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迎来“线下主升浪”:谁能拥有好的位置、好产品?
文章图片
图1/3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潘博文
来源:阿尔法工场研究院(ID:alpworks)
2020年底 , 武汉第一家茶颜悦色奶茶店的开业当天 , 初冬的冰冷天气没有给这家新店的人气降温 , 相反 , 许多人在头一天凌晨就已经在店门口等待 。
在一条蜿蜒的长队之下 , 排在最末尾的顾客 , 大概需要等8个小时才能拿到属于他们的那杯茶颜悦色 , 而这个时间 , 足够他们从武汉到长沙(茶颜悦色的发源地)往返两个来回 。
炒鞋、炒盲盒、炒手办 , 在极度的供需不平衡之下 , 甚至连奶茶都可以进行炒作 , 一杯售价在15-20元之间的奶茶 , 在黄牛的手上 , 一杯的售价甚至达到了500元 。
新一代的消费习惯仿佛始终不能得到大众的理解 , 但他们的吸金能力与购买力 , 在推动着一个又一个公司走向资本市场的聚光灯 。
B站、喜茶、泡泡玛特、海底捞、小熊电器 , 在一个又一个的传统消费行业 , 由新消费观念的带领下 , 通过新消费种类 , 打造了新的消费场景 。
当新消费观念、场景与烟草产生碰撞 , 电子烟横空出世 , 经历了野蛮生长与线上强监管之后 , 电子烟概念一直在风口与伪风口之间左右摇摆 。
2020年 ,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 , 线下零售业遭遇重大打击 。 伴随着一家家做美容、美甲、餐饮的店主转投“回本超快又更加暴利”的实体电子烟店 , 电子烟——这个一度被人遗忘的行业 , 又一次的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之中 。
01 二次风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 在全球75亿人口中 , 烟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0亿 。
这其中 , 中国烟民的数量以2.87亿的数字稳居全球第一 , 超越了其他前十名国家加起来的烟民总和 。
同时 , 从消费量来看 , 中国烟卷消费量占据了全球总量的44% , 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 。
而电子烟的出现 , 搅动了这个早已格局稳定的红海市场 , 而赛道宽广的市场空间里 , 足够孕育出下一个超级独角兽 , 因为就目前而言 , 中国电子烟的渗透率仅达到1.2% 。
从红海市场到蓝海市场 , 万亿规模的增长空间 , 这样的行业增长与发展预期 , 这足够成为资本对于预期炒作的期望 , 这是行业发展的最初逻辑 。
而电子烟本身不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 , 核心零件——雾化器的相关技术与生产 , 早已被中国企业所掌握攻克 。
在中国深圳沙井地区 , 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 在这条流水线上 , 送出了全世界95%的电子烟 。
当时有一种说法 , 500万元就能创建一个电子烟品牌 , 只需与上游厂商谈好订单 , 贴上自己的品牌 , 电子烟就能作为“电子产品”进入市场 。
于是资本开启了电子烟行业的投资狂潮 , 一个接一个的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 这在当时被称之为千烟大战 。
在这些新品牌之中 , 我们还能看到IDG、源码资本、红杉资本中国、真格基金、山行资本等明星风投的身影 。
好景不长 , 大战才刚开始 , 监管的政策就已经靴子落地 。
2019年11月 , 全面禁止电子烟线上销售的监管文件发布 , 在监管红线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打击之下 , 数以千计的电子烟厂商倒闭 。
而这也宣布着 , 第一波预期带来的电子烟炒作 , 就此告一段落 。
在线上封堵之后 , 线下渠道就成为了电子烟竞争的主战场 , 电子烟作为一个新物种 , 需要时间去普及调教消费者 。
而产品的普及 , 正是线下实体店的存在意义 , 在线下渠道爆发的同时 , 这种普及推动着需求的快速爆发 , 伴随着疫情之后 , 实体经营者“继续翻盘”的情绪爆发 , 整个行业再次向高点冲击 。
线下门店的重资金投入之下 , 电子烟还是门挣钱的好生意吗?
