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立“人设”戴“面具”,这可能是种病

◎祝 杰 
前段时间 , 依靠狗血至极的剧情 , 以及出人意料的神反转 , 韩剧《顶楼》一次次登上微博热搜榜 , 让无数粉丝直呼上头 。 剧中角色恩星内心明明很痛苦 , 但由于母亲时刻对其灌输“必须优秀”的思想 , 于是她把自己伪装成了完美女孩 , 好似戴着面具生活 。 最终 , 恩星被剧中心理医生确诊为假面症 。  
那么 , 在心理学上 , 真的存在这种病症吗?它的致病原因又可能有哪些呢? 
藏在微笑背后的哀伤 
在美国精神医学会公布的精神障碍分类中 , 目前并不存在名为假面症的心理疾病 。 但是一种与假面症表现类似的心理疾病 , 近年来在白领以及学生群体中非常多见 , 这就是“微笑抑郁症”——抑郁症的一种新型表现 。  
提到抑郁症 , 我们常会联想到终日愁眉苦脸、郁郁寡欢的形象 , 但罹患微笑型抑郁的人却与之相反 , 他们表面看起来完美无缺、积极阳光、努力奋进 , 实则内心潜藏着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 , 深受迷茫与虚无感的折磨 , 对生活毫无热情 , 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 他们面露的微笑并非发自真心 , 而是出于社会交往、工作职责和保全面子的需要 。  
恩星就和微笑抑郁症患者一般 , 尽管内心千疮百孔、极度痛苦且压抑 , 外表却表现得若无其事 , 拼命掩饰自己的负面情绪 , 如同戴上了一张“微笑面具” 。  
“面具”戴久了就会“膨胀” 
很多心理学家都对与假面症类似的病例进行过研究 ,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荣格就是其中之一 , 他提出了“人格面具”的概念 。 “人格面具”是指人们公开示人的那一面 , 目的在于给他人一个好印象 , 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 作为社会一份子 , 个体要想融入环境、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 那就多少得弄清周边人的期望 , 了解所处环境的规则 , 这样才能扮演好与之对应的角色 。  
但是若一个人过分沉迷于其所扮演的角色 , 那就可能出现“面具膨胀”现象:过分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 甚至排斥自身人格中的其他部分 。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加剧 , 出于严苛的职业要求 , 很多白领都需要长时间维持自己的“面具” , 佩戴“面具”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卸下“面具”的时间 , 这就可能增加了“面具膨胀”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  
【|热衷立“人设”戴“面具”,这可能是种病】另一方面 , 有些父母也会强行将特定的“人格面具”塞给孩子 , 这就可能导致悲剧发生 。 如《顶楼》中的恩星 , 她长年累月扮演着所谓好女孩的形象 , 以便迎合母亲的期望 , 这就势必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 。 导致恩星心中的忧愁和痛苦越积越深 , 最后甚至迷失了本心 。 恩星的“人格面具”被牢牢地“粘”在了脸上 , 她把符合外界标准和要求当作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 以致稍遇挫折 , 自卑感就会像利剑一般刺向内心 , 使其痛不欲生 。  
有些“面具”可能是父母给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提出的观点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微笑抑郁症的形成原因 。 他认为婴儿生来就具备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 , 如果能得到来自抚养者的接纳、尊重、温暖和无条件的爱 , 孩子就能像获得了阳光和雨露的花朵一般茁壮成长 。 在卡尔·罗杰斯看来 , 好的父母并非是将理想强加给孩子 , 而是能敏锐地共情和理解孩子的内在感受 , 帮助他们展现真实的自己 。 在无条件的接纳下 , 孩子就能意识到 , 无需迎合外界标准来证明自己 , 能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 并由此建立起稳定的自尊感 。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反其道行之 , 他们经常明示或暗示孩子必须要满足某种条件 , 父母才会给予爱或接纳 , 比如对孩子说出“你要懂事 , 我才会爱你”“如果你考不了第一名 , 我就不爱你了”这样的话 。  
《顶楼》中恩星的母亲千瑞珍就是如此 。 出于自卑与虚荣 , 她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早年缺憾的替代品 , 要求女儿无论是唱歌还是学业考试 , 都必须样样拿第一 。 从饮食习惯到休闲娱乐 , 这位母亲都对女儿实施高压控制 , 对孩子的真实需求置若罔闻 。  
不过 , 即便父母的标准是如此苛刻 , 但对孩子来说 , 他们依旧想得到父母的关爱 。 因此为了取悦父母 , 有的孩子就会以牺牲天性为代价 , 拼命去扮演父母“理想中的孩子” , 戴上了那个父母希望他佩戴的“面具” 。 时间一长 , 他们自己都丧失了摘下“面具”的勇气 , 因为他们害怕他人察觉 , “面具”背后那个空洞又脆弱的自己 。  
这些孩子长大后或许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 但他们却难以感受到真正的愉悦 , 因为这些事并非是他自己喜欢的 , 而是父母喜欢的 。 他们不是在为自己而活 , 而是在为父母的期望而活 。 他们的生活也因此百般煎熬 , 深受低自尊、抑郁和慢性焦虑的折磨 。  (作者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