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院线求生周年记 总票房超78亿的春节档只是昙花一现?

_原题是:院线求生周年记 , 总票房超78亿的春节档只是昙花一现?
文|AI财经社 骆华生
得益于春节档的发力 , 2021年总票房已经突破了150亿元 , 但院线经理们难言真的喜悦 。 随着《你好 , 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等强片吸纳完最后一批观众 , 电影院很快又将步入漫长的寒冬 。
观影在国内成为一种春节习俗 , 而不是日常习惯 。 公开数据统计 , 中国电影观众的年均观影人次长期徘徊在3.5次上下 , 对比之下 , 近几年北美地区虽观影人次一直呈下降趋势 , 但仍旧在5以上 。
“春节档只是特定节日的票房反应 , 能否整体恢复到2018年和2019年的水平 , 还有待观察 。 ”万达电影证券部的工作人员说 。
在春节档热闹的背后 , 是中国电影行业长达一年的沉寂 。 2020年一整年的票房 , 还不及2019年的一半 , 上座率更是不到10% 。 上千家影院关停 , 倒下的银幕构成了行业悲凉的注脚 。 作为电影上映的最后一环 , 疫情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影院的命运 。
对于身处其中的人而言 , 院线的艰难时刻还远没有过去 。
火热的行情是短暂的
“久别重逢” , 看着今年春节档一票难求的行情 , 王琛不禁有点感慨 , 作为北京昌平某影院的放映经理 , 他很少如此忙碌了 , “初一初二我都没有休息 , 每天放映到凌晨12点之后 。 ”
但王琛也十分清楚 , 这种行情无法持久 , 春节过去 , 影院很快就要恢复冷清 。 这种情形 , 王琛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已经有过深刻体会 。 去年 , 在疫情状况最不明朗的时候 , 他的生活非常窘迫 , 每个月工资只剩一千多元 , “有几个月一直靠父母接济” 。
“几乎你听过的那些新闻都是真的” , 回望2020年 , 另一位来自成都的院线经理颇为自嘲 , “交不起房租、发不出工资、倒闭、关店、跑路——这些有关电影院的凄惨故事都是确实存在的” 。

AI财经社|院线求生周年记 总票房超78亿的春节档只是昙花一现?
文章图片
图1/3
图/视觉中国
春节档的火爆行情把这些人从失落的谷底拽了上来 , 但这种快乐并不长久 。
今年春节档的高票房 , 主要由票价上涨和“就地过年”倡议促使需求释放带来 。 据猫眼专业版统计 , 2021年春节放映场次虽然下降了1.9% , 但观影总人次提升了21% 。 其中 , 平均票价相较2019年春节档提升了9.4% , 比如在北京海淀 , 《唐探3》的票价普遍在130元左右 , 而《你好 , 李焕英》甚至出现680元的票价 。 短时间爆发的需求在刺激票价疯狂上涨 。
春节档的火爆程度也超出了许多院线经理的预料 , 但很快他们就做出了反应 。 一位广东当地的院线经理表示 , 影院根据供需情况适当调整票价 , 促使他所在的影院票价平均上浮了30% , “不过这种行情肯定不会持续 , 最近票价就明显下来了 。 ”
票价回落 , 观影人次大幅下降的同时 , 更大的问题是“片荒” 。 据此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2020年国产电影备案情况 , 其中1月-9月月均备案259部 , 创下近五年来备案数量新低 , 在影视行业产能整体下降的大背景下 , 2021年春节档的强势既是过往积压影片的释放 , 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产能的提前透支 。
据多个平台上映日历显示 , 未来两个月时间里 , 除了即将在元宵节上映的美国华纳兄弟出品的《猫和老鼠》大电影 , 便再无其它强片定档 。 相比较之下 , 沈腾主演的新电影《超能一家人》已经宣布定档明年的春节档 。
这也意味着 , 即使接下来疫情得到控制 , 电影院仍旧面临着无新片可放的困境 。 不过 , 《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 , 李焕英》或将因此开启超长待机模式 , 后续有更长久的时间冲刺高票房 。
截至2021年2月26日 , 电影大盘总票房达到了150亿元 , 这是否意味着国内影院就能安稳度过2021年?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 , 截至2019年底 , 全国影院数超12000家 。 而在疫情最为严重的2020年 , 全国影院大规模闭店 。 此外 , 多个院线龙头企业同样面临巨大亏损 , 万达电影业绩预告称 , 预计2020年全年亏损将在21.5亿元至24.5亿元之间(扣除商誉减值);金逸影视预计2020年全年亏损在4.56亿元到5.76亿元之间;横店影视预计2020年全年亏损在4.5亿元至4.9亿元之间 。
这也意味着 , 短暂爆火的春节档难以弥合过去一年整个影院行业的亏损 。 许多院线经理也有预感 , 今年春节档的火爆行情过去后 , 电影院又会陷入沉寂 。 没有了过节习俗的刺激 , 人们仍旧欠缺走进电影院的理由 。 今年尽管《你好 , 李焕英》等影片票房成绩不俗 , 但也有不少观众坦言 , “如果不是过节 , 我们肯定不会去电影院看这些电影” 。
提前离场的人不后悔
很多人都一度觉得 , “开业了就好” 。 今年春节档来临 , 也有人感叹 , “原来电影院还是有生意的” 。 但热闹过后 , 电影院对人们的吸引力仍旧在下降 。
在这场狂欢之前 , 早有人扛不住提前离场 , 四川人王奔就是这样的例子 。 最初 , 王奔抱着“过几天就好了”的想法 , 从去年2月份一直等到了7月 , 但终究没能等到复工消息 。 影院持续亏损 , 只能给他支付最低保障金 。 他在那段时间终于失去了耐心 , 离开了他干了十多年的岗位 , “真的是要生存” 。

AI财经社|院线求生周年记 总票房超78亿的春节档只是昙花一现?
