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授课变“售课” 在线教育莫成“流量生意”

作者 杨三喜
“花9块钱买10节课”“49元33节课 , 再包邮送教辅材料”“19元20节课 , 另享受价值499元大礼包”……近日 , 有媒体报道显示 , 寒假期间 , 不少家长和孩子被线上课程广告“包围” , 不少机构以低价噱头引家长“入网” 。 然而 , 低价课程只会点到为止 , 只有购买正价课才会系统讲解 。 在线教育领域充斥着市场营销、引流套路 , 让不少人大跌眼镜 。
在互联网行业 , 低价引流、吸引用户是惯用手法 。 问题是 , 教育不同于其他消费产品 , 关系孩子的学习成长 。 倘若优质教师供给跟不上、教学效果达不到 , 即便看起来很优惠 , 家长们也会因“不实惠”而选择用脚投票 。 在此过程中 , 家长损失了时间和金钱 , 孩子耽误了精力和机会 。 授课变“售课”、教育成“生意”实属不该 , 也应引起高度警惕 。
究其原因 , 在线教育的爆发式增长 , 与资本投入密不可分 。 数据显示 , 过去一年在线教育行业的融资接近400亿 , 而2019年同期不过百亿 。 对教育行业而言 , 有资本是好事 , 可以更好引进优质师资、开发优质课程 , 更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 。 同时要看到 , 资本注入后 , 往往追求快速做大 , 由此引致的“烧钱大战”让不少机构把主业放在了“市场”而不是“内容”上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只有认清在线教育的本质是教育 , 而不是“在线”的形式、“资本”的收益 , 才能促使这一行业回归教育发展的正轨和初心 , 以更多资源投入到教学研发上 , 用硬实力换得好口碑、赢得大市场 。
教育 , 无论是线上授课还是线下课堂 , 都是“慢事业” , 既快不了 , 也不能快 。 从教育规律而非市场因素出发 , 教师的引进培养、课程的开发提质 , 需要长足的耐心和持续的付出 , 离不开久久为功、细水长流 。 相较于一些平台的“重心错位” , 如一些教师无证上岗、部分教师劳务外包、教学缺乏连续性等 , 堪忧的教学质量损伤了学生的学习权益 , 也最终会伤及自身品牌的成色 。 多一点发展定力 , 多一些尊重规律 , 持续在教师、教学上发力 , 用优质的课程服务吸引和留住学生 , 在线教育就能真正成为校外教育的有益补充 。
在线教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业态、新事物 , 在探索发展中出现走偏现象也属正常 , 但不能漠视不管、放任不治 。 因此 , 更好助力在线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 治理应该“在线” 。 这就需要教育、工商及行业协会等协同发力 , 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 在课程内容、广告宣传等方面明确规范、划出底线、强化监管 , 进而引导企业将更多精力和资金用在品质提升上 , 共同维护基础教育生态 ,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需求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授课变“售课” 在线教育莫成“流量生意”】一位家长对购买的在线教育阅读作文课评价道 , “功利性很强 , 不强调思维方式和基础素养的提高” 。 教育 , 要少些套路、少些功利 , 多些真诚、多些务实 , 让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在线上线下、网上网下遍地开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