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APP|半年内二位高管离职 谁来拯救首汽约车


虎嗅APP|半年内二位高管离职 谁来拯救首汽约车
文章图片
图1/4

_原题是:谁来拯救首汽约车
作者:李玲
近日 , 网约车平台首汽约车CEO魏东离职 , 由首汽集团总经理、首汽租车董事长高捷接任 。 首汽约车对虎嗅回应称 , 高层管理人员变动属正常的人员调整 。
首汽约车自2015年9月上线 , 现在的形态可以说是由魏东一手塑造 。 作为出行领域的老手 , 魏东曾带领首汽约车一只脚踏入了盈利的门槛 , 也尝到了过早加盟与开放的“苦果” , 6年后选择离开 , 也在情理之中 。
事实上 , 这是半年内首汽约车第二位离职的高管 。 2020年10月 , 首汽约车CTO张友星被曝离职加入滴滴顺风车 。
高管相继出走的另一面是 , 自推出后就迅速在用户端建立专车心智的首汽约车 , 在市场上存在感越来越低 。

虎嗅APP|半年内二位高管离职 谁来拯救首汽约车
文章图片
图2/4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公开数据 , 首汽约车2020年10月订单量为580万单 , 以此推算 , 11月较上月增长8.4% , 为629万单;12月较上月增长11.7% , 703万单;2021年1月较上月减少14.3% , 为603万单 。
从上述数据估算的结果是 , 首汽约车这四个月的日均订单分别为19万单 , 21万单 , 23万单 , 20万单 。 而魏东早前披露过 , 首汽约车上线1年多 , 也就是2017年的时候 , 日订单就超过30万 。
上线初始抓住合规新政红利迅速跻身专车一线的首汽约车, 现如今面临着所有中高端网约车平台的通有困境——口碑与规模的双双下降 。 而对这些主打中高端出行场景的平台来说 , 流量悖论下 , 以平台定位为基础进行业务扩张才能寻到正解 。
规模化尝试
从创始至今 , 首汽约车几乎为魏东一手操盘 。 他曾任神州租车副总裁 , 2014年加入首汽租车任CEO , 2015年转任首汽约车CEO 。
在首汽约车的6年时间里 , 魏东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 试图将首汽约车规模化并实现盈利 。
2016年10月21日 , 也就是首汽约车上线刚过一年 , 交通部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和《巡游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 , 这两份正式文件成为网约车行业行至今日的规范指南 , 其中的双证要求则对不同平台起到了不同作用 。
对主打高性价比快车的网约车平台来说 , 私家车是其扩张时期的主要运力来源 , 双证规则毫无疑问会大大限制运力进入 , 但彼时平台忙着补贴拉新 , 并未将规则放在眼中 , 也未形成影响 。