文章图片
图2/3
图/视觉中国
疫情对于院线的影响 , 通常是多米诺骨牌倒下所引发的连环效应 。 首先是资金撑不住 。 一般来说 , 影院的运营成本分为原材料、设备维护、人力成本和房租 。 过去这半年 , 没有收入 , 但不代表房租可以减免 。 7月份开业后 , 加上消杀成本 , 除了自持物业 , 很少有影院能够顺利开业 。 与此同时 , 因为疫情 , 很多院线员工都已经各奔东西 , “辞掉的人根本招不回来 。 ”
而大片数量明显变少 , 也影响了观众走进影院 。 去年 , 全国上映的影片只有383部 , 比2019年减少了229部 , 票房破10亿的电影则只有4部 。 而几个大档期不如预期也在冲击在本已非常低落的士气 。 “大家一直拿《姜子牙》比前年的《哪吒》 , 但最终票房没到 , 也有点士气不足 。 ”
大盘更能说明一切 。 2019年 , 日票房大盘时常能突破1亿元 , 但在去年 , 即使解封以后 , 这个数字最好的成绩是3000万元左右 。 院线门可罗雀是常事 。 许多影院在春节后直接关停到7月 , 地上的积灰已经落得厚厚的一层 。
去年 , 在濒临崩溃之际 , 院线人也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 。 有人突然做起外卖 , 把可乐、爆米花打折卖给同楼层的商铺 , 有的把VIP厅租赁出去 , 用来办生日聚会、求婚或者棋牌室 。 这种策略也延续到疫情后的常态化运营 。 在去年 , 罗洪所在影院只亏损了30% , 他将其归功于老板的“会变通” 。 他自己也跑去做了小半年的超市理货员 , “工资比在影院少了一半多” 。
政策和舆论也一度让等待的人焦虑 。 去年3月份 , 王琛也曾在网上看到 , 很多人声讨影院不该在这个时候出来添乱 。 同一时间 , 罗平从老家回到东莞 , 眼看着KTV、酒吧都陆陆续续复工了 , 但唯独没有影院 。 在工作群里 , 老板第一句话 , 是劝大家找个事做 , “起码有条活路” 。
开业是最后的执念 。 正式解封前 , 有人会一天三趟地去找物业产权方 , 希望房东减免疫情期间拖欠的房租 , 并多给几个月的宽限期 。
罗洪是在2016年时从老家来到东莞的 。 那时 , 和很多想要进入影院工作的人一样 , 电影是他的爱好之一 。 他在朋友圈发布最新影讯 , 借工作之便免费看各路大片 。 他在这里一路做到经理 , 感情很深 。
去年7月份 , 复工政策真正下达的时候 , 虽然罗洪不是最早拿到开业通知的那一批影院 , 但他仍然认真打扫了放映厅和售票前台 , 并在20号那天策划了一个影迷活动 , 送一些口罩和电影周边给来的观众 , “就说我们这有在做事情 , 让他们可以放心来看电影 。 不管怎么说 , 允许开业这已经算是惊喜了 。 ”
他也和很多人一样 , 清楚知道对未来的预期必须降低 。 去年 , 罗洪看到和听到了许多影院资金链断裂的传闻 。 那是他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泡沫被戳破的感觉 。 同在一个镇上的同行 , 倒的倒、老板跑的跑 , “没想过这个前两年还在朝气蓬勃发展的行业 , 突然就不行了 。 ”
【AI财经社|院线求生周年记 总票房超78亿的春节档只是昙花一现?】院线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如今 , 罗洪还算是幸运儿 。 他在超市里干了半年的理货员以后 , 最终回到了影院 。 但影院已经部分改造成了棋牌室 , 现在偶尔陪伴他的 , 是偌大的电影院里嘈杂的庆贺声和哗啦哗啦的洗牌声 。 没有电影的日子 , 他一直说服自己习惯这种声音 , “棋牌也是文化场所 , 不丢人 , 总得有收入进账” 。
当然 , 还有许多被裁掉而再也不会回来的人 。 罗洪的同事 , 在后来几乎都以微商或者外卖员的身份活跃在朋友圈里 。 王奔的同事则差不多被裁掉了70% 。 而与此同时 , 湖南人李建负责的几家高端加盟影院里 , 男店主几乎都走光了 , 只留下一部分女性店长 , “大家都有养家糊口的压力 , 所以就直接辞职赚钱去了 。 ”
