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科学好故事| 我们为何会“崇拜”过度工作呢?


新浪科技|科学好故事| 我们为何会“崇拜”过度工作呢?
文章图片
图1/7
图1:电影《华尔街》向人们传达了“金钱永不眠”这一信息 。 许多人都将“工作狂”视作上世纪80年代的主旋律 , 而这种现象如今变得更加普遍了 。
来源:BBC
作者:Bryan Lufkin
翻译:叶子
996、007、886、715 。。。。 这些加班人必懂的数字背后 , 每个人大概都能说出些心酸 , 今加班文化正变得越来越盛行 , 工作直到精疲力竭似乎成了一种成功的标志 。 既然我们都知道长时间工作是多么痛苦 , 那我们又为何纷纷向这种工作文化屈服了呢?
在1987的电影《华尔街》中 , 主角哥顿·盖柯有一句名言:“贪婪是件好事 。 ”这部电影描述了摩天大楼里那些执迷于工作和财富的精英们是如何不惜一切代价 , 殚精竭虑、大赚其钱的 。 如今看来 , 这部电影就像一篇警示寓言 , 它向世人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只要你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 就会得到巨大回报 。
一些最新研究显示 , 全球工作人员每周无薪加班时间平均为9.2小时 , 而就在一年前 , 这一数字还仅为7.3小时 。 办公室里贴满了写着“积极奋斗”、“刻苦拼搏”的宣传画 。 亿万身家的企业家们大肆宣扬牺牲睡眠时间 , 称这样才能“改变世界” 。 此外 , 自疫情爆发以来 , 我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也在不断增加 。 由于在家办公打破了个人生活与工作之间的边界 , 有些人甚至大半夜还要忙着发邮件、回消息 。
从精神层面上来看 , 我们与《华尔街》中描绘的场景其实并无多少区别 。 但有一点是不同的:我们如今更加了解过度工作的后果 , 也更清楚拼命工作会对精神和心理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 。 然而 , 考虑到我们对高压工作文化的崇拜是多么根深蒂固 , 要想抑制这种局面 , 必须从文化层面上做出改变才行 。 我们能否借助疫情这一机会 , 尝试做出一些变化呢?

新浪科技|科学好故事| 我们为何会“崇拜”过度工作呢?
文章图片
图2/7

工作过劳已成为全球主要死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新研究显示 , 工作时间过长已成为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这项研究根据近200个国家的数据估计 , 2016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与长时间工作有关的心脏病和中风 。 根据这份新的报告 , 在2016年 , 全球约有5亿人的常规工作时间超过了本应该的工作时长 。
长期以来 , 工作时间过长与健康状况不佳之间的联系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 , 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 。 工作过劳会导致慢性压力 , 进而影响身体——尤其是我们的心脏和心血管系统——并导致其他不良后果 , 如睡眠或锻炼不足 , 从而进一步加剧人们患病的风险 。
这项新研究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合作成果 , 于近日发表在《环境国际》(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杂志上 。 相关人士称 , 该报告在同类研究中首次对长时间工作导致的全球伤亡负担进行了估计 。 为了获得准确的估计结果 , 研究作者分析了196个国家进行的数千项调查和研究的数据 。
该报告称 , 总体而言 , 2016年全球约有4.88亿人(占全球劳动者的9%)的工作时间过长 , 即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 。 据估计 , 长时间工作导致了约74.5万人死于心脏病和中风 , 总共损失了2330万失能调整生命年 。 失能调整生命年是一种衡量整体疾病负担的方法 , 由世界卫生组织开发 , 并逐渐在公共卫生和健康影响评估中普及 。 一个失能调整生命年就相当于健康生活损失的一年 。
报告中还指出 , 长时间工作可能是打工人面临的最大的单一职业风险因素 , 与过劳相关的死亡分别占心脏病和中风死亡人数的3.7%和6.9% 。 更重要的是 , 大多数过劳死的人年龄在60岁到79岁之间 , 这些人在之前数年或数十年里经常长时间工作 。
每周工作55小时或以上会对健康构成严重危害 。 是时候让我们所有人 , 包括政府部门、雇主和雇员都意识到长时间工作会导致过早死亡的事实了 。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 , 与每周工作35至40小时的人相比 , 长时间工作——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中风的风险会增加35% , 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7% 。
过劳对健康的影响似乎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严重 。 自2000年至2016年 , 与长时间工作有关的心脏病死亡病例增加了42% , 而中风死亡病例增加了19% 。 总体而言 , 这些影响在男性身上更为明显;2016年因过劳而死亡的案例中 , 约有四分之三为男性 。 如今 , 零工经济——由工作量不多的自由职业者构成的经济领域——正变得越来越流行 , 这种趋势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 另一方面 , 在新冠疫情下 , 许多人被迫远程在家办公 , 也对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
远程工作已成为许多行业的常态 , 往往模糊了家庭和工作之间的界限 , 此外 , 许多企业被迫缩减或关闭业务 , 以节省资金 , 这就导致那些仍在上班的人需要工作更长时间 。 没有一份工作值得冒中风或心脏病的风险 。 政府、雇主和员工需要共同努力 , 就保护员工健康达成一致 。

