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在线|双主摄、双扬声器、双电芯 盘点手机上那些“成双成对”的设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 手机组件中“成双成对”的设计越来越流行 。 早在功能机时代 , 双卡双待功能就已经成为手机重要的卖点 , 发展到现在这项功能基本成为国产手机的标配 , 甚至苹果也不得不根据国人需要 , 在2018年的iPhone Xs系列发布会上推出了双卡双待功能 。 那么 , 除了双卡双待 , 手机组件中还有哪些典型的“双设计” , 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 。
文章图片
图1/9
双摄像头设计 甚至是双主摄
消费者对于手机拍照的要求越来越高 , 单颗摄像头显然无法满足多场景拍摄的要求 。 虽然现在很多手机搭载了4摄甚至5摄像头 , 但这些设计也是基于早前的双摄摄像头演进而来的 。
HTC G17是全球最早一批配备后置双摄像头的智能手机 , 该机于2011年发布 , 是HTC首款3D智能手机 , 并同时支持4G网络功能 。 当然 , 这款手机的双摄主要用于拍摄3D视频 , 对于多数用户来说实用性并不高 。
文章图片
图2/9
HTC G17(左)和HTC M8(右)
之后 , HTC M8的发布让双摄像头变得更有意义 。 这款手机最大的亮点就是配备了双摄像头 , 其包括一个400万像素的Ultra Pixel主摄像头和一个景深摄像头 , 主摄负责拍摄 , 而副摄则主要负责捕捉景深信息 , 以提供更好的对焦、景深效果与影像质量 , 并让手机实现类似光场相机的效果 。
文章图片
图3/9
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 , 双摄像头的功能被不断挖掘 。 2016年 , 华为推出了采用后置双摄的华为P9 , 副摄的黑白镜头设计是这款手机的一大亮点 , 而它对于提升照片的质感很有帮助 。
对于苹果来讲 , iPhone 7 Plus是其首款采用双摄方案的机型 , 其副摄为等效50mm的长焦镜头 , 提升了手机的远景拍摄能力 。 随后 , 市面上旗舰手机开始了多焦段镜头的角逐 , 摄像头数量不断增加 , 以应对更为复杂的拍摄场景 。
发展到现在 , 双主摄设计甚至成为部分旗舰的主打卖点 。 双主摄的概念似乎是华为 Mate30 Pro 最先提出的 , 其广角摄像头与超广角摄像头均为 4000 万像素 , 广角镜头采用1/1.7 英寸传感器 , 超广角的传感器尺寸达到了 1/1.54 英寸 , 成像素质接近且都是旗舰级别 。
文章图片
图4/9
前不久发布vivo X60 Pro+ , 同样采用双主摄设计 。 5000 万像素超大底传感器+4800 万像素超广角微云台 , 组成了双主摄影像系统 。 可以预见 , 随着影像传感器的升级 , 会有更多机型会采用双主摄方案 , 用户的拍摄体验也会变得更佳 。
双电芯设计 实现百瓦快充的先决条件
高刷新率屏幕成为旗舰标配 , 同时5G网络技术加速普及 , 用户对于玩游戏、看视频等娱乐需求也不断提高 , 手机电池续航问题越来越困扰用户 。 好在百瓦快充技术也慢慢成熟 , 大电池+超级快充的组合缓解了用户对电量的焦虑 。
文章图片
【中关村在线|双主摄、双扬声器、双电芯 盘点手机上那些“成双成对”的设计】图5/9
目前手机快充已经突破100W , 小米10至尊纪念版、iQOO 5系列和iQOO 7系列等机型的快充功率已经高达120W 。 OPPO的65W超级闪充技术也逐步下放到中端机型 , 用户可以花更少的钱体验到超级快充带来的方便 。
OPPO在2018年推出的Find X和R17 Pro手机主打的50W SuperVOOC闪充 , 其背后的秘密就是采用了电荷泵IC以及双电芯串联的电池模组 , 充电时可以让每块电芯都以25W(5V/5A)功率输入 , 实现了充电效率翻倍的目的 。
2019年 , OPPO发布Reno Ace时带来了65W SuperVOOC 2.0闪充 , 同样是双电芯串联 , 但每个电芯都能同时以32.5W功率输入 , 充电速度更快 。
文章图片
图6/9
目前 , 65W以更高功率的快充技术 , 基本都采用了双电芯电池模组 , 它可以解决单电芯设计无法长时间维持峰值充电功率的问题 , 同时在安全性上 , 同样时间充满两块电芯的风险也要远远低于充满一块两倍容量单电芯的风险 。 不得不承认 , 手机行业里超级快充普及的背后 , 离不开内部双电芯的设计方案 。
