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叮咚买菜传出将赴美上市的消息 , 募资额度为3亿美元 。 在生鲜电商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 , 上市除了能带来资金的补充 , 背后带来的品牌效应 , 对于企业估值的影响也不言而喻 。 尤其对于正在全国扩张的叮咚买菜而言 , 不断的烧钱需要大量的资金补充 , 但作为买菜行业前置仓的代表 , 在盈利模式尚未明晰的情况下 , 叮咚买菜能否赢得市场的青睐?
3月3日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橙心优选、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十荟团、食享会等五家社区团购企业不正当价格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 共被罚款650万元 。 这反映出的是生鲜电商市场价格大战的火热 , 其背后是互联网巨头借助社区团购的形式 , 依靠资金优势攻城略地 , 对于叮咚买菜而言 , 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 , 留给自身发展壮大的时间不多了 。
烧钱不息 , 敢问钱在何方
作为上海土生土长的生鲜电商平台 , 2014年3月 , 叮咚小区APP正式上线 。 2017年5月公司转型生鲜电商业务 , "叮咚小区"也正式更名为"叮咚买菜" 。 近几年叮咚买菜在供应链建设、广告投放和前置仓建设上不断加码 , 将触角延伸到了上海地区之外 。
根据叮咚买菜APP上2020年4月的页面显示 , 其已经开通上海、深圳、杭州、苏州等9个城市 。 而到了2021年2月 , 在叮咚买菜APP上显示的开通城市已经达到包括上海、北京等28个城市 。
叮咚买菜虽然属于较早入局生鲜电商赛道的企业 , 但是至今仍未宣布盈利 , 而近期频频被传即将赴美上市 , 再度引发了外界对其造血能力的质疑 。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 , 自2016年至今叮咚买菜获得了11轮融资 , 最近一期的融资发生在2020年12月13日 , 且具体数目并未披露 。 股东名单有红杉资本中国、高榕资本等众多知名创投机构 。
众多机构的投资正是看中了生鲜电商业务的巨大市场 ,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Q1中国生鲜电商平台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 , 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 , 2021年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117.4亿元 。
然而根据此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 国内生鲜电商领域 , 大约有4000多家入局者 , 其中仅有4%营收持平 , 88%陷入亏损 , 最终只有1%实现盈利 。 截至2020年10月 , 我国在业/存续生鲜电商主体已达到1.68万家 , 竞争更加惨烈 。
即使成为盈利的1%也未必就意味着能够自给自足 。 每日优鲜于2019年年底宣布实现全面盈利 , 但是一年依然需要超过8亿美元的融资输血 , 而对于叮咚买菜而言 , 从目前融资更少、烧钱却可能只多不少的情况来看 , 挑战更加严峻 。
对此 ,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鲍跃忠对《投资者网》表示 , 现在生鲜电商是一个发展热点 , 在这个时期尽快地实现IPO , 可能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 因为再不融资的话 , 可能资金链的压力会比较大 , 所以包括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都需要赶快上市 。
根据IT桔子的独角兽企业估值统计 , 每日优鲜的最新估值为55.38亿美元 。 而叮咚买菜按照融资比例10% , 至少募资3亿美元来估算 , 估值为30亿美元 , 只有每日优鲜的二分之一左右 。 由于二者皆未公布具体的融资额度 , 目前的估值只是外界的推测 , 但也可以略窥资本市场对于叮咚买菜的预期 。
前置仓模式受质疑 , 盈利成谜
【叮咚买菜|传叮咚买菜上市背后:烧钱不息,敢问钱在何方】叮咚买菜所代表的前置仓模式 , 其模式类似于把离居民区远一点的菜市场开到离居民区更近的地方 。 然而这种将生鲜搬到密度集中的线下仓内 , 使购买交易在线上达成的前置仓模式 , 在业内仍然存在争议 。
