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2500亿中芯国际大利好 订购12亿美元光刻机

_原题是:重磅!2500亿中芯国际大利好 , 订购12亿美元光刻机!网友:诺安要成长了?上海临港也发布了重磅规划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证券报、中国基金报、上海临港
导读:中芯国际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表示 , 公司会尽最大努力 , 持续携手全球产业链伙伴 , 保证公司生产连续性及扩产规划不受影响 。

21世纪经济报道|2500亿中芯国际大利好 订购12亿美元光刻机
文章图片
图1/7

近日 , 中芯国际在半导体设备的采购方面频传好消息 。
3月3日 , 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 , 2021年2月1日 , 公司与阿斯麦(ASML)上海签订了经修订和重述的阿斯麦批量采购协议 。
据此 , 阿斯麦批量采购协议的期限从原来的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延长至从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
该订单的总价约为12亿美元 , 支付方面 , 发出订单后先首期付款30% , 余款在产品收到后支付 。
阿斯麦总部位于荷兰 , 是全球知名的光刻机巨头 , 而光刻机是生产芯片的核心设备 , 价值连城 。
由于此前中芯国际被列入“实体清单” , 采购基于美国技术的产品就需要申请许可证 , 因此中芯国际也一直在和供应商们积极沟通推进许可证事宜 。
3月2日 , 根据芯谋研究 , 美国相关机构已批准美领先设备厂商 , 对中芯国际供应14纳米及以上(14纳米及28等成熟工艺)设备的供应许可 。 不仅如此 , 此前中芯国际一直申请但未通过的用于14纳米晶圆外延生长的关键设备也获得了批准 。 而对于10nm及以下技术节点的出口许可 , 暂无进展 。
对此 , 中芯国际方面对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表示 , 公司会尽最大努力 , 持续携手全球产业链伙伴 , 保证公司生产连续性及扩产规划不受影响 。 虽然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 但我们始终坚持依法合规经营 , 有信心保证公司短期内生产经营不受重大不利影响 。
芯谋指出 , 14纳米以上成熟制程对中芯国际营收贡献最大 。 此次供货许可证顺利获批 , 既意味中芯国际的经营和业绩将恢复到正常 , 也说明中芯国际和美国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重新建立 , 为中芯国际和美国企业未来的进一步合作消除了障碍 。 这不仅令中国芯片产业振奋 , 更缓解了中国芯片产能紧张的现状 , 为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产能保障 。
眼下中芯国际在积极扩张产能 , 此前 , 中芯国际联合CEO赵海军在业绩会上表示:“中芯国际会继续满载运行 , 预计一季度营收会回到10亿美元以上 , 同时是继续扩产 , 12英寸增加1万片 , 8英寸增加不少于4万5千片 , 但由于设备采购的等待时间越来越长 , 大部分设备都是在下半年才能到位 , 所以对今年的营收贡献不大 , 全年营收成长预计在中到高个位数 。 我们希望公司28纳米及以上产能 , 在未来的几年能够稳步增长 , 在扩大产能的同时 , 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 。 ”
中芯国际预测 , 上半年收入目标约21亿美元;全年毛利率目标为10%到20%的中部 。 赵海军还说道:“如果没有这些(外部制裁)影响 , 今年本应可以保持去年一样的快速成长态势 。 但我们一定会在危机中遇新机 , 继续全力自救 , 以服务全球客户为我们的目标 。 ”
受消息影响 , 中芯国际港股近三天涨了10% 。

21世纪经济报道|2500亿中芯国际大利好 订购12亿美元光刻机
文章图片
图2/7

网友评论称 , 股价能起飞?

21世纪经济报道|2500亿中芯国际大利好 订购12亿美元光刻机
文章图片
图3/7


21世纪经济报道|2500亿中芯国际大利好 订购12亿美元光刻机
文章图片
图4/7


21世纪经济报道|2500亿中芯国际大利好 订购12亿美元光刻机
文章图片
图5/7

还有网友说 , 诺安要成长了?

