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五一”假期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文章图片

一个旅行团准备乘机(4月26日摄) 。 “五一”临近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将再次迎来客流高峰 。 新华社采访人员田建川摄 
据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采访人员安蓓)“五一”假期即将到来 。 根据安排 , 今年“五一”假期延续去年的“5天假日”模式 , 于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 。  
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的假期需求?如何保障大家过好就地过年后的这个“五一”假期?采访人员采访了有关专家 。  
“五一”休5天怎么来的 
按照《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 我国“五一”劳动节放假1天 , 即5月1日当天放假 。 今年在保持法定节假日天数总数不变的前提下 , 通过前挪后移形成“6天工作日+5天假期+3天工作日+1天假期+5天正常工作日” 。  
对于这一调休安排 , 有网友表示 , “靠调休‘凑’出长假 , 让人累觉不爱”;但也有网友说 , “春节就地过年没回家 , 5天假期正好回家看看”“‘五一’假期天气好 , 可以安排一次不错的旅游了” 。  
今年春节期间 , 因疫情防控需要 , 全国多地倡议就地过年 , 很多群众响应号召没有回乡探亲和外出旅游 。 据监测 , 在就业地过年的外出农民工就有8700多万人 , 比上年增加近4000万人 。  
“目前疫情形势总体稳定 , ‘五一’调休5天 , 更好满足了就地过年之后、春暖花开之际广大群众的出行要求 , 为人们探亲、旅游提供了新的选择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社会事业室主任邢伟说 。  
带薪年休假还远吗 
节假日安排关乎社会生产和国民生活 。 专家指出 , 近期关于“五一”假期调休的讨论 , 本质上是对更加优化的节假日制度安排的呼吁 , 其中一个关键点 , 就是带薪年休假的落实问题 。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宋瑞介绍 ,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先后经历三次修改 , 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制度安排 。 目前 , 我国共有11天法定节假日 , 通过合理调休 , 大体形成了“2+1+4”的格局 , 即春节、国庆两个7天“大长假” , “五一”4至5天的“中长假” , 元旦、清明、端午、中秋等四个3天“小长假” 。 同时 , 职工也可根据国家法规规定 , 按照累计工作时长 , 享受最少5天、最多15天的带薪假期 。 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有效实施 , 是全国统一假日安排的重要补充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唐丽娜说 , 当前世界各国休假制度主要由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和带薪休假组成 。 对全球217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发现 , 法定节假日天数为10至13天的占一半 。 作为发展中国家 , 我国法定节假日天数为11天 , 处于国际平均水平 。  
同时也应看到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 人民群众的休闲需求更加旺盛和多元 , 越来越希望能够更加灵活地安排假日 。 宋瑞认为 , 与集中放假相比 , 带薪年休假有利于实现分散放假 , 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集中出游带来的各种环境压力、接待压力 , 改善游客体验 , 提升休闲品质 。 但要全面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 , 还需从制度安排、实施措施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  
【|“五一”假期来了,你准备好了吗?】如何保障愉快出行 
劳动节适逢春夏相交、气候宜人 , 很多民众都希望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外出旅游、探亲、休闲 。 2020年“五一”假期 , 在疫情防控形势较紧的情境下 , 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 。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认为 , 受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和新冠肺炎疫苗接种逐渐普及、部分地区建立免疫屏障等有利因素支撑 , 今年“五一”假期居民出游意愿和旅游消费信心明显增强 , 市场景气预期显著提升 , 因疫情抑制的出游需求将在就地过年后集中释放 。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预测 , 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有望达到2.2亿人次 , 按可比口径甚至超过疫前同期水平 。  
“就地过年”后的这个“五一”假期 , 如何做好各方面保障 , 让人民群众愉快、放心、安全出行? 
唐晓云建议 , 安全防范不能放松 , 要毫不放松抓好假期疫情防控 , 做好疫情防控和景区疏导预案 , 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 , 积极推行景区限流、预约、错峰等方式;积极做好市场引导 , 鼓励人们错峰出行 , 加快推进全国健康码互认 , 优化服务供给;强化市场秩序维护 , 加强线上线下旅行服务企业监管 , 畅通游客投诉渠道 , 切实维护游客权益;积极宣传文明旅游 , 培育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观念 , 杜绝不文明现象 , 营造良好旅游氛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