冲刺备战阶段
【北斗|围观! 大国重器咋过年?】■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首批航天员乘组已进入强化冲刺训练阶段 , 已基本完成预定科目训练
采访人员16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 , 目前执行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首批航天员乘组已进入强化冲刺训练阶段;经过一年的艰苦训练 , 已基本完成预定科目训练 , 正在着重开展出舱活动等训练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全面转入
空间站建造任务准备阶段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 , 今明两年中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 , 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 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 当前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的任务准备阶段 。 空间站核心舱等各舱段研制进展顺利 , 空间应用系统正在开展空间站科学实验设施研制 , 以及运营阶段应用任务论证工作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负责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的研制工作 。 目前 , 大小组合段总装和地面设备展开正在有序进行 。
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场试验队出征进场后连续奋战 , 与此同时 , 飞控试验队也进入到紧张的冲刺备战阶段 。
执行空间站核心舱发射的火箭
正在运往发射场途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负责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 春节期间 , 执行空间站任务的三型运载火箭团队依然奋战在工程研制一线 , 有序推进各项任务按计划完成 。 目前 , 执行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遥十三运载火箭已整装待发 , 执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三火箭正在进行全箭总装 , 即将执行空间站核心舱发射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 , 春节期间正在运往发射场的途中 。
与此同时 , 中国航天员科研中心正积极备战空间站任务 。 目前 , 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首批航天员乘组已进入强化冲刺训练阶段 。 经过一年的艰苦训练 , 已基本完成预定科目训练 , 正在着重开展出舱活动等训练 。 文昌发射场试验队已经进场执行任务;酒泉发射场试验队已基本完成任务准备 , 整装待发 。
当前 , 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任务产品已顺利通过出厂评审 。 空间应用系统科研人员在发射场一线紧锣密鼓地忙碌着 , 全力奋战中国载人航天“两年十一次”的“超级任务” 。
本组文图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