21世纪经济报道|2500亿中芯国际大利好 订购12亿美元光刻机
文章图片
图6/7

目前中芯国际是诺安成长的第三大重仓股 , 基金经理蔡嵩松因近乎全仓半导体受到投资者关注 , 并经常飙上热搜 。
分析师怎么看?
中信建投称 , 若公司供应商顺利获得许可证 , 公司生产经营将正常稳健进行 , 行业地位及客户均将得到维护 。
许可证法定审查周期为60天 , 供应商将在近期陆续获得审查回复 , 目前进展较为顺利 。 我们认为美国商务部批准中芯国际供应商获得许可证可能性较高 , 原因如下:
(1)目前半导体产业晶圆供给紧张 , 全球IC缺货较为严重 , 产业链互相依存 , 环环相扣 。 中芯国际美国客户占比27.7% , 其中包括高通、博通等重要客户 , 批准中芯国际许可证可以缓解全球半导体短缺现状 , 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动能 。
(2)另外 , 28nm以上成熟制程在技术、工艺上并非美国重点限制对象 , 且国内厂商已经陆续在成熟制程环节实现了突破 , 批准中芯国际许可证可以避免美国半导体设备厂商(如泛林、应用材料)等的收入规模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 若公司供应商顺利获得许可证 , 公司生产经营将正常稳健进行 , 行业地位将得到维持 , 重要客户关系也将得到维护 。
中信证券分析称 , 我们认为中芯国际有较大概率获得10nm以上制程许可的原因包括:
1)美国商务部主要限制对象为10nm及以下制程(包括EUV极紫外光刻技术)的相关物项 , 对其他部分审查标准宽松;
2)中芯国际作为重要客户 , 易获得美国供应商(如应用材料、泛林等)支持;
3)中芯国际的美国客户比重较高 , 2020Q4达27.7% , 是高通、博通等客户重要供应商 , 产业链相互依存、难以替代 。 若公司取得许可证 , 意味着运营可持续、扩产有望正常开展 , 将对估值回升形成催化 。
上海临港出台集成电路产业五年规划
到2025年 ,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
3月3日 , 上海临港新片区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专项规划(2021-2025)》 , 提出了这一目标 。
10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呢?
2020年 , 上海张江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刚突破1000亿元 。 而上海张江拥有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紫光展锐等知名企业 , 占据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半壁江山” 。
这意味着 , 上海临港新片区的目标 , 是要在五年内再造一个张江 。

