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无忧前程未卜


|前程无忧前程未卜
文章图片
图1/7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参寥子
来源:BT财经(ID:btcjv1)
凭借市场优势 , 踩在模糊的边界上 , 数据泄露问题三番五次成为舆论焦点 , 利润、估值、模式却都丝毫不受影响 , 前程无忧的底气何在?
继智联招聘和58同城(中华英才网母公司)之后 , 前程无忧也踏上了私有化的道路 。 至此 , 曾经的三大老牌互联网招聘平台全部将从前台隐入幕后 。
别看前不久央视315晚会曝光的简历泄露风波把前程无忧推上了焦点 , 但这次市值溢价12%的私有化报价则从另一个角度 , 给前程无忧撑了腰 。
前程无忧的“硬气” , 市场已领教过很多次 。
2018年 , 在针对天风证券有关报告的公开声明中 , 前程无忧曾这么评价自己:“前程无忧20年来对受到的批评和攻击采取‘不配合表演’的姿态” 。
的确如此 。
2020年11月媒体报道称 , 求职者们在前程无忧上投递的简历被泄露 , 十万人的简历 , 打包压缩后占用电脑存储空间超过4个G , 只要40元就能拿到 。 前程无忧当时单方面否认信息泄露 。
2021年3·15晚会简历侵权风波后 , 前程无忧的回应通篇围绕修补“谁看过我的简历”等已有程序和企业黑名单管理 , 却对其官方参与售卖用户简历的“商业模式”置之不谈 。
更硬气的是前程无忧的股价——315当晚 , 其股价虽然巨幅波动 , 但最终却收涨了0.23% 。
前程无忧凭什么这么硬气 , 捅了这么大篓子仍被资本市场看好?随着监管加码 , 前程无忧未来商业模式还能继续这么无忧下去吗?
背靠资本市场
在讨论前程无忧业务模式之前 , 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前程无忧是标准的资本市场宠儿 。
与相比于2010年之后“烧钱”模式的互联网新贵们不同 , 前程无忧作为老牌互联网企业一直走“现金牛”之路 , 这类企业无疑是最被市场看好的 。

|前程无忧前程未卜
文章图片
图2/7

自从2004年上市以来 , 前程无忧就始终保持正向利润 , 且年化增速保持较高水平 。 作为与宏观环境息息相关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 , 即便在经济不好的年景中 , 前程无忧也依然保持着相对可观的收益 。
尽管当前网络招聘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新玩家 , 如做垂直领域、做聊天招聘的等等 , 但从市场份额看 , 前程无忧依然有着绝对的优势 。
根据2021年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市场发展白皮书 , 2020年网络招聘的市场规模达到108亿元 , 其中仅前程无忧营收就占比34.2% , 称得上是绝对的领军企业 。

|前程无忧前程未卜
文章图片
图3/7

互联网时代里 , 掌握了流量的入口、掌握了数据 , 就掌握了市场 。
凭借早期进入市场的先发优势 , 前程无忧在行业中保持着领先地位 , 数据信息沉淀的优势带来了品牌发展的护城河、利润保持的天然土壤 。
尽管这种领先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业务转型阻碍 , 但不得不说 , 资本市场的撑腰和前程无忧的硬气自有其道理 。
“深耕”不好做
论市场规模 ,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无疑是庞大的 , 论业务模式 ,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还停留在粗放阶段 。
每年百万级的应届毕业生、百万雇主们每年亿级的岗位需求以及新人才领域的快速增长变化等因素 , 带来了庞大的信息需求和服务需求 , 从而催生了繁荣的中国人力资源市场 。
如此庞大的市场吸引着众多市场参与者 , 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3.96万家 。

|前程无忧前程未卜
文章图片
图4/7

诚然 , 中国天然的人口资源带来了“业务切入简单”的优势 。 但与此同时 , 信息量庞大、信息不对等也使得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的匹配难度、精细化服务的难度呈几何式增长 。
近4万多家市场参与者中 , 不乏一些小而美的垂直领域玩家 , 但相较于美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成熟、日本人力资源行业的精细化管理 , 中国市场中却很难寻觅到一家把业务做得既广且深的人力资源巨头企业 , 唯一称得上有一定优势的只有央企中智集团 。
根据《2020HRoot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0强榜单与白皮书》 , 当前全球领先企业中主要涵盖六大业务模块:人才派遣/租赁/安置服务、猎头服务与招聘流程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人力资源咨询和在线招聘 。
在已上市的企业中 , 市值排名靠前的企业大多从事外包、咨询、软件领域 , 属于传统的TO B端服务 。