从某龙头品牌的资料 , 以及美国电子烟龙头JUUL的数据可以看出 , 电子烟仍然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
一套售价299的电子烟杆 , 出厂价仅为70元 , 尽管零售终端拿到了利润的大头 , 但该品牌商近三年的毛利率一直可以维持40%左右 , 而JUUL的毛利率 , 可以达到75% 。
根据爱施德的分销事业部文章显示 , 超过90%的加盟店可在开业6个月内回收前期一次性投入成本 , 在营业超过4周的加盟店中 , 超过60%的加盟店月均净利率大于 20% 。
与此同时 , 行业发展的逻辑也从第一阶段的炒作预期 , 切换到了第二阶段—增量竞争时代 , 市场份额的争夺 。
02 份额争夺
市场份额的争夺 , 在于如何抓住消费者的需求 ,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 , 便利性与性价比 , 是亘古不变的两个维度 。
如同共享单车一般 , 在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的前提下 , 消费者对于品牌选择的考量维度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购买时是否方便?
高需求、快频次 , 是电子烟作为消费品的特性 , 在任何场景下 , 一旦烟弹抽完了 , 能够像购买一包普通香烟一样便利的购买电子烟 , 是消费者的核心诉求 。
以国内某龙头电子烟企业为例 , 受益于提前的线下渠道布局 , 迅速抢占了市场 , 该品牌的数据显示 , 其在电子烟行业的市占率达到了62.6% 。
线上渠道的封堵 , 没有资金实力、品牌效应的企业纷纷倒闭 , 而行业资源也只能向头部企业集中 , 这是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
目前上述龙头企业与110个授权分销商合作 , 拥有超5000家专卖店和超10万家零售店 , 计划在未来3年累计投入6亿 , 开拓10000家专卖店 。
但这并没有打消其他玩家投入的热情 , 相反 , 越来越多的商家都在加速自身线下的布局 , 从而提高品牌影响力 , 最终能将自身品牌 , 变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
因为他们要争夺的 , 不是存量市场 , 而是电子烟渗透传统香烟的增量市场 。
柚子电子烟目前在建的专卖店数量突破2500家 , 预计在今年投入6亿元开拓10000家专卖店 。
刻米则计划在3年开出3000家专卖店、如雾喜悦计划在2021年开设300家门店、三年达到1000家门店 , ESUN益爽计划在2022打造100个标杆门店……
这也就造就了目前线下门店拥挤不堪的情况 , 以北京国贸为中心点定位 , 方圆一公里之内 , 某一品牌的线下门店数量达到了18家 , 而这种情况 , 在未来将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并加剧 。
文章图片
图2/3
某品牌在北京国贸地区线下店的分布
这样的市场情绪之下 , 电子烟线下的行业竞争又回到了消费品的经典竞争模式:谁能拥有好的位置、好产品 , 拥有了流量 , 就能在这个竞争加剧的市场活下来 。
【|电子烟迎来“线下主升浪”:谁能拥有好的位置、好产品?】03 一超多强 , 品牌分化
线下的门店爆发 , 意味着行业“内卷化” , 这将考量另一个维度—产品是否具有性价比 。
从目前来看 , 电子烟已经出现了价格分层的情况 , 2020年4月 , 电子烟品牌YOOZ发布了换弹电子烟YOOZ Mini , 售价为9.9元;2020年6月 , 汉麻集团推出了“百万套装 , 亿元补贴”活动 , 一杆一弹只需要19.9元 。
这直接与市面上普遍定价在39元一颗的烟弹 , 与动辄在200元以上的烟杆套装区分开来 , 这种定价 , 也使得这些品牌商在下沉市场 , 可以收获那些价格敏感的客户 。
价格战不光上演在电子烟厂商上 , 在线下渠道中 , 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
随处可见的商店之下 , 哪家分销商给消费者的价格更实惠 , 消费者们就更倾向于在哪家购买 , 这也就意味着分销商们不仅要与其他品牌竞争 , 还需要在同品牌之间进行博弈 。
