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天马赋是他的真迹吗( 二 )


米芾草书有怎样的特点
米芾是北宋时期书法家与鉴藏家的集大成者,对于各类书法艺术都有研究和学习,在书画鉴识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米芾的书法艺术,多是借鉴传统艺术名家的优长,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擅长于行书、草书、楷书等书法艺术的创作,对于诗画也有一定的成就 。他的草书气韵颠放,舒展自如,极富有特色 。他的作品《草书九帖》是他草书的代表作,每一帖都完整地体现了米芾草书的艺术特点 。
米芾草书《论草书帖》
米芾用笔,善于在正、侧面、转折中形成一股飘逸的气势 。每字的起笔很重,在中间时稍微轻一点,遇到弯折便顺势而下,弯勾也富有特色 。他的书法中往往气势倾侧,欲扬先抑,这是为了增加字与字之间一种一跃而起的风姿和飞扬的神气,纯真自然,没有矫揉造作 。米芾将晋、唐书法家的优长融于一身,运笔迅捷矫健,每个字在力量、韵味、气势等方面都有无穷变化,形成了他“米书”“米字”的独特风格 。《草书九帖》中包含了九帖米芾的草书作品,宋代时被御藏在宋高宗内府 。这九帖的名称分别是《德忱帖》、《家计帖》、《元日帖》、《吾友帖》、《草书帖》、《中秋诗帖》、《目穷帖》、《奉议帖》、《海岱帖》 。在宋朝时期,米芾已经是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的真迹都被视为珍品至宝,所以有些贪图利益的书画商为谋取厚利,将他的九帖分拆了再去卖,所以使得他的作品流失,到如今留存下来的真迹大约剩有四五贴,也是令人比较惋惜 。他的九帖中的第五帖《论草书帖》现如今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 。此帖宽约25厘米,长约37厘米 。《论草书帖》也叫作《张颠帖》、《草圣帖》等,内容是米芾对草书的评论的一则随笔 。从这则随笔中,我们得以体会到米芾对草书的见识和态度,也可以领会到他在草书上的独特风格 。
米芾论草书帖资料介绍
《论草书帖》,又名《论书帖》、《草圣帖》,是米芾《《草书九帖》中的第五帖,从此帖的内容上看,该书帖是米芾的一则随手札记,写的是他对于书法,这里是指草书的看法和对几位书写草书大家的书法评论 。
《论草书帖》
【米芾天马赋是他的真迹吗】《论草书帖》现今由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该书帖长37厘米,宽24.7厘米,是米芾流传至今不多书法作品中的一副 。在帖文的前两句,米芾指出学习草书要有魏晋时期的品格,否则就容易流于俗品 。米芾早期是学习唐朝时期的柳公权与欧阳询的书法,后来有一日,他跑去向苏东坡请教,苏轼建议他学习魏晋,此后他就专心钻研“二王”的书法风格,又充分吸取各家之所长,形成沉着痛快、飘逸潇洒的米芾风格 。
文中第二行举张旭、怀素、高闲及辩光四人进行评论 。从总体看,米芾对于四人的评价都不是很高 。其中他评价张旭为“俗”,说他的字乱了古法,欣赏他的人都是凡夫俗子 。对于辩光,他的评价是“尤可憎恶”,可见米芾也是不欣赏他的 。怀素和高闲两人相对于前两者只能是稍微好一些,怀素的字是“平淡”,高闲的字则只能悬挂在酒肆之上,可以看出米芾对他们的评价都不好 。
《论草书帖》流露着米芾书法的风格,字里行间严守法度、沉着痛快,后部分不像前部分的拘谨,潇洒、舒展 。虽然不同于他平常惯用的“刷字”之感,但是也掩饰不了他颠放的本色 。
米芾教人练字的故事
米芾字元章,其实,米芾以前叫米黻,后来又改名叫米芾 。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书画理论家 。在历史中,苏轼,蔡襄,黄庭坚和米芾合称为“宋四家” 。做为一名著名的历史人物,流传下来也关于米芾的故事也有很多 。
米芾图片
在书法方面,米芾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米芾小时候家里很贫苦,但是他的父母见他很喜欢写字,就把他送到学校读书,可米芾读了三年的书,学业却一点都没有长进 。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名写字非常好的秀才要从学校旁边路过去赶考,他便去找秀才,想让秀才教他写字,秀才说要让米芾买他的纸,而且他的纸非常贵是五两纹银,并且在纸上写满字,三天后拿给他看;米芾后来还是买了秀才的纸,三天后他一个字都没有写,秀才问她为什么不写,他说纸太贵了,在没想好之前不敢往上面写字,怕写错了浪费,每次都是着清水写的 。
秀才说既然你都已经琢磨了三天了,你现在用毛笔蘸墨水写一个字我看看,于是米芾用心的写了一个“永”字 。写的非常棒 。秀才便问他为什么,他在学校读书三年,学业都没有半点长进,怎么学字三天就可以写的这么好 。米芾说是因为我平时写字的纸都没有这么贵,所以写的时候就没怎么用心,很随意 。这次是因为纸太贵了,所以我就会用心想好怎么写,才会去写 。秀才说这就对了,写字要用心,专心的写,不是只观察字的形态,只有这样才能练好一手好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