21世纪经济报道|2500亿中芯国际大利好 订购12亿美元光刻机
文章图片
图7/7
图/ 上海临港公众号
据了解 , 临港新片区已引进华大、新昇、格科、闻泰、中微、寒武纪、地平线等40余家行业标杆企业 , 初步形成了覆盖芯片设计、特色工艺制造、新型存储、第三代半导体、封装测试 , 以及装备、材料等环节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
《规划》指出 , 到2025年基本形成新片区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创新基地的基础框架;到2035年 , 构建起高水平产业生态 ,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方芯港” 。
从产业规模看 , 到2025年 ,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 芯片制造、装备材料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 , 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形成规模化集聚 。
从技术创新看 , 到2025年 , 先进工艺、成熟工艺、特色工艺进入国际前列 , EDA工具、光刻胶、大硅片等关键“卡脖子”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 , 2种以上关键装备进入全球领先制造企业采购体系 。
从企业培育看 , 到2025年 , 引进培育5家以上国内外领先的芯片制造企业;形成5家年收入超过20亿元的设备材料企业;培育10家以上的上市企业 , 围绕5G、CPU、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驾驶等细分领域发展壮大一批独角兽设计企业 。
此外 , 《规划》还提出 , 汇聚超过2-5万名硕士以上学历的集成电路从业人员 , 实现园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强度1500万元/亩 , 产出强度1500万元/亩 。
在技术创新方面 , 到2025年 , 临港新片区规划区内的先进工艺、成熟工艺、特色工艺进入国际前列 , EDA工具、光刻胶、大硅片等关键“卡脖子”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 , 2种以上关键装备进入全球领先制造企业采购体系 。
在企业培育方面 , 到2025年 , 临港新片区将引进培育5家以上国内外领先的芯片制造企业;形成5家年收入超过20亿元的设备材料企业;培育10家以上的上市企业 , 围绕5G、CPU、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驾驶等细分领域发展壮大一批独角兽设计企业 。 同时 , 汇聚超过2-5万名硕士以上学历的集成电路从业人员 。
临港新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 集成电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 也是临港新片区着力打造的四大前沿产业集群之一 。
为进一步提升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能级 , 推动更多集成电路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临港集聚 , 建设世界级的“东方芯港” , 本次发布的专项规划是依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临港新片区创新型产业规划》、《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而成 。
本次出台的规划主要有四大任务 , 分别是产业高端引领工程、全产业链提升工程、核心技术创新卓越工程、产业跨界融合工程 。
在产业高端引领工程方面 , 临港新片区将围绕产业链高端、关键环节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引领带动强的重大项目 , 支撑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
具体来说 , 临港新片区将打造国内第一的芯片制造高地 , 积极对接引进国内最先进工艺线放大项目 , 推进磁存储器(MRAM)、3DNAND、半浮栅等新型存储项目落地 , 提升新片区芯片制造产业能级 , 夯实产业基础 。
新片区将打造国内特色工艺生产高地 , 坚持市场需求与技术开发相结合 , 推动BCD、IGBT、CIS、MEMs等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 , 支持细分领域IDM项目建设 。
临港新片区还将推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实现由国内引领向国际领先跨越 , 推进6英寸、8英寸GaAs、GaN和SiC工艺线建设 , 面向5G、新能源汽车等应用场景 , 加快化合物半导体产品验证应用 。
同时 , 临港新片区将构建芯片装备材料硬核产业集群 , 推动集成电路装备产业规模化发展 , 重点支持12英寸高端刻蚀、清洗、离子注入、光刻、薄膜、湿法、热处理以及光学量测等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硅材料产业做大作强 , 继续提升12英寸大硅片技术与产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光刻胶、掩膜板、第三代半导体等材料企业 , 加强关键材料的本地化配套能力 。
在全产业链提升工程方面 , 临港新片区将引导区内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 , 推进强链、补链、扩链、融链工作 , 打造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优势和集群竞争力 。
具体来说 , 临港新片区将结合区内产业特色 , 重点支持EDA设计工具及关键IP , 积极引进国内外EDA工具/IP企业 , 支持EDA工具/IP企业与龙头设计、代工企业合作开发工艺套件 , 支持针对汽车电子、5G、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EDA工具/IP开发 。
同时 , 临港新片区将支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等临港重点产业配套关键核心芯片 , 围绕重点企业加强供应链安全需求 , 推动自主核心芯片研发 , 打造系统解决方案 。
不仅如此 , 临港新片区还将重点支持高端芯片 , 面向AI、5G射频、功率芯片、相变存储器(PCRAM)、阻变存储器(RRAM)等上海尚未有显著布局的新兴领域实现增量发展;四是智能传感芯片 , 聚焦物联网及智能终端、无人驾驶、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等重点应用领域 , 推动自主智能传感器产品创新及商业化应用 。
在核心技术创新卓越工程方面 , 新片区将围绕国家、上海的战略需求 , 组织EDA工具/关键IP、光刻机、光刻胶、大硅片、新型存储芯片等“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 , 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企业 , 加快形成技术突破及产业化落地方案 。
在集成电路产业规划上 , 临港新片区非常重视“高端引领”和“全产业链发展” 。 在具体发展领域非常重视已经形成的特色工艺和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优势 , 并寻求新应用领域及增量增长 。
在芯片制造环节 , 《规划》指出 , 临港新片区要积极承担国家战略 , 追踪国际先进工艺演进 , 以发展先进工艺和特色工艺为两大重点 , 打造上海芯片制造新高地 。 积极对接引进国内最先进工艺线放大项目 , 推进磁存储器(MRAM)、3DNAND、半浮栅等新型存储项目落地 , 提升新片区芯片制造产业能级 , 夯实产业基础 。 打造国内特色工艺生产高地 , 坚持市场需求与技术开发相结合 , 推动BCD、IGBT、CIS、MEMs等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 , 支持细分领域IDM项目建设 。 推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实现由国内引领向国际领先跨越 。 推进6英寸、8英寸GaAs、GaN和SiC工艺线建设 , 面向5G、新能源汽车等应用场景 , 加快化合物半导体产品验证应用 。
在芯片设计方面 , 《规划》强调通过结合新片区产业特色 , 突出新应用领域及增量增长 , 发展芯片设计业 。 重点支持EDA设计工具及关键IP;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等临港重点产业配套关键核心芯片;高端芯片 , 面向AI、5G射频、功率芯片、相变存储器(PCRAM)、阻变存储器(RRAM)等上海尚未有显著布局的新兴领域实现增量发展 。
【21世纪经济报道|2500亿中芯国际大利好 订购12亿美元光刻机】在配套措施方面 , 《规划》提出 , 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 引导长期资金投入 。 扩大产业基金规模 , 争取国家基金、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等对新片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支持 。 加强与科创板战略对接 , 支持符合条件企业上市直接融资 , 提升企业自我造血能力 。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等特色科技金融业务 , 推动投贷联动等金融创新 , 研究制定针对集成电路企业的长期、低息贷款政策 , 支持企业拓展海外融资渠道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