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5月15日 , 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 。新华社采访人员 金立旺 摄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采访人员胡喆、杨璐、陈席元)红色火星上首次有了中国印迹!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 , 5月15日7时18分 , 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 。
5月15日 , 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 。新华社采访人员 金立旺 摄
15日凌晨1时许 , 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 , 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 。 4时许 , 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 , 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 , 进入火星大气 , 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 , 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 。 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 , 环绕器进行升轨 , 返回停泊轨道 , 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 。
目前 , 探测器已在太空运行295天 , 距离地球约3.2亿千米 。 后续 , 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正式批复立项 , 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 , 对火星进行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 , 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 ,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 , 着陆巡视器包括祝融号火星车及进入舱 。 探测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以来 , 在地火转移阶段完成了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 , 于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 , 进入大椭圆环火轨道 , 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 。
5月15日 , 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监测“祝融号”火星车工作情况 , 研究传回的火星地面高清图片 。新华社采访人员 金立旺 摄
5月15日 , 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监测“祝融号”火星车工作情况 。新华社采访人员 金立旺 摄
2021年2月24日 ,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 , 进入周期2个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轨道后 , 对火星开展全球遥感探测 , 并对预选着陆区进行详查 , 探测分析地形地貌、沙尘天气等 , 为着陆火星做准备 。
据悉 , 天问一号任务实施过程中 , 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际航天组织和国家航天机构开展了有关项目合作 。
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表面模拟图(5月15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金立旺 摄
5月15日 , 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监测“祝融号”火星车工作情况 。新华社采访人员 金立旺 摄
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 , 探测任务面临行星际空间环境、火星稀薄大气、火面地形地貌等挑战 , 同时受远距离、长时延的影响 , 着陆阶段存在环境不确定、着陆程序复杂、地面无法干预等难点 。 天问一号任务突破了第二宇宙速度发射、行星际飞行及测控通信、地外行星软着陆等关键技术 , 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 , 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又一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来源:国防部网
5月15日 , 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 。新华社采访人员 饶爱民 摄
推荐阅读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通信运营商|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 生物化学|我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
- 预定|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九号
-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我国科学家发现第五条甲烷产生途径
- 谢存|工信部谢存: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 未来|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公开道路全无人测试
- 国际主流|“妈祖”填补我国海洋环流数值预报领域空白
- 近亲繁殖|我国东北虎种群增长迅速 但近交风险不容忽视
- 大脑|ALS患者首次通过脑机接口发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