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嫦娥五号搭载的太空水稻在广东播种

【航天|嫦娥五号搭载的太空水稻在广东播种】南方日报讯 (采访人员/吴少敏 钟哲 刘佳荣)华南农业大学繁花锦簇 , 温室大棚里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牛年春耕 。 2月26日12时 , 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涛和6名学生正以“绣花”般的巧劲 , 用镊子夹起一粒粒萌芽的稻种 , 种进6个装满泥土的蓝色育秧盆里 。一粒粒稻种看似平常 , 实则非同寻常 。 它们是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乘客” , 历经22天21个小时、76万余公里的“环月旅行”过后顺利返回地球、来到广东 。 这趟“旅行”历经艰难险阻 , 遇上过“范艾伦辐射带”和太阳黑子爆发 , 预期将诱发更强烈的基因突变 , 极大拓展了人类航天育种的研究边界和想象空间 。“它们名为‘航聚香丝苗’ , 是名副其实的‘太空二代’ , 也是目前人类史上飞得最远的稻种 。 ”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介绍 。这些稻种的父亲“华航31号”是航天育种成果 , 更是广东“网红”扶贫品种 , 已在江西、广西等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 它们的母亲“航恢1508”同样来自太空 , 导入了20多个具有知识产权的优良基因 , 一煮成米饭 , 满屋飘香 。华农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唯一开展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研究积累深、科研实力强 , 至今已培育出57个水稻新品种 , 因此获得嫦娥五号搭载机会 , 将40克、约2000粒稻种送入深空 。“种子是农业‘芯片’ , 种子安全是国家的重大战略 。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刘彤杰认为 , 此次航天重大工程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 , 将共同提升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20分钟后 , 天空下起了淅沥小雨 , 郭涛和学生们终于把1500多粒稻种在育秧盆里种满了 。 稻种们躺在泥里 , 排成间隔1.5厘米的点阵 , 冒出的嫩芽斜指天空 。“古人云 , 春雨贵如油 。 今天湿度、温度都非常合适 , 正是播种好时节 。 ”郭涛抬头看天 , 满怀憧憬 。30天后 , 这批稻种会长成秧苗 , 并被移栽到田间 , 将于6月底成熟 。 经历3年—4年的选育后 , 它们中的优胜者有望通过农业部门审定 , 实现大规模种植 , 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