|前程无忧前程未卜
文章图片
图5/7

【|前程无忧前程未卜】对于智联招聘这样的在线招聘企业来说 , 市场流量的盘子已经足够大 , 接下来要深耕转型模式的不二之选同样是做好企业端服务 。
对比传统非线上人力资源公司 , 在线招聘企业的一个痛点在于 , 信息权限的归属和划分不清晰 。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中 , 应聘者们对自己信息的归属、使用有着清晰的感知和界定:我把简历给猎头 , 支付一定费用 , 猎头帮我推荐给相关的公司 。 或者是由招聘者们通过支付费用雇佣公司代替他们寻找合适的人才 。
在这个过程中 , 应聘者、中间方、招聘者对于服务费用的指向是非常清晰的——花钱为了找工作、招人到岗 。
但是这一套逻辑在线上招聘平台则不能简单嫁接 。
互联网招聘平台所担当的角色主要是信息平台 , 应聘者并没有直接委托网站替自己找工作 , 其简历信息的去向(投哪一家公司)是由应聘者自己决定的 。
那么互联网平台能否直接将应聘者的简历信息作为“商品”出售给信息需求方呢?一旦这么操作 , 这个过程中应聘者、中间方、招聘者对于费用的指向是不清晰的 。
首先对于应聘者来说 , 未曾委托中间方主动推荐公司 , 也不曾授权予中间方简历信息的出售权力;
其次对于招聘者来说 , 由于缺乏与应聘者之间对于岗位的同步 , 其所花费用无法达到招人到岗的直接目的 , 而是单纯的购买信息行为 。
正是由于这样的敏感性和边界不清晰 , 互联网招聘平台想要为招聘企业提供深度增值服务 , 如何实现合理合规转型至关重要 。
以美国在线招聘平台领英为例 , 作为职场社交平台 , 领英一直以来所奉行的商业模式基本围绕在招聘方的招聘岗位信息展示促销领域 。 由于自带社交属性 , 招聘方所获得的信息也是由用户主动披露在公开网络上的内容经过算法筛选推荐而来 , 避免了信息所有权的不清晰 。
再看另外一端 , 中国在线招聘平台基于市场优势和数据信息沉淀带来的品牌发展的护城河 , 一直以来做的是相对粗放化的简单信息对接服务 。 或许正是这样简单的业务模式滋生了其在业务转型上的“惰性” , 没能弯下腰深耕增值业务 , 而是选择走一条看似最简单的路 。
关于私有化背后的猜测
从资本方和上市企业的角度看 , 美股上市的在线招聘平台私有化的原因逃不开估值问题 。 但在监管方开始在此领域开启加码的节骨眼上 , 在线招聘平台的私有化就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是为了规避公开市场的监管吗?B叔总是禁不住有这样的猜测 。
首先从估值角度上看 , 前程无忧私有化确实可以说是理所应当 。
目前国内唯二的两家在线招聘上市公司 , 一个是在美股上市的前程无忧 , 另一个是在港股上市的猎聘 。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从利润上看 , 前程无忧是猎聘的10倍;从市值上看 , 前程无忧是猎聘的3倍;但从市盈率上看 , 猎聘却是前程无忧的7倍 。

|前程无忧前程未卜
文章图片
图6/7

而且当前的私有化要约估值高于当前前程无忧的市值 。
不过从公开市场的监管层面看 , 通过退市躲避风头似乎也并不是不可能 。

|前程无忧前程未卜
文章图片
图7/7

比前程无忧先一步完成私有化的竞争对手智联招聘 , 从资本市场隐身已经4年时间 , 按照私募的正常节奏来看 , 智联招聘早该到了再度上市私募资本获利退出的时间点 。
坊间一直在猜测智联的再资本化的目标是登上科创板 , 如今注册制开放 , 上市热潮不停 , 但智联招聘的再上市消息却一直没有音信 。
大数据 , 不等于卖数据
信息本身与信息加工后所得到的信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
同样 , 出售信息和出售信息加工处理后的产物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 这就类似于:我可以接受购物平台根据消费记录 , 为我提供具有“商业附加”的商品推荐服务 , 但是我不能接受网购平台将我的消费记录直接售卖给第三方 。
前程无忧总裁甄荣辉曾表示 , “公司会把人力资源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 这个市场是比在线招聘更大的 。 对前程无忧来说 , 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在线招聘平台 , 它作为入口级的产品 , 让我们接触很多客户 。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客户‘HR的钱包’更多地在前程无忧的平台上进行消费 , 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
随着十四五规划把人才再度放在了重要位置 , 人才市场必将受到监管的重视 。
人力资源服务在中国还是一片蓝海市场 , 但是在线招聘平台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不等于卖数据 , 深耕转型服务客户远不会轻松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