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一边否认造车传言,一边申请涉车专利 小米寻求智能领域新抓手?

每经采访人员:董天意 每经编辑:裴健如
随着百度、阿里、华为、苹果等科技公司在汽车领域的活跃度越来越高 , 有关小米的造车传言也再度被送上热搜 。
近日 , 据《晚点LatePost》报道 , 小米已确定造车 , 并视为战略级决策 , 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未确定 , 或仍有变数 。 对此 , 小米集团日前公告称 , 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 , 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 , 但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
事实上 , 小米近年来相继投资造车新势力及相关产业链企业 , 并在车联网和车载服务方面积极布局 , 这也引发外界对其即将造车的猜测 。 但也有分析认为 , 小米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积累不足 , 或导致其在最关键的汽车智能赛道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
否认造车 , 背后却忙布局
事实上 , 这并非小米首次被传造车 。 2020年12月 , 小米就曾被曝将与比亚迪联合发布“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青悦S1 , 但小米方面在第一时间对该消息进行了否认 。 前小米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更是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 , 都是假新闻” 。
虽多次否认造车 , 但小米在汽车领域的积极布局却引发外界关注 。 公开资料显示 , 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新造车公司蔚来汽车;2016年和2019年 , 顺为又两次投资小鹏汽车;2020年4月 , 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
另在研发方面 , 小米已悄然申请了多项与汽车有关的专利 , 并积极踏入智能汽车领域 。 2020年初 , 小米曾公开了一项名为“一种变速车档位自动推荐的方法和装置”相关专利 。 2月19日 , 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公开一项名为“共享交通工具的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发明专利 。 公开资料显示 , 目前小米集团与汽车有关的专利数已达到834件 , 涉及车辆定速巡航、车辆操控、车辆导航、停车信息预测等内容 。
在具体业务方面 , 小米此前已公开的发力点是物联网大版图里的车联网车载服务系统 。 2019年6月 , 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 , 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 。 同时 , 小米MIUI负责人也公开表示 , 小米正考虑研发基于MIUI的车载服务系统 。 而2020年6月 , 小米则进一步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 。
面对外界对小米造车的猜测 ,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 , 小米资金充足 , 可以进行技术整合 。 “随着汽车的科技属性越来越强 , 未来科技公司在汽车行业的涉足会越来越深 。 ”
下场造车 , 风险机遇并存
【智能|一边否认造车传言,一边申请涉车专利 小米寻求智能领域新抓手?】在日前某访谈节目中 , 雷军曾评价自己是“极度保守下的极度冒进”:在大方向相对明确 , 风险可控时 , 小米推进得很快;局面相反时 , 他的决策就会变得克制和谨慎 。 而此次再被曝出“有心”造车的小米 , 或是被汽车智能化前景所“打动” 。
据IHS Markit的报告预测 , 到2025年 , 全球汽车市场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将提升到60%;届时 , 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 , 高出前者15个百分点 。
与此同时 , 资本市场也对智能电动汽车情绪高涨 。 公开资料显示 , 2020年全年 , 特斯拉市值涨幅近7倍 。 2020年中上市的小鹏和理想 , 市值与IPO时相比最高涨幅达300% 。 在2019年跌入谷底的蔚来 , 2020年内最高股价涨幅达14倍 , 市值一度超过小米 。 而随着以百度、阿里、华为、苹果等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在新能源车领域的活跃度越来越高 , 小米自然不愿错失“风口” 。
另一方面 , 手机主业发展前景不佳或进一步加强小米转型的决心 。 据IDC统计 , 2020年 , 中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跌11.2% , 已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 。 有分析认为 , 在手机这个原有赛道无法突破的情况下 , 小米等手机厂商需另辟蹊径寻找新赛道 , 而智能汽车或成下一个消费电子领域的最佳选择 。
“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智能汽车的新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 , 也是新的利润增长点 , 智能手机及互联网企业有良好的技术‘基因’ , 其开发相关新技术并不令人意外 。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研究员时蔚然表示 。
不过 , 目前科技公司参与造车和打造智能汽车生态多以与车企合作为主 。 如腾讯等公司只做智能网联方案的供应商 , 华为则还为其他车企提供“三电”、芯片等硬件 。 而即便是深入参与到造车环节的百度 , 也是与吉利控股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合作 。 基于此 , 有观点认为 , 小米造车的具体形式和路径或与上述科技公司相同 , “从头自研”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
每日经济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