新浪科技|科学好故事| 我们为何会“崇拜”过度工作呢?
文章图片
图3/7
早从几十年前 , 人们就开始美化拼命工作这种做法了 , 无论是在高大上的办公室里从事光鲜亮丽的工作 , 还是努力追梦、实现自己的热情 , 都成了人们标榜的对象 。
分布及原因
过度工作已经是世界各地都存在这种情况 , 原因也是五花八门 。
例如 , 日本的加班文化可以追溯回上世纪50年代 。 当时日本政府正在努力推动二战后的经济振兴 。 而在阿拉伯联盟国家 , 医学界人士出现过劳的比例很高 , 可能是由于22个成员国的医疗体系都不堪重负所致 。
过度工作的原因还要取决于具体行业 。 上世纪70年代 , 最早一批研究工作过劳现象的结果显示 , 工作涉及帮助他人的员工(比如医院)往往会长时间工作、直至精疲力竭 。 如今在疫情中 , 也呈现出了这种趋势 。
但还有成百上千万人过度工作的原因是认为这种做法令人斗志昂扬 , 代表自己正走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 。 这种将工作浪漫化的心态在中上层“知识民工”中似乎很常见 , 这种现象称作“加班崇拜” 。
人们如今很崇尚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除了呼吸之外 , 每天起床之后就是工作 , 工作一天之后直接睡觉 。 然后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

新浪科技|科学好故事| 我们为何会“崇拜”过度工作呢?
文章图片
图4/7

来源
【新浪科技|科学好故事| 我们为何会“崇拜”过度工作呢?】那么 , 这种崇尚加班的趋势究竟从何而来呢?人们会觉得拼命工作是件值得吹嘘的事情呢?
这种现象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新教徒工作伦理” , 这是一种由欧洲新教徒提出的世界观 , 认为努力工作、追求利益是一种美德 。 工业革命又激发了人们对效率与生产力的追求 , 进一步巩固了努力工作的价值 , 往往不惜以牺牲个人幸福感为代价 。
再后来 , 长时间工作和消费主义变得更加普遍和盛行 。 接着 , 到了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 , 随着谷歌和Facebook等科技初创公司开始成长为业界巨头 , 话语权开始转移到科技互联网行业 , 工作狂的形象也开始从西装革履转变成了休闲卫衣 。
社会开始颂扬那些宣称自己想要改变世界、并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压榨到极限的企业家们 , 他们认为自己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产品或服务的热情 , 或对于更高目标的追求” 。 但讽刺的是 , 这些新科技中 , 大部分最终都变成了压榨我们的工具 。
如今 , 许多人都要加班加点地工作 , 有些人是为了赚钱还贷 , 有些仅仅是为了保住工作 , 有些则是为了继续往上爬(并且很多公司都希望员工可以长时间办公 , 还要随时保持联络) 。 但对于那些充分接受了这种工作文化的人来说 , 这其中还有一些表演性元素 。 有些人会通过买一辆新车来彰显自己的成功 , 有些人会标榜自己做的是“梦想中的工作” , 还有些人甚至会将工作到精疲力竭当作一座“奖杯”般四处展示 。
几个世纪前 , 人们会将决斗留下的伤疤当作一种荣誉勋章 , 证明自己战斗过、并且活了下来 , 如今 , “我忙得没时间睡觉”也成了这样一种值得吹嘘的资本 。