双马达设计 人机交互体验更沉浸
功能机时代 , 手机上振动马达的振动回响很吵 , 导致很多用户都习惯性的将手机调成静音状态 , 那个年代 , 手机上普遍使用的振动马达叫做转子马达 。
转子马达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 通过电流导致的磁场驱动转子旋转产生振动 。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成本低廉 , 缺点是反馈慢 , 震动散且没有方向性 。 因为触觉体验不佳 , 很多用户都很嫌弃自己手机的振动模式 。
文章图片
图7/9
直到2015年 , 苹果发布iPhone 6s 。 这款手机引入了Taptic Engine线性马达 , 配合iOS系统调教 , 震动反馈干净利落 。 此后 , 苹果不断更新Taptic Engine的振感 。 iPhone7不可按压home键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感觉 , 同时用户还可以自主调整反馈力度 。
即使手机内部空间寸金寸土 , 但苹果还是选择将体积较大的Taptic Engine线性马达塞进iPhone , 而时间也证明这个组件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用户体验 。 另外 , 安卓阵营也开始重视手机线性马达对用户体验的提升 。
文章图片
图8/9
2018年 , 魅族15系列发布搭载了mEngine , 作为安卓阵营里最早一批注重震动反馈的手机厂家 , 其对于手机震动反馈的优化也颇为用心 , 同时也获得了用户良好的口碑 。
凭着这个卖点 , 许多手机厂商尝到了甜头 , 纷纷跟进优化 , 各家将线性马达的震动反馈应用于日常滑动操作 , 同时适配热门手游 , 提升游戏过程中的打击感 。 现在 , 除了低端手机依旧搭载转子马达外 , 大部分中高端手机基本都采用了线性马达方案 。
文章图片
图9/9
值得一提的是 , 部分旗舰开始搭载双马达设计 , 2020 年 , 联想推出拯救者电竞手机 Pro , 这款手机机身上下各配备有一颗横向线性马达 , 对于手游爱好者来说 , 这对游戏体验的提升很有帮助 。
不止电竞手机 , 双马达设计也开始出现在iQOO 7、荣耀V40等机型上 , 更加灵敏且细腻的震动反馈 , 开始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 。
最后
除了以上的例子 , 手机还有很多“双设计”的组件 。 立体声双扬声器 , 让看视频、玩游戏实现声临其境的感觉;双天线设计 , 可以实现更快、更稳定的网络连接体验;双压感屏方案 , 则简化了游戏操控的步骤 , 获得更好的操控体验 。
当然 , 也并非所有成双成对的设计都是完美的 , 双屏设计就很小众 , 略显鸡肋 , 双层主板虽然节省机身内部空间 , 但也带来了更大的发热 。 有些设计的确提升了用户体验 , 但有的也仅是为了营销宣传 。 总之 , “双设计”组件的增多 , 恰恰证明了手机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 , 用户体验的完善 。 你还知道手机上哪些成双成对的设计 , 欢迎留言讨论 。
推荐阅读
- 新机|快准稳,捕捉每个高光瞬间! 刘衡分享EOS R5拍摄体验
- IT|新航空图像拍摄系统Microballoon:可重复使用且成本更低
- 果君|华为Mate X2 典藏版竟逼疯整个摄制组?拯救手滑的神器终于来了(视频)
- 材料|真我 GT2 Pro 预热:50MP 舰双主摄、realme 首个显微镜镜头
- 接线|关于室外监控立杆摄像机安装及立杆规范【详细说明】
- oppo|OPPO Find X5早期概念渲染图曝光 后置三摄布局奇特
- 一代|OPPO Find X5 渲染图曝光:梯形后摄模组,喷砂质感后盖
- 摄像头|小米 12 Pro 首发图赏:用清淡的素皮,包裹澎湃的骁龙
- Motorola|1699元 摩托罗拉g71开售:11G内存+5000万三摄
- Apple|苹果新视频展示iPhone 13 Pro强大的摄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