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都要造车?互联网传统势力争服“兴奋剂”


猎云网|都要造车?互联网传统势力争服“兴奋剂”
文章图片
图1/1

造车之于科技公司的股价像一剂“兴奋剂” , 但科技公司造车的困难也不计其数 。
_原题是:互联网传统势力争服“兴奋剂”
作者:盛佳莹
越来越多的外围势力要争抢新能源车的蛋糕 。
【猎云网|都要造车?互联网传统势力争服“兴奋剂”】2月19日 , 据媒体报道 , 小米已确定造车 , 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 , 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 , 或仍有变数 。 该报道称 ,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 小米造车项目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 。
在小米造车并未官宣证实时 , 资本市场已是“闻风而动” 。 受此消息推动 , 当日港股小米集团盘中股价一度涨幅近10% 。 这是自2020年12月23日至今 , 小米收获的单日最大涨幅 。
2月21日晚间 , 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自愿公告 , 正式回应造车传闻: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 , 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 。 对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
回应一出 , 小米集团港股盘前高开近2% , 开盘后股价直线下跌 。
造车就像一剂“兴奋剂” , 一旦传出造车消息 , 直接刺激着科技公司股价上涨 。 上一次因为造车消息爆出股票大涨的 , 还是前不久牵手吉利造车的百度 。
小米为何“上车”?
事实上 , 早在2013年 , 雷军就对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
当年 , 雷军曾两次去美国拜访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 。 回来后雷军写了一篇长文谈电动车 , “相比他的其他计划 , 我对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很感兴趣 。 ”
此后 , 小米开始了“上车”之路 。
2014年 , 小米投资了地图导航厂商凯立德;2015 年雷军通过其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造车新势力公司蔚来;2016 年和 2019 年 , 顺为资本又两次投资小鹏汽车;2020年4月 , 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
据不完全统计 , 小米科技、雷军个人及顺为资本三方投资汽车领域企业近30家 。
除了以投资者身份参与“造车新势力”及相关产业链企业 , 小米在车联网和车载服务方面也在积极布局 。
小米从 2015 年起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 。
同时 , 小米还通过各类产品积极介入汽车物联网生态 。
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 , 从2014年开始 , 每隔几年就会曝出 , 但每次小米都斩钉截铁的否认 。 而这次回应 , 小米并没有明确否认 , 只说时机未到 , 口风似乎有所松动 。
根据《晚点 LatePost》报道 , 一位接近雷军的人士表示:“时间点让他(雷军)下定决心” 。
2018年 , 数据研究公司IDC发布的数据显示 , 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同比下滑26.1%和5.9% 。
IDC分析师称这一持续下滑说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红利退去 , 由增量市场转换为存量市场 。
为了争夺存量用户 , 小米采取了双品牌战略 , 在守住中低端用户的基础上 , 发力高端手机市场 。 但在手机市场 , 小米的想象空间已经不多 。 手机行业天花板已经非常明显 。
截止2月23日 , 小米市值7090.63亿港元(914.6亿美元) , 反观小米投资的蔚来汽车市值791.95亿美元 , 成立仅 6 年 , 在资本狂热追捧新能源的风口之下 , 市值一路上涨 , 快赶上小米11年的苦苦打拼 。
小米亟需一个新的业务线 , 拉动公司增长 , 甚至再造一个小米 。
造车就像“兴奋剂”
过去二十年 ,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而未来二十年 , 智能网联汽车将彻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
2020年 , 中国能源乘用车需求量达到了2760615辆 。 彭博社《电动汽车展望》曾指出 , 就新车销售总额而言 , 电动车市场份额将从2020年的2.7% , 增加到2025年的10% , 2030年28% , 2040年58% 。
巨大的市场空间 , 让资本市场对智能电动汽车情绪高涨 。
据不完全统计 , 2021 年 1 月 , 全球电动汽车的融资金额超过 120 亿美元 , 创下了汽车行业有史以来的单月融资纪录 。
资本疯狂的追逐下 , 智能电动汽车似乎迎来了最热的时代 。
2020 年 , 理想、小鹏先后赴美上市 , 与蔚来齐聚美股市场;随后 , 威马获国家队 100 亿元人民币融资 , 冲击科创板 。
造车“巨头”特斯拉在2020年市值上涨近8倍 , 2021年 , 马斯克更是因为特斯拉 , 登顶世界首富 。
甚至曾经深陷资金困境的FF(法拉第未来)和拜腾也被“重金救回” 。 并且 , 根据媒体报道 , FF和拜腾正在计划通过SPAC合并的方式寻求上市 。