也有一部分人离开后 , 彻底回归生活 。 王奔现在就忙于带孩子 , “离开也算是个解脱 。 ”
即使是在有《天堂电影院》的大洋彼岸 , 黄金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 去年 ,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公开信中说 , “电影院是一个伟大的统一体 。 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体验 , 代表着电影制作成就的巅峰 。 ”但这也没能阻止疫情下 , 线上对线下的反扑 , 华纳和迪士尼纷纷宣布加快院转网步伐 , 未来即将有多部大片同步或只登陆流媒体 。
这个昔日新好莱坞时代四杰中的一员 , 不愿看着电影艺术落寞 , 固执地表达他对电影艺术的热爱 。 几天前 , 他借着怀念费里尼之际 , 再次抗议电影艺术正在大片厂与流媒体的竞争中消亡 。
这种电影艺术精神正在随着影院的倒塌而不断消亡 。 去年下半年 , 急速扩张的泰禾集团旗下影院在一夜间几乎退出全国所有重要城市 。 这家曾以出手大方、不计成本拿下好点位的院线主控方 , 因为债务危机甩手了大部分影院业务 。 更早的预警 , 则出现在万达在2020年半年报时宣布关停旗下21家影院时 。 很多人认为 , 这是一个警钟 , 代表影院曾经可以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电影院就是这样 , 反正好也好不到哪儿去了” , 一位从业者感叹 。
40多岁的楼晓庆 , 是蜂火影联这家全国电影院线联盟的创始人 。 去年 , 他忙于组织中小影院结成联盟 , 向片方、发行方及供应商争取更多渠道权益 。 他在一篇《影院自救 , 路在何方》的文章里写道 , 电影院的人流量高于许多其他行业 , 且电影院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较高 , 各个行业都在想利用电影院的人流量数据 , 但绝大多数的影院自身却不太在乎这个价值 。
“电影院因为工作比较轻松 , 没有压力 , 基本开门等客上门 , 所以大家思维有点懒 。 ”楼晓庆认为 , 原因在于 , 影院很长一段时间环境“太好” , 丧失了竞争力 。 以前 , 有票补、有靠大片聚集的人流、连广告合作都是代理商自己找上门 , 但这些东西今天都在消失 , “现在连票都能在猫眼和淘票票上买了 , 要你电影院能做的事情还剩下哪些?”
楼晓庆也曾一度觉得 , 影院的问题只是抱着金蛋哭穷 , 所以他才成立公司去帮助影院做上游集采 , 但他后来才意识到 , 问题不光仅在于扭转影院“卖东西”的认知 , “很多事情就是很空洞 , 落实不下来 。 ”
春节曾经只是卡着影院的脖子 , 现在几乎成了影院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 春节档前夕 , 曾有片方联合院线 , 要求旗下加盟的中小影院将票房收益统一打到第三方账户进行托管 , 以防中小影院春节回血后跑路 , “不同意就不给你密钥 , 哪怕中小影院现金流现在已经非常紧张 。 ”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档期 , 正在变成各方对影院压力的汇集 。

AI财经社|院线求生周年记 总票房超78亿的春节档只是昙花一现?
文章图片
图3/3
图/视觉中国
春节档的回暖 , 能让所有人回到从前吗?罗洪也会想起三年前 。 那时 , 正是中国电影票房的上扬期 。 小镇上当时共有8家影院 , 他所在的影院还专门为热情的观众建了交流群 , “观众天天都在群里问 , 什么时候有新片和排片” 。 所有人那时都觉得 , 这样的日子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 直到疫情到来那天 。
(除楼晓庆外 , 其余接受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