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跟风开发“中国版Clubhouse”的创业者开始融资了?


|这波跟风开发“中国版Clubhouse”的创业者开始融资了?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木子
来源: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
在马斯克、盖茨等大咖站台下 , Clubhouse在全球社交网络圈越来越火 。 从春节前到今天 , 国内部分企业跟风推出的“中国版Clubhouse”也层出不穷 , 其中不乏知名的大厂 。
映客推出的“对话吧”仅用时五天便启动内测 , 七天后正式登陆应用商店;阿里巴巴旗下的Meetclub也赶在春节之前开始内测;另外鲸准近期推出了Capital coffee , 网易云音乐也增加了一个全新对谈互动新模式“侃侃”……据不完全统计 , 截止目前已有超30家企业正在复刻或打造同类音频社交应用 。
而复刻或打造的产品 , 无论是界面还是使用体验都与Clubhouse高度相似 , 同样需要邀请码进行注册 , 具备关注、搜索以及建立房间、多人互动聊天功能 , 并邀请行业大咖入驻开麦 。
除了知名的大厂之外 , 最趋之若鹜的就是大量创业者 , 他们纷纷加入复刻、打造“中国版Clubhouse”的行列当中 。 那么 , 作为一项连映客都准备要投入40亿的“烧钱”项目 , 跟风入局的个体、小微团队真心能够Hold得住吗?他们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复刻CH并不难
早在Clubhouse话题热到发烫的二月初 , 一位名叫Bestony的极客就决定试着写出一个复刻版 。 他原本计划花费 72 小时来制作这个项目 , 但实际上只用了55小时便完成了 , 并全程通过 B 站进行了直播 。
最终 , 他在 GitHub 发布了一个融入了红白机风格的Clubhouse简化版复刻产品 NESHouse , 用户只需要访问网页版本就能建立房间 , 并通过链接 , 邀请他人加入语音聊天 。

|这波跟风开发“中国版Clubhouse”的创业者开始融资了?
文章图片
图2/4

而在网上搜索“搭建Clubhouse”一词 , 你也会轻松找到一系列复刻教程 , 涵盖了核心功能开发、产品结构逻辑以及实际运行机制的详细介绍 , 甚至还能搞到一些“开发源码” , 显然 , 复刻“中国版CH”在技术上并没有太高的门槛 。
“在Bestony发布了简化版的第二天 , 我们团队就启动CH的复刻工作了 。 ”在深圳南山科技园附近一家创业公司从事开发工作的阿勇告诉懂懂笔记 , 由于Clubhouse话题红到发紫 , 公司高层很快决定了复刻“中国版CH”的想法 。
仅仅只用了八天的时间 , 他们团队便拿出了一款“像样”的CH复刻版 , 其中 , 有将近六天的时间用于对Clubhouse本身、国内各复刻版本的借鉴研究 , 实际投入在项目开发上的时间只有两天左右 。
与原版的Clubhouse一样 , 团队所开发的复刻版同样也具备了邀请码注册、房间自由建立、搜索添加好友、邀请好友参与语音聊天以及举手发言等等功能 , 界面也很相似 。
“目前 , 这个复制版本已经内测了两周左右 , 不过大概率不会推出公测了 。 ”阿勇叹了口气 , 在开发复刻版Clubhouse之前 , 他们借鉴了几乎所有大厂的同类产品 , 已知推出“中国版CH”的大厂 , 就已经超过了20家 。 而准备或已经投入开发、复刻“中国版Clubhouse”创业公司数量应该更多 。
阿勇打趣地说道 , 或许在一个月时间之后 , 拥有一款“中国版CH”成了南山科技创企的标配 。
此外 , 随着加入复刻“中国版CH”的企业、创业者、极客陆续增加 , 网络上的复刻教程、免费源码也变得简单易得 , 大大降低了开发者复刻同类产品的难度与时间周期 。
“这几天还听说园区有一家创业团队 , 只花了六小时就改了一个复刻版 。 ”
但是相比大厂复刻“中国版CH”的高调做法 , 创企开发过程普遍低调 , 几乎都不会推出公测版本 , 甚至不会上架到主流的应用市场让普通用户下载 。
阿勇解释道 , 所在团队自复刻版本立项之初就压根没有打算正式推出产品 。 毕竟 , 作为一款没有什么技术开发门槛的语音社交应用 , 创业者也都清楚知道 , Clubhouse的走红靠的是行业大咖的背书以及内容的运营 。
【|这波跟风开发“中国版Clubhouse”的创业者开始融资了?】既然如此 , 为何创业公司还要凑热闹 , 跟风开发“中国版CH”呢?关于复刻的工作 , 多数创业者显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
“忽悠”传统企业投资
Clubhouse除了掀起一轮话题热之外 , 也在海外掀起了一轮资本投资热 。
据媒体报道 , Clubhouse自成立以来也引来了大量风投的争相投资 , 在其还未正式上架之时 , 估值就已经高达1亿美元 。 而反观国内 , 音频社交领域也曾一度站在风口上 , 备受大量投资机构的热捧 。
根据投中网发布的数据显示 , 截至目前 , 腾讯投资、百度投资、春华资本、五源资本、经纬中国、SIG、顺为资本、创世伙伴资本等 , 有超50家VC/PE均已入局音频社交赛道 。

