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为何慈禧不抗敌 反而怪罪于光绪老婆?

甲午战场上一败再败 , 宫廷中也起了波澜 。十一月底 , 慈禧太后突然撇开光绪 , 在仪銮殿单独召见了各王王公和军机重臣 。在讨论完时政后 , 慈禧太后突然宣布 , 将光绪皇帝身边的瑾妃和珍妃降为贵人 , 以示惩罚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 , 隆裕虽然在慈禧太后的扶助当上了皇后 , 但这段包办婚姻非常的不幸福 。据说成婚当晚 , 光绪便因早泄而未成好事 , 而年长光绪三岁的隆裕皇后对男女事已经有所了解 , 她壮着慈禧太后的袒护 , 与光绪相处时多有轻蔑 。可以想象 , 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在婚后也基本没什么感情 , 两人在一起经常是默坐无语 , 冷淡通宵 。
由此 , 瑾妃、珍妃两姐妹便抓住机会 , 她们利用女人的本性和智慧去博得光绪的宠爱 。特别是年纪更小的珍妃 , 她为人聪明伶俐 , 容貌也相对漂亮 , 她借着皇帝的宠爱 , 有时还会协助光绪处理政务 , 就像当年的慈禧所做的一样 。不仅如此 , 她还向光绪极力推荐了她的兄弟志锐和以前的蒙师、江西才子文廷式(光绪十六年殿试榜眼) 。据说 , 珍妃还曾试图卖官鬻爵 , 为河南巡抚裕宽走门路 , 后被李莲英发现而密告了慈禧 。慈禧得知后十分恼怒 , 心想这人几乎就是多年前自己的化身 , 但她鉴于自己已经归政 , 只能暂时隐忍不发 。
甲午战争中 , 志锐和文廷式都属于十分激烈的主战派 , 他们与帝师翁同龢遥相呼应 , 俨然已有“帝党”之象 。由于他们与光绪的特殊关系 , 这不但影响了当时政策的制定 , 也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和不快 。对于光绪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 , 慈禧太后是十分不满的 , 她认为光绪现在之所以越来越不听她的话 , 其中的原因就是珍妃和志锐、文廷式这些人在其中鼓唆 , 误国害民 。
特别是志锐等人 , 他们也不管敌我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 , 开战前意气风发 , 大骂日本蕞尔小国 , 鼓动皇帝开战教训小日本;等到战争失利了 , 就知道叫嚣惩罚当事人 , 杀几个人来以儆效尤 。其中尤其有个名叫安维峻的御史 , 竟然公开上折指责太后干政 , 要求给光绪皇帝以实权 , 这更是让慈禧大为恼怒 。
对于这些书生清流 , 慈禧本意是借以利用 , 平衡各派势力 , 但现在局势紧张 , 人心不稳 , 这些人的言论和观点就显得极为刺耳了 。眼看战争一再失利 , 慈禧觉得自己要再不出来的话 , 恐怕局面难以收拾 , 于是决定先向珍妃姐妹和志锐等人开刀 , 并予以严厉打击 。事后 , 瑾妃和珍妃被降为贵人;志锐则被打发到乌里雅苏台去做参赞大臣 , 被远远的赶出了京城;安维峻被革职发往军台效力 。
慈禧太后对珍妃姐妹的打击 , 一来是惩罚珍妃的干政 , 二来也是表示自己对光绪的绝对控制 。至于对志锐等主战派的打击 , 更是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号 , 那就是要尽早结束这场战争 , 和日本停战议和 。
甲午年的冬天不好过 。1895年初 , 困守威海卫的北洋水师最终在日本海陆军的打击下全军覆没 。而陆路战场上 , 清军也是败绩连连 , 从辽东到山东 , 日军都占尽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 , 清廷即使不想议和也没其他办法了 。
1895年春 , 李鸿章等人迎着萧萧春雨 , 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和约 。一路上 , 李鸿章愁怨满腹 , 快到马关时 , 其吟诗一首:“晚倾波涛离海岸 , 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哪知伤心处 , 遥指前程是马关 。”
【甲午战败为何慈禧不抗敌 反而怪罪于光绪老婆?】在日本谈判的日子里 , 年事已高的李鸿章不但被伊藤博文百般羞辱和嘲弄 , 谈判途中还曾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刺袭 , 脸上挨了一枪不说 , 差点就命丧东瀛 。纵观整个十九世纪 , 国际社会中可谓是流氓当道 , 各国谈判的地位主要是靠拳头的软硬来决定 , 此时的李鸿章 , 哪里还有什么办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