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雪走不出“中国星巴克”的理想国
文章图片
图1/1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孙勇
来源:读懂财经(ID:dudongcj)
从一开始 , 奈雪的茶就深陷在“中国星巴克”的理想国里 。
除夕年夜 , 奈雪递表港交所 , 正式向新茶饮第一股发起冲击 。 然而 , 这份首次详尽披露其经营数据的招股书 , 却让人大呼失望 。
原因无他 , 奈雪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 虽然门店数量和营收规模都在火速增长 , 但却只赚眼球不赚钱 。 2018年、2019年 , 奈雪分别亏损5658万、1173.5万 , 2020年前三季度虽扭亏为盈 , 但净利润也仅有448.4万 , 净利率仅为0.2% 。
餐饮行业 , 盈利模型很重要 , 不是开店越多越nb , 关键要挣钱 。 但看看奈雪 , 超过40元的客单价 , 至少排队1小时的订单量 , 如此火爆 , 依旧只是赚吆喝 。
究其原因 , 奈雪无比想成为中国茶饮领域的星巴克 , 但这个执念恰好成为其最大的拖累 。
为了打造“第三空间” , 奈雪始终坚持大店战略 。 在门店规模上 , 喜茶大小店面一起开 , 而奈雪主力门店大多在200-350平之间 , 即便是打算未来力推的精简版Pro店 , 面积也在80-200平之间 。 这让其收获了满满的逼格 , 但也付出了沉重的成本代价 。
从招股书来看 , 坚持做茶饮的“第三空间”、开大店 , 并不是一个好方向 。
更重要的是 , 当奈雪和喜茶90%以上的门店分布在一二线城市 , 不可避免导致市场饱和 。
【|奈雪走不出“中国星巴克”的理想国】而高速增长恰恰是它们获得资本持续青睐的关键 。 因此当存量市场见顶 , 喜茶、奈雪必须要寻找新的增量市场 , 继续用漂亮的数据给资本“讲故事” 。
相比奈雪的理想主义 , 老对手喜茶显然更加务实 。 喜茶选择用极度精简的Go店提升效率+用喜小茶攻打下沉市场;奈雪则选择 , 用Pro店保持品牌调性 , 力争通过场景的扩张挖掘增量 。
新茶饮两巨头正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 可以预见的是 , 行业终局远未至 。 但一边流血一边舞刀的奈雪 , 能实现它的理想吗?
/ 01 /
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有人说 , 奶茶、盲盒、B站 , 是当代年轻人的“快乐三宝” 。 B站和泡泡玛特相继上市 , 2021年轮到奶茶了 。
精致的产品 , 清新的门店 , 几十元一杯的价格 , 排成火车的订单 , 各路种草的小姐姐……这种爆红的“神仙露水” , 不仅赚足年轻消费者的眼球 , 也引得各路投资人竞折腰 。
不得不说 , 它确实有这个资本 。 据灼识咨询数据 , 2020年 , 我国新茶饮市场规模已高达1136亿 , 其中 , 高端产品(平均零售价不低于20元)129亿 , 且预计到2025年 , 将分别达到3400亿、522亿 , 年复合增速分别高达24.5%、32.2% 。
作为风口上的头部玩家 , 以高端著称的奈雪 , 看上去更是过分美丽 。
门店方面 , 这家由彭心和赵林合伙创办 , 2015年11月才开出第一家门店的“夫妻店” , 自2018年开始 , 以超100家/年的速度增长 。 截至2020年三季度 , 已开出了422家 , 不仅覆盖了中国大陆61个城市 , 还拓展到香港、日本;今年2月 , 又进一步增长到507家 。
产品方面 , 主打茶饮+软欧包的奈雪 , 先后推出了霸气草莓、霸气橙子、霸气葡萄等超25款经典饮品及南瓜嘟嘟、草莓魔法棒、芝士金凤梨等超25款经典烘焙产品 , 并保持着每周推出一款新饮品的创新速度 。
营收方面 ,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 , 奈雪的营收分别为10.87亿、25.02亿及21.15亿 。 后两期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30.2%、20.8% 。 即便在疫情之下 , 也保持了不错的增长 。
但风光的背后满是辛酸 。
由于自身门店密度不断加大及行业竞争加剧 , 导致其单店日销售额及订单量均呈下降趋势 。