|这波跟风开发“中国版Clubhouse”的创业者开始融资了?
文章图片
图3/4

那么 , 创业公司跟风复刻、推出“中国版CH”产品 , 是否就是为了争取资本机构的投融资呢?
广州一家资本机构的投融资经理李斯(化名)告诉懂懂笔记 , 公司目前已经留意到这股“中国版CH”复刻潮 , 但暂时没有任何投融资计划 。
“国内早有类似的音频社交产品 , 不算新鲜事物 , 技术门槛也不算太高 。 ”李斯表示 , 目前音频社交产品背后所涉及到的平台监管、法律边界 , 也是机构比较关注的问题 。
他认为 , 除非坐拥资源、流量的大厂之外 , 跟风推出“中国版CH”的创业团队或者个人 , 基本上很难有机会拿到机构投融资 。 那么 , 创业者如此跟风、折腾 , 岂不都是白忙活一场?
“肯定有好处的 , 没有好处的话 , 谁会投入精力仿造一款类似的产品呢?”四年前回深圳创业的“海龟”佳楠 , 与几位好友在南山创立了一家专门开发小程序的公司 。 他告诉懂懂笔记 , 二月初公司推出了一款专门分享Clubhouse邀请码的小程序 , 收到的反响不错 , 并成功转让给了一家从事营销策划的企业 。
目前 , 公司正计划投入开发一款基于小程序的“中国版CH”产品 。 而Clubhouse作为一款现象级的产品 , 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无人不知 , 无人不晓 , 大家张口闭口也都是Clubhouse话题 。
“没有技术壁垒的产品 , 想得到资本机构的投融资 ,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 ”深谙这个道理的佳楠 , 自项目立项之初便将寻求投资的对象对准了传统企业主 , 目前 , 他已经为暂未完成投入的产品 , 找到了“金主” 。
佳楠告诉懂懂笔记 , 最近几年 , 有一部分传统的企业主懊恼错过了短视频、直播领域投资的大风口 , 错过转型、涉足互联网行业的最佳时机 。 正因为如此 , 每当互联网界有新风口、新投资机会出现 , 企业主都会跃跃欲试 。
“传统企业主没有资本机构那么难搞 , 只要风口足够热 , 就会出钱投资 。 ”加上部分传统企业主拥有一定的资本积累 , 又对互联网风口一知半解 , 很容易便能“忽悠”其下水参与项目投资 。
尽管投资的规模不会很大 , 但开发所需投入也很小 , 足够创业者小挣一笔 。 除此之外 , 跟风复刻一款“中国版CH”产品背后所能产生的口碑效应 , 也正是创业公司所看重的 。
创企复刻CH蹭流量
在Clubhouse掀起的语音群聊小风口上 , 无论是互联网巨头 , 还是创业团队都争相推出相应的复刻版产品 , 但截止目前 , 通通都自称是“中国版CH”的产品里 , 基本没有一款名称能让用户记住 。
而媒体聊及同类的产品时 , 基本也都以“中国版CH”一词全部概括 。 诸多产品中 , 谁正宗、谁更火 , 谁又将成为最成功的“中国版Clubhouse”……暂时也都说不清 。

|这波跟风开发“中国版Clubhouse”的创业者开始融资了?
文章图片
图4/4

但混乱的格局对于创业者而言 , 并非坏事 。 事实上 , 只要手上握有一款复刻版的Clubhouse产品 , 就有资格自称是“中国版CH”开发者 。 至于复刻产品的真实名称是啥 , 似乎并不重要 。
“公司照着网上公开的源码 , 改了一款语音聊天应用 , 连名字也懒得起 。 ”吴颖(化名)是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 , 他告诉懂懂笔记 , 一周之前 , 公司也跟风复刻、推出了一款 , 类似于Clubhouse的语音聊天应用 。
然而 , 产品开发完成之后并没有启动内测的流程 , 而是直接将应用“雪藏” , 后续也无公测、推出市场的计划 。 唯一的改变是 , 负责公司外宣的部门悄悄修改了公司的介绍 。
“在不少企业的外宣资料上 , 都打上了一行中国版CH开发机构的字样 。 ”而公司的网站首页介绍里 , 也赫然标着“中国版Clubhouse”开发者的宣传标语 , 很显然 , 团队的做法只为了蹭一蹭热度 。
尽管复刻类似语音聊天应用的企业、创客都可以自称“中国版CH” , 但是看似“烂大街”的称号却可以帮助小微互联网团队、创企提升自身的身价 , 打造口碑、影响力 。
“最近一个月时间 , 聊起Clubhouse有谁会不知道呢?如果在洽谈合作时 , 公司丢出一句:我们是‘中国版Clubhouse’的开发者 。 也能让甲方刮目相看 。 ”吴颖笑着说道 , 虽然是自欺欺人的营销手段 , 但架不住目前的确有用 。
在微博#为什么Clubhouse会爆火#的话题下 , 阅读量已经高达了465.4万 。 仅2月7日一天Clubhouse一词的微信指数就显示为863万 , 至于百度搜索指数 , 最高时也达到了7.5万 。
如此大热的话题 , 任谁也都想蹭一波流量 , 与当下最红的社交产品沾沾边 。
对于那些跟风推出类似应用的创业者而言 , 产品本身好不好用、后续如何优化运营 , 其实都不重要 , 重要的是“借船出海”、“借势炒作”抢一波流量和噱头 。
名有了 , 利还会远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