一方面 , 造车新老势力林立智能电动汽车赛道 , 另一方面 , 阿里、恒大、百度等跨界选手也跃跃欲试 , 纷纷下场 。
1月13日 , 阿里则与上汽集团和浦东新区联合注资汽车公司——智己汽车 , 正式下场 。 智己汽车从成立到发布 , 仅仅用了20天时间 , 成为了国内首个创始轮即达百亿量级的汽车科创公司 。
智己汽车发布不到10天 , 1月25日 , 恒大汽车发布公告称 , 通过定增引入6名战投 , 融资260亿港元 。 这一金额成功刷新中国新造车融资记录 。 消息发出后 , 恒大汽车市值一路飙升 , 大涨45.35% , 达到4000亿港币 , 近乎于恒大地产市值的两倍 。
2月10日 , 恒大汽车再次对外发布了三款全新车型 。 该消息发布当日 , 恒大汽车港股盘中大涨21.4% 。
造车就像一剂“兴奋剂” , 一旦传出造车消息 , 就刺激着科技公司股价上涨 。 在小米传出造车股价大涨之前 , 百度与吉利的造车传闻让百度在美股大涨13.84% , 市值达到630亿美元 。
随着百度与吉利造车靴子落地 , 2021年1月11日 , 吉利正式宣布与百度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后 , 受此消息影响 , 两家公司在当天股价均大涨 。
1月11日当天 , 港股吉利汽车盘中大涨21.63% , 总市值超3100亿港元 。 美东时间1月11日 , 百度股价在盘前涨超5% , 股价为219.55美元 , 市值达749亿美元 。
而百度集团CEO李彦宏在日前的电话会中宣布 , 已经确定与吉利汽车的汽车合资公司CEO人选 , 其股价也伴随造车进度 , 在过去一个多月 , 上涨超过60% 。
手握服务资源并且拥有互联网化能力和数据智能化能力的互联网公司一旦涉足造车领域 , 可以赋能汽车行业 , 无疑会带给外界更大的想象空间 , 更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
造车“后遗症”
虽然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一片火热 , 但造车的一系列难题也都摆在面前 。 资金、量产、技术、运营、质量、售后等等 , 每一环都有可能难倒一家智能电动汽车企业 。
实际上 , 也确实已经有不少跨界造车的企业栽了大跟头 。
2016年 , 英国家电品牌戴森正式启动电动汽车项目 , 当时戴森放言将投资超过2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18亿元)开发与众不同的电动汽车 。 当年 , 戴森实现总营收44亿英镑 , 利润11亿英镑 , 投入25亿英镑造车 , 比该公司两年净利润还要多 。
与此同时 , 戴森汽车组建了一支将近 600 人的研发团队 , 主要高管均来自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等汽车大厂 。
2019年5月 , 戴森高调晒出了车辆初稿图纸 。 但戴森的车最终只出现在了图纸上 , 并未实车生产 。
仅仅5个月后 , 戴森因为制造成本过高无法从卖车中实现盈利 , 从而宣布终止造车计划 。
金融时报曾经这样评价戴森造车 , “如果成功 , 就可以重新定义戴森品牌;如果失败 , 会消耗大量资源 , 甚至有可能让品牌陨落 。 ”
幸而 , 戴森及时止损 , 重新聚焦家电主业 。
但贾跃亭的造车之路却直接反噬了原有的乐视核心业务 。
2014年 , 贾跃亭在美国加州创立FF(法拉第未来) , 一度成为紧随特斯拉之后最受关注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 。
然而 , 造车是一个需要燃烧大量资金的产业 , 在陆续花掉100多亿自有资金后 , 乐视资金链断裂 , 贾跃亭的乐视生态也分崩离析 。
贾跃亭的FF成为了整个乐视帝国崩塌的直接原因 。
周鸿祎将之总结为:“别人是5个茶杯3个盖子 , 贾跃亭是12个茶杯2个盖子 。 ”
“不论一个创业者有多么伟大的梦想 , 有多么高远的志向 , 他都不能够抓自己的头发 , 把自己拽离地球 , 他都不能违背一些商业规律 , 绝大多数企业不是死于饥饿 , 而是死于欲望 。 ”
而除了跨界造车可能对原有业务产生影响外 , 造车新势力们也长期面临外界对于其品控的质疑 。
许多造车新势力都采用互联网思维造车 , 将汽车看作是智能移动终端 , 其设计以及迭代的周期相较传统汽车大大缩短 , 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安全隐患 。
近期 , 特斯拉因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OTA)等问题被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约谈 。 据不完全统计 , 从2020 年 6 月开始至今 , 特斯拉的负面事件超过15起 。
除此之外 , 作为支撑智能电动汽车关键一环的汽车芯片 , 从2020年底至今身陷供应短缺困境 。
由于新冠疫情 , 全球晶圆紧缺 , 大众、本田、福特等车企的生产计划都受到了影响 。
研究机构伯恩斯坦预计 , 2021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将造成多达450万辆汽车产量的损失 , 相当于全球汽车年产量的近5% 。
尤其智能汽车需要搭载更多的更高性能的芯片 , 车载芯片的供需矛盾在进一步加剧 。
虽然 , 造车之于科技公司的股价像一剂“兴奋剂” , 但科技公司造车的困难也不计其数 。
尤其如今智能电动汽车赛道 , 前有蔚来、小鹏、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 , 传统车企也在转型布局新能源 , 后有互联网大厂相继进场 , 这一赛道已经变得异常拥挤 。
何小鹏多次在接受采访时候说 , “造车是个深坑 , 要么跨过 , 要么填实 。 ”、“造车难度比互联网创业难100倍 。 ”
无疑 , 智能电动汽车的市场蕴藏着无限机遇 , 但狂热风口下 , 如何给用户带来更好汽车出行体验 , 如何强化自身的造血能力?需要创业者们给出答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