虎嗅APP|半年内二位高管离职 谁来拯救首汽约车
文章图片
图3/4
图片来源:IC photo
而价格高、服务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专车平台 , 大都采用自营模式 , 车和用户平台提供 , 服务由专职司机完成 , 首汽约车的运力由自有车辆和专职司机构成 , 几乎不存在合规问题 。 双证齐全的合规运力 , 成为专车平台作为后来者撬开各地市场的利器 。
借着新政的东风 , 加上专职司机的优质服务 , 首汽约车迅速打入专车市场 。 但相比滴滴这种C2C模式 , 平台只进行订单分配 , 并不对司机的薪资和车辆负责 , 首汽约车的模式之重可以想象 。
上线一年后 , 首汽约车才从500辆扩张到8000辆 。 业内人士告诉虎嗅 , 专车这种中高端消费最好的生长土壤就是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 , 而要在这些超级城市形成基本的运力覆盖 , 投入车辆都是以万计数 。
2016年12月 , 魏东宣布建立首汽约车开放加盟平台 , 试图解决覆盖密度太低的问题 。 这一加盟平台 , 针对的是全国各地符合上述规范的客运企业、巡游出租车公司与租赁公司 , 吸引了大批名下超500辆合规运力的分散平台 。
不难看出 , 即使扩大运力外延 , 魏东仍然倾向于纳入合规的专职平台司机 。 但和运力范围遍布全国的滴滴相比 , 首汽约车补充的专业运力只能算杯水车薪 。
在持续的抢占市场下 , 首汽约车不得不放宽入门限制 。 2017年5月 , 首汽约车开始在北京招募符合双证政策的司机和车辆加入 , 也就是打开了私家车辆、自有司机运力入驻通道 。
运力供应逐渐稳定 , 首汽约车陆续接入各大出行平台 , 获得流量入口的同时 , 也在加大招募加盟平台的力度 。
2019年7月 , CEO魏东发布全员信 , 公布了与2018年1~6月相比 , 2019年首汽约车同期的收入增长227% , 并称首汽约车在上海、深圳已经实现盈利 , 在北京、广州、杭州、成都、贵阳等城市也已经接近盈利 。
魏东将首汽约车的成长轨迹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上线到2016年 , 主要做地域覆盖;第二阶段是2017年 , 主要进行密度覆盖;第三阶段是2018年 , 开放加盟 , 为平台减负、加速规模化;第四阶段是2019年 , 重点打造服务+品质的高口碑核心竞争力 。
他称2019年是“盈利年” , 首汽约车计划在2019年内实现整体盈利 。
重模式之痛
专车一定程度上是优质与安全的代表 , 平台需要更高素质的司机与更标准的流程去维持服务水平 , 而对司机+车辆组成的运力更严格的把控 , 也意味着更高的投入成本 。
彼时 , 补贴竞争的畸形生态将用户门槛大幅降低、司机收入大幅抬高 , 本就高客单价的专车对比之下毫无优势 。 首汽租车不得不进行跟随性补贴 , 典型如2017年首汽约车推出的“充100返100”活动 。
用户端之外 , 为了稳定司机 , 首汽约车还对司机进行大力扶持 。 根据公开报道 , 首汽约车的司机福利待遇包括固定工资与协议底薪、提成、五险一金等 , 平台还会承担司机的手机费、车辆维修保养费 , 并给于双倍油补 。
首汽约车司机每个月的工作时长达到208个小时 , 也就是每天近7个小时 , 就可收入2100元底薪+1500元协议工资 。 此外 , 以15600元为分界线 , 每月达到以上者按照25%给提成 , 以下者提成为20% 。
即使是火热的补贴时期 , 这样的待遇也很难不让司机心动 。 但也正是由于平台重运营模式下的高额成本支出 , 首汽约车的亏损逐年增长 。
据公开数据 , 2015年首汽约车营收777.53万元 , 净亏损为5872.18万元;2016年营收3.78亿元 , 净亏损增至8.81亿元;2017年前4个月 , 首汽约车营收2.99亿元 , 净亏损为4.5亿元 。
可以看出 , 随着开放度不断增长 , 车辆规模不断扩大 , 首汽约车的亏损也在逐渐增加 。 2019年4月 , 首汽约车开始更深入的改革 , 改变自营模式转向承包制 。 平台给了司机三个选择:
第一种:继续选择自营 , 不过工作时间要满足8小时 , 且早晚高峰时段要跑足4小时 , 未满时限会扣钱 。 取消1500元协议工资 , 月订单达1.5万元以上可拿提成 , 2倍油补减至1.86倍 。
第二种:转为承包司机 , 司机每月给平台缴纳6600元租金 , 平台按照15%的比例对订单进行抽成 。 实行阶梯制油补 , 手机费和车辆保养费由司机自己承担 , 维修费平台和司机六四开 。 司机自负盈亏 , 工作时间也更为自由 。
第三种:对上述两方案都不认同 , 交车离职 。
至2019年底 , 首汽约车累计转承包驾驶员超过2万名 。 而这一系列的运力开源举措与司机体系改革 , 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专车的服务质量 。
“首汽约车真正的转折点开始于模式改变 。 ”业内人士认为 , 首汽约车以往虽然成本高昂 , 但其积累的规模化的优质专职司机 , 在网约车常态化运营后将成为稳定且优质的运力供给 , 这是现阶段最难能可贵的 。 模式转变后 , 首汽约车的优质司机流失去向其他平台 , 等于前几年在司机身上的投资也打了水漂 。
其他渠道新增的运力填充了司机缺口 , 却也稀释了服务质量 。
流量悖论
进入2019年 , 网约车平台的分化愈加明显 , 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调性服务的平台越来越多 。 消费能力良好的用户对服务挑剔 , 会选择供给质量较高的专车平台 , 强调时效性与性价比的用户 , 则是快车的常客 。
北京、上海等超级城市 , 主流用户以高收入群体为主 , 天然适合专车 , 但平台集中抢占市场 , 对各自的运力稳定性与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
事实上 , 在魏东刻意打造首汽约车的专车口碑前 , 首汽约车就一定程度上成为专车的代名词 , 而他定义为口碑年的2019年 , 规模化扩张贯穿始终 。 也是这一时期 , 首汽约车的专车标签出现松动 。 在各个聚合平台上 , 即使是放在同一档次“经济型”列表里的首汽约车 , 也比其他平台高出不少 。

虎嗅APP|半年内二位高管离职 谁来拯救首汽约车
文章图片
图4/4

2019年7月 , 魏东在界面新闻的采访中称 , 首汽约车接入聚合平台是因为 , 自营模式虽然质量可控但发展相对较慢 , 而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里 , 太慢就没有主动性 。
这与T3出行CEO崔大勇的看法恰恰相反 。 崔大勇认为 , 网约车“运力不足、安全隐患”的瓶颈关键在于模式——C2C的企业撮合模式是网约车的天花板 , 3100万私家车的标准根本没办法统一 。 而这恰恰是自营模式可以解决的 。
“首汽约车是中间运营商的角色 , 不是一个流量入口 。 ”魏东认为 , 相比独立App用户增速有多快 , 首汽约车更看重市场份额有多少 。 不管订单来自高德、携程还是美团 , 那些并不属于首汽约车的用户订单最终都能到首汽约车就足够 。
但业内人士认为 , 网约车缺的不是用户 , 而是司机(车辆) 。 “现在哪家平台能叫到车 , 用户就往那里跑 , 运力是最紧俏的 。 ”以往被追捧的流量聚合平台 , 现在开始进行流量收割 , 层层抽佣后 , 司机的收入也被一点点减少 。
这形成了流量悖论 。 流量聚合平台为司机增加了订单 , 同时也增加了更多中介性质的成本 , 司机接的单多了 , 实际赚到的却很难说比直接在平台上接单要多 。
【虎嗅APP|半年内二位高管离职 谁来拯救首汽约车】流量为王还是口碑至上 , 现阶段来看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符合平台发展路径的才是最优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