但商品的定价由于公司的协议与监管 , 他们并没有办法操作 , 于是他们选择了在赠品上动手脚 , 进行着变相的价格战 。
“用过的十个烟弹可以来店里兑换一个新烟弹” , “烟弹买三盒送一颗/两颗 , 甚至一盒” , “买烟杆送硅胶套 , 挂绳” 。
分销商们都抱着一个想法 , 那就是熬死附近的同行 , 届时自身就能成为这场价格战之下的最后赢家 。
这种竞争之下 , 电子烟未来的行业发展将何去何从?是市场关注的下一个问题 。
价格补贴的打法仅仅在一段时间能够获得用户 , 但这类用户的忠诚度是极其低的 。
如果通过烧钱补贴带来的时间与产品力 , 来抓住细分用户的需求 , 培养用户的品牌忠诚度 , 是其他品牌进入下一阶段的突围密码 。
消费品存在的属性不仅仅在于商品的本身 , 文化属性、个性标签、附加价值都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 因此 , 在消费品领域 , 不存在独家垄断的情况 。
这也就解释了 , 尽管不同产品之间味道存在差异 , 但其中附加的文化属性 , 导致白酒、啤酒、香烟在中国市场都具有区域性的原因 。
而电子烟行业 , 也无法跳出消费品这一大框架 , 对比着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的美国电子烟市场、传统烟草市场 , 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 , 可能是市场竞争下一阶段的答案 。
竞争的核心 , 不在于产业链的整合、雾化器技术的迭代 , 而在于抓住消费者的心 。
全球最大的烟草品牌万宝路 , 通过美国西部牛仔硬汉形象深入人心 , 将其与产品深度绑定 , 辐射全球 , 成为了全球烟草的领军企业 。
美国《资本家》杂志曾经采访过为何烟民更愿意选择万宝路 , 他们认为 , 万宝路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形象上的优越感 , 这是品牌文化的魅力 , 而电子烟行业 , 目前还没有孕育出有独特鲜明企业文化形象的企业 。
目前万宝路在美国传统烟草的市场的份额占比47% , 后面仍有新港、骆驼、波迈等玩家 , 通过自身口味的细微差异与价格分层 , 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
而电子烟行业也一同如此 , Juul作为市场龙头 , 但是后续仍有Vuse、Blu、Logic等玩家紧密追赶着 。
文章图片
图3/3
美国电子烟行业CR4分布图
回到中国电子烟行业 , “Z世代”青年作为电子烟行业的主力消费军 , 他们对于个性化口味差异的追逐具有强烈的热情 。
如何基于个性的口味定制与头部玩家价格分层战略 , 同时结合品牌文化形象的灌输 , 创造出能带来可持续性现金流的差异化产品 , 将是电子烟厂家努力追逐的方向 。
而雾化器 , 烟油 , 一切配件都是非垄断的 , 也不存在生态 , 现阶段可以通过外购来解决 , 伴随着行业规模的越来越大 , 产业推演的加速 , 电子烟厂商实现供应链的整合将会是必然结果 。
但在那之前 , 更关键的是 , 它们需要把消费者牢牢抓在手中 。
推荐阅读
- IT|95306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升级上线 可24小时办理货运业务
- 手机|【直播纪要】VR/MR会吹响消费电子反攻的号角吗?| 见智研究
- 制造业|稳健前行开新局 制造业未来五年转型升级迎来“加速度”
- 电子商务|美容贷“抹黑”征信 谁来负责?
- 电子商务|员工抱怨亚马逊太冷酷:工伤后得不到赔偿 还不让休假
- 入口|微信迎来新变革:保护隐私,增加视频号入口
- 领域|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规划: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先导
- 电子商务|国际品牌崛起 亚马逊在全球购物应用安装量中下滑至第四位
- 娱乐|华为智慧屏迎来“影音娱乐”场景三大升级
- 中国电子|国产电脑+国产系统:龙芯 3A 5000 运行统信 UOS 上机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