2020年初 , 阿里系的盒马鲜生总裁侯毅决定舍弃前置仓模式 。 他认为 , 前置仓难以克服品类宽度、客单价、毛利率和损耗等问题 。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对《投资者网》表示 , 前置仓模式需要覆盖3km以内的社区 , 存在多点布局、站点运营成本高等特征 , 但该模式覆盖区域更大 , 而且客群覆盖相比仓店一体模式也更多 , 通过站点业务员触达客户黏性相对更强 。 这一模式想要盈利需要更多的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支持 。
根据叮咚买菜的披露 , 2020年 , 叮咚买菜前置仓总数要从全国的600多家增长到1100家 。 而根据叮咚买菜的官网显示 , 截至目前 , 叮咚买菜在上海、深圳、杭州、苏州、无锡、东莞等城市仅建立了700+前置仓 , 数量远不如之前所预期的进展 。
极光iapp在其发布的《生鲜电商是一门"好生意"吗》的报告中 , 认为目前叮咚买菜优势区域仍然是上海及周边区域 , 由于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差异较大 , 需求数字模型无法简单套用 , 所以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扩张速度将远远低于O2O模式 。
但即使在前置仓模式的竞争中 , 叮咚买菜也不具备优势 。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Q1中国生鲜电商平台数据监测报告》显示 , 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平台前置仓数量 , 其中叮咚买菜为550个 , 远低于每日优鲜的1500个 。
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曾表示 , 公司经营一年以上的前置仓 , 日均单量在1000单左右 , 客单价达到65元的情况下 , 才能实现盈利 。 而目前叮咚买菜尚未宣布盈利 。 对此《投资者网》致函询问叮咚买菜盈利情况 , 一直未获回复 。
竞争激烈 , 突围路在何方
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显示 , 在2020年App用户规模增长方面 , 叮咚买菜用户规模同比增长率位列年度前十 , 用户增速最快 , 并且是唯一入选的生鲜电商平台 。
但是根据极光iapp发布的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11月30日 , 叮咚买菜APP的活跃用户为141.96万人 , 安装渗透率为1.09% 。 而排名前两名的生鲜电商APP多点和盒马 , 活跃用户分别为220.72万、203.66万 , 安装渗透率为2.59%、2.02% , 都远高于叮咚买菜 。
根据《投资者网》在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和多多买菜的下单体验来看 , 在"快、好、省"的衡量维度下 , "省"显得更为突出 。
在满减力度上 , 以新人补贴中的满45元为例 , 三家皆为满45减20 , 并且都设置了一定的门槛 , 例如"只能购买火锅食材""粮油、零食除外"等 。
在配送费上 , 叮咚买菜起初主打"0起送费、0配送费" 。 此后 , 以上海地区为例 , 免邮门槛上调至38元 。 2021年3月1日 , 叮咚买菜再次宣布上海免配送费下调为满28元 , 这意味新一轮的补贴不期而至 , 也代表着烧钱的脚步远未停止 。
同为生鲜电商平台的每日优鲜 , 首单免配送费而之后不满39元时 , 配送费在5-6元之间;盒马起初为免配送费 , 2月26日发布公告称 , 开始在不同地区采取49元、39元和29元的差异化免运费门槛 。
对比配送费叮咚买菜似乎更有优势 , 但对于还未宣布盈利的叮咚买菜而言 , 也意味着更加高昂的成本支出 。 然而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盒马和每日优鲜 , 已经先后宣布实现盈利 。
面对众多的生鲜电商平台以及社区团购平台 , 如何被消费者看到也显得愈发重要 。 《投资者网》发现 , 在上海的小区门禁、电梯以及各类客户端内 , 叮咚买菜的出镜率颇高 , 可以看出其在宣传方面的投入 。
中信证券首席商业零售分析师徐晓芳在研报中指出∶APP+前置仓模式启动阶段需大量营销投入积累原始种子用户 , 即使在成熟经营阶段 , 因缺乏物理曝光 , 其营销费用仍高于线下商超 。
2019年3月30日 , 饿了么宣布与叮咚买菜正式达成战略合作 。 叮咚买菜上线饿了么平台 , 但是如今在饿了么的平台上早已搜不到叮咚买菜的相关内容 。 对此《投资者网》致函询问叮咚买菜方面 , 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
生鲜电商行业的竞争 , 最后留下的是哪几家平台 , 又有哪几家可能只是充当气氛组?这取决于拨开补贴等福利背后 , 叮咚买菜们的服务和质量孰优孰劣 , 也要看谁能尽快熬过烧钱吸引用户的阶段从而实现自身造血输血的良性循环 , 否则一味靠融资支撑运营 , 又能走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