新浪科技|科学好故事| 我们为何会“崇拜”过度工作呢?
文章图片
图5/7

通往过劳的“快车道”
然而 , 随着这种工作崇拜的盛行 , 其后果也开始逐步显现——过度工作会造成过劳 。 过劳是周期性的 , 情况会时好时坏 。
职业过劳的研究对象一开始是在戒毒所等社会服务行业工作的志愿者们 。 许多志愿者都要彻夜值班 , 经常在工作时感到头痛、抑郁和烦躁易怒 。 到了80年代 , 随着经济起飞 , 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 人们也开始工作得越来越久、越来越辛苦 。 虽然努力工作得到了人们的推崇 , 但随之而来的过劳现象可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
世卫组织将过劳定义为一种“由未得到妥善管理的长期工作压力导致的综合征” , 主要症状包括:感到精疲力竭、对工作产生负面想法、工作效率下降等等 。 换句话说 , 你会感觉自己没有被当做人类看待 , 情绪上感到疲乏不堪 , 并质疑自己一开始为何要接这份工作 。 2019年 , 世卫组织正式将过劳认定为一种“职业现象” 。
如今一切都乱了套 , 几十年前 , 这种情况还远没有这么普遍 。 当年 , 这种文化还主要存在于华尔街 。 但如今的形势更加糟糕 , 因为我们已经把那些几乎不睡觉的科技企业家捧上了神坛 。 2018年 , 马斯克曽发表推特称 , “是有一些更轻松的工作 , 但如果你每周只工作40小时 , 是不可能改变世界的 。 ”
过去 , 白天和夜晚之间的界线非常分明 。 人们会工作到下午6点 , 然后去酒吧喝点小酒 , 晚上10点上床睡觉 。 但21世纪就不同了 , 如今的文化是全年无休式的 , 无论是社交媒体、通讯工具还是快递服务 , 全都是24小时不间断 , 这些界线也就不复存在了 。

新浪科技|科学好故事| 我们为何会“崇拜”过度工作呢?
文章图片
图6/7

未来
尽管我们如今工作得比以往都要辛苦 , 尽管年轻人如今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助学贷款、工资降低、房价上涨等等)、找到自己“热情所在”的压力、以及在越来越不稳定的大环境下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的压力 , 但已经有一些微弱的迹象表明 , 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
今年3月 , 高盛集团13名新入职的分析师开展了一项模拟雇员调查 。 受试者们表示 , 自己平均每周工作95小时 , 每晚只睡5小时 。 一名受试者指出:“这已经不是‘努力工作’的水平了 , 简直就是非人的虐待 。 ”另外在很多社交媒体上 , 年轻用户们也对自己遭受的精神健康问题展开了开诚布公的探讨 , 还建立起了一些社群 , 专门讨论抑郁症、惊恐发作和工作过劳等问题 。
虽然疫情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痛苦 , 但也迫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审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问题 。 上个月 , 领英在两周内对5000名用户开展了一项调查 。 分别有50%和45%的受试者表示 , 自疫情以来 , 灵活的工作时间/地点、以及工作-生活平衡对他们变得更加重要了 。
疫情不仅凸显了那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 比如健康、家庭、人际关系等等 , 还打破了一些令我们疲于奔命的惯例和体系 。
如今很多公司已经开始考虑为员工提供精神健康保障项目了 , 比如免费的心理疗程、或提供心理健康App的免费使用权等等 。 不过专家认为 , 即便如此 , 心理健康的优先级还是无法越过工作 。
例如 , 虽然技术让我们拥有了在家办公的自由 , 但也将我们与工作整天整夜地绑定在了一起 。 假如不同时区的员工要一起开电话会 , 就肯定有人要在凌晨起床 。 假如这个人不愿意 , 公司总能找到其他愿意的人 。 只要我们还崇尚金钱、地位和成就 , 就总会有人为了得到这些而拼命工作 。

新浪科技|科学好故事| 我们为何会“崇拜”过度工作呢?
文章图片
图7/7

归根结底 , 公司总是想赚钱的 。 很多人表示自己的工作场合很久之前就不把员工当人看了 。 许多公司至今仍然是这样的态度:“如果你不想工作 , 总有人愿意接手你的工作 。 如果这也不行 , 我们就会把活派给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一旦接手 , 我们就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劳动力 。 ”所以 , 你要么拼命工作 , 要么就会被淘汰 。
所以过劳问题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 人们不一定想听到这样的信息 。 他们还认为自己和雇主之间保持着“我努力工作 , 你给我回报”这样的关系 。 但这还是20世纪的旧思维模式 。
如今 , 我们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把自己的幸福感放在第一位 , 要么为了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而工作到凌晨3点 。
工作场合的环境有时很不健康 。 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 眼下就是最好的时机 。 假如你养了一盆花 , 却不给它浇水、施肥、晒太阳 , 那么不管这盆花一开始开得有多好 , 都不可能长久下去 。 所以 , 你会选择什么呢?(叶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