具体来看 , 2018年、2019年 , 其单店日销售额从3.07万下降到2.77万 , 单店日订单量从716单下降到642单 。 受疫情影响 , 2020年进一步下滑 , 前三季度 , 二者分别下降到2.01万和465单 。
即便是剔除新开店因素后的同店方面 , 颓势也已有所显现 。 2018年、2019年 , 其49家同店的平均营收从1189.8万下降到了1141.84万 , 降幅4% 。 2020年前三季度 , 受疫情影响 , 其153家同店的平均营收降幅扩大至24.6% 。
更大的问题是 , 其盈利模式尚未完全跑通 。 即便是经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后 , 2018年、2019年 , 也分别亏损了5658万、1173.5万 。 2020年前三季度虽扭亏为盈 , 但净利润也仅有448.4万 , 净利率仅为可怜的0.2%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奈雪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美 。
/ 02 /
对标星巴克的代价
创业初期 , 奈雪总是把店开在星巴克旁边 , 进驻核心商圈 , 店面风格也追求品味化、精品化 , “一杯好茶 , 一口软欧包”的口号 , 与星巴克式的精致如出一辙 。
彭心不止一次对媒体表示 , “我们其实是在与星巴克抢市场 。 ”奈雪无比想成为中国茶饮领域的星巴克 , 但如今 , 这个执念恰好成为其最大的拖累 。
需要说明的是 , 单店营收承压绝不是亏损的理由 , 实际上 , 奈雪的坪效并不低 。
根据招股书 , 截至2月份 , 奈雪共有570处合计12.73万平租赁物业面积用于茶饮店 。 算下来 , 其平均单店面积约为223.4平 。 以其2019年25.02亿的营收和截至2019年末327家的门店数量粗略来算 , 其坪效高达3.42万/平/年 。
这一水平 , 与海底捞(坪效约3.5万/平/年)、星巴克(坪效约3.3万/平/年)处于同等段位 , 几乎吊打一众二三线连锁餐饮企业 。
问题的关键出在成本端 。
奈雪最大的三块成本分别为原材料成本、员工成本及使用权资产折旧(房租) , 2019年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6.6%、30%、10.5% 。 由于奈雪定位高端 , 所以占比最高的原材料成本很难压缩 , 但员工和房租成本是可以做文章的 。
作为对比 , 海底捞的员工成本占比也为30%左右 , 但其向来以服务著称 , 需要用较高的员工成本来维持自身的特色 。 房租成本方面 , 海底捞仅4%左右 , 明显低于奈雪 。 且如果再算上门店装修的折旧摊销 , 这个差距会更大 。
奈雪为什么会产生这么高的员工、房租和装修成本?这正是其对标星巴克的代价 。
从一开始 , 奈雪就深陷在对标星巴克的理想国里 。 为了打造“第三空间” , 奈雪始终坚持大店战略 , 其主力门店大多在200-350平之间 , 几乎10倍于传统奶茶、果汁店 。 店门装修精致 , 不仅留有大片休息区 , 还有现制烘焙坊 。
彭心曾强调 , 第一天起 , 奈雪的定位就不是一个餐饮品牌 , 而是一个有体验、有时尚元素的消费品牌 。 而体验、时尚元素都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承载 , 因此 , 空间也是奈雪的产品之一 。
同时 , 为了获取最高的曝光度和最高的客流量 , 奈雪的门店基本都开在核心商场的核心入口位置 。 比如 , 国内排名前50的商场 , 奈雪已进驻了28个 。
这样面积又大、位置又好的门店 , 势必耗资不菲 。 但是否真的有这个必要呢?事实上 , 喜茶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观察窗口 。
与奈雪一样 , 喜茶最初的定位也是对标星巴克 , 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 , 相比奈雪的理想主义 , 喜茶更加务实 。
一来 , 喜茶标准门店的面积大多在200平以下 , 这相比奈雪的标准店要小不少;二来 , 喜茶已转向大店+小店的组合打法 , 2019年开始力推Go店 。 这是一种区别标准大店 , 主打线上下单、线下自提及外卖的微型门店 , 主要覆盖写字楼、社区等标准门店触及不多的地方 。
门店的小型化 , 不仅让喜茶获得了更快的开店速度 。 截至2020年末 , 喜茶的门店数量已达695家 , 相比奈雪领先不少 。 整个2020年 , 喜茶共新开了304家门店 , 其中标准店202家 , Go店102家 , 同样领先奈雪不少 。
