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一项创新成果有望为提升芯片性能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新华社长沙电(采访人员谢樱、苏晓洲)采访人员7日从湖南大学获悉 , 刘渊教授团队使用范德华金属集成法 , 成功展示了超短沟道垂直场效应晶体管 , 其有效沟道长度最短可小于1纳米 。 这项“微观世界”的创新 , 为“后摩尔时代”半导体器件性能提升增添了希望 。 日前 , 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电子学》上 。
从21世纪初开始 , 商用计算机的主频便停滞不前 , 相关“摩尔定律”已逼近极限——伴随电子器件缩小 , 沟道长度也缩短到十纳米级别 , 短沟道效应更加显著 。 如何制造出更优性能与更低功耗的电子器件 , 成为“后摩尔时代”全球半导体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
采访人员从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了解到 , 垂直晶体管具有天然的短沟道特性 , 其研发有望作为一种全新的器件微缩方向 。 如能通过进一步研究将真正的沟道物理长度缩小至10纳米甚至5纳米以下 , 未来将可能不再依赖传统的高精度光刻技术和刻蚀技术 。
刘渊教授团队采用低能量的范德华电极集成方式 , 实现了以二硫化钼作为半导体沟道的薄层甚至单原子层的短沟道垂直器件 。 他们将预制备的金属电极物理层压到二硫化钼沟道的顶部 , 保留了二维半导体的晶格结构及其固有特性 , 形成理想的范德华金属—半导体界面 。 通过对垂直器件进行微缩 , 垂直晶体管的开关比性能提升了两个数量级 。
据了解 , 这种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其他层状半导体作为沟道的器件上 , 均实现了小于3纳米厚度的垂直场效应晶体管 , 证明了范德华电极集成对于垂直器件微缩的普适性 。
这项研究有望为制造出拥有超高性能的亚3纳米级别的晶体管 , 以及制备其他因工艺水平限制而出现不完美界面的范德华异质结器件 , 为提升芯片性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低能耗解决方案 。
【|湖南大学一项创新成果有望为提升芯片性能提供全新解决方案】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博士生刘丽婷 , 刘渊教授为通讯作者 。
推荐阅读
- 战略|科力尔电机荣获第一届“新湖南贡献奖先进集体”!
- 大学|教老年人“玩转”智能手机!太原一老年大学特色课程越来越火
- 文件|日本惠普公司误删京都大学超算系统77TB重要数据
- 误删除|日本惠普公司闯大祸,京都大学超算系统 77TB 重要数据被误删
- 导论|时隔五年,普林斯顿大学经典书《在线凸优化导论》第二版发表
- HP|日本惠普公司误删京都大学超算系统77TB重要数据
- 警告!|一大学生骂外卖员是狗 校方回应称已成立调查组
- IT|牛津大学科学家:omicron造成的疾病跟一年前新冠病毒“不一样”
- 人工智能|正片来了!五期「AI大咖说」第一期,探秘清华大学AI&机器人实验室
- 人物|云南一女大学生辱骂骑手是“送外卖的狗”:校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