更重要的是 , 这将提升喜茶的盈利能力 。 更小的门店意味着更低的成本 , 加上更强的品牌力(喜茶的微信指数明显高于奈雪) , 也意味着更高的坪效 。
虽然喜茶并未向外披露具体财务数据 , 但不难推测 , 其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势必会更优于奈雪 。
品牌、扩张速度、盈利能力都被喜茶压制 , 这或许也是奈雪作为行业老二 , 更急于寻求资本市场加持的原因所在 。
/ 03 /
仍未走出“理想国”
某种程度上说 , 过去几年 , 奈雪对标星巴克、走大店策略已被证伪 。 但遗憾的是 , 奈雪至今仍未走出这个“理想国” 。
或者说 , 它无法完全放下身段 , 无法接受新茶饮的平庸化 。
从招股书中的描述可知 , 奈雪选择的破局之路是押宝Pro店 。 其计划分别于2021年、2022年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新开300家、350家门店 , 其中 , 70%是Pro店 。
与其标准门店比 , 空间上 , Pro店拿掉现制烘焙坊 , 面积变得更小;位置上 , 从商场换到写字楼、大社区;产品上 , 现制烘焙产品改为预制产品 , 并增加咖啡饮品;定位上 , 更贴近生活 , 且更大程度上支持外卖业务 。
此前奈雪还推出过酒吧等多种不同业态 , 果然是第三空间的坚定支持者 。 那么Pro店会是奈雪跑通盈利模型及追赶喜茶的答案吗?恐怕也很难 。
一方面 , Pro店虽是奈雪向小店模式的靠拢 , 但平均150平左右的面积 , 仍算是大店 。 相比喜茶极度精简的Go店 , Pro店在成本端的节省并不会太多 。 根据招股书 , 奈雪标准店开店成本185万 , Pro店125万 。
另一方面 , 即便能带来成本端的压缩 , 但是否能抵消单店营收端的下滑也是一个问题 。 经过近几年的野蛮生长 , 一线城市茶饮店的数量已趋于饱和 , 彼此之间竞争激烈 。 过去几年 , 奈雪的单店营收已呈现较明显的下滑趋势 。
这种情况下 , Pro店却仍选择深耕一线及新一线城市 , 随着门店密度进一步加大 , 其单店营收压力势必会进一步凸显 。
事实上 , 这也是继“大店还是小店”之后 , 喜茶与奈雪的又一次反向操作 。
与深耕一线的奈雪不同 , 2020年 , 喜茶推出了全新子品牌“喜小茶” , 产品定价下调到8-16元 , 开始进军三四线下沉市场 。 截至2020年底 , 已在东莞、中山、佛山、惠州等地开出了18家门店 。
总的来说 , 原本无论是产品还是定位都极其相似的喜茶和奈雪 , 如今正在走出截然不同发展路径 。 喜茶的选择是:用极度精简的Go店提升效率+用喜小茶攻打下沉市场;奈雪的选择则是: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基础上 , 力争通过场景的扩张来挖掘增量 。
喜茶已不是当初的喜茶 , 奈雪还是当初的奈雪 。
倒不是说喜茶应该被表扬 , 奈雪就应该出来挨打 。 坚持理想 , 也算不上是坏事 , 毕竟下沉市场现在还是蜜雪冰城、CoCo们的天下 , 喜茶也尚未进一步证明自己 。
但话说回来 , 企业和创始人可以选择坚持理想 , 但投资人愿意为这份理想买单吗?
2018年初 , 眼看合并和盈利都没有希望后 , 朱啸虎一气之下退出了ofo 。 一年后 , ofo宣告破产 。 而时至今日 , 谈起戴威及ofo所犯的错误 , 人们说的最多一点是:
始终过于理想化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人物|详解硅谷大佬关系链 谁给马斯克投资、谁陪伴乔布斯走完最后日子?
- 产业化|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助力“专精特新”走向“隐形冠军”
- 用户|扫地机器人行业未来怎么走?石头科技给出了答案
- 人物|车顶维权女车主曝光庭审内容:特斯拉拿不出任何实锤证据
- 产品|走进园区企业丨用尖端材料学解决医学难题
- 信通|产业云赋能产业数字化走出深水区
- 设备|上海松江积极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高地
- 海信|智能交通“走出去”首单落子非洲 海信引领行业“出海”进阶3.0
- 定义|时间走向二维,基于文本的视频时间定位新方法兼顾速度与精度
- 天文学|带领孩子走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