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天问”着陆背后:中国行星探测母港创奇迹

5月15日 ,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火星乌托邦平原着陆 , 再一次创造了中国奇迹 。 时针回拨 , 就在十个月前 , 2020年7月23日 , 长征五号搭载着天问一号一飞冲天 , 文昌航天人完美实现了中华儿女逐梦火星的“天问”首秀 。
那一天 , 他们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文昌航天发射场 , 中国行星探测母港!

天问|“天问”着陆背后:中国行星探测母港创奇迹
本文图片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 。 漫漫长路 , 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即便最近时也有5460万公里 , 是地月平均距离的140多倍 , 更是有航天专家以“跨越太平洋的高尔夫”来形容这次任务的难度 。
如何针对长五火箭首用状态多、首次中午发射、发射窗口短、乃至7至8月极端天气高发等特点 , 死死保住26个月间仅有的14天窗口 , 给发射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

天问|“天问”着陆背后:中国行星探测母港创奇迹
本文图片


为此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向疫战、向天行 , 科学统筹 , 采用超常措施 , 坚持日例会制度 , 统筹计划资源 , 将长五B射后的发射台恢复时间由40余天压减至31天 , 争分夺秒 , 全力抢抓 , 为首发窗口赢得时间 。
“这发任务是我国行星探测重大工程的开局之战 , 是‘两个一百年’进程中的重大成就和标志性工程 , 发射场有能力也有信心完成好此次发射任务!”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 面对如山的困难 , 发射场科技人员在高温下坚守、在承压中前行、在奉献中奋进 , 严慎细实、精益求精地开展任务准备工作 , 完成低温加注系统液氮调试等12项例行试验 , 完成1600余台套仪器仪表校验 , 确保设施设备状态稳定 , 人和装备达到最佳效能状态 。

天问|“天问”着陆背后:中国行星探测母港创奇迹
本文图片


【天问|“天问”着陆背后:中国行星探测母港创奇迹】然而 , 意外还是在大伙的紧张备战中不期而至 。
7月21日9时许 , 地面站科技人员在氢气置换的环节时 , 发现氢增压管路一阀门出现了泄漏 。
坚决不让火箭带隐患上天!在经过近7小时的现场勘查、测试、协商、分析、讨论后 , 故障成功排查 , 可满足飞行任务要求 。 此时 , 距离预定窗口时间只有不到45个小时 。
为了保住发射窗口前沿 , 该站120多名同志通宵奋战11个小时 , 硬是把排故的时间给“追”了回来 。 经过短暂地休整后 , 他们再次连续奋战30个小时 , 成功托举天问一号飞向深空 。

天问|“天问”着陆背后:中国行星探测母港创奇迹
本文图片


望着火箭远去的背影 , 那一刻 , 他们早已忘却了通宵奋战的艰辛与疲惫 , 热泪盈眶 , 激动相拥 。 举世瞩目的背后 , 凝结着文昌航天人的心血 , 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 。
探索浩瀚宇宙 , 发展航天事业 , 建设航天强国 , 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 天问一号的横空出世 , 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取得的最新成就 , 也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不惧风险挑战、勇于突破、敢于攀登的中国航天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

天问|“天问”着陆背后:中国行星探测母港创奇迹
本文图片


一次腾飞 , 一次长征 。 越迈越远的脚步 , 突破的不止是距离 , 更是诠释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综合测试发射能力的不断跃升 , 也见证着中国航天的由大向强 。
星辰大海 , 揽星九天 。 如今 , 文昌航天发射场已成为追寻火星的新起点;未来 , 无垠的宇宙也将会有更多的“中国星”阔步苍穹 。

来源:我们的太空
作者:黄国畅、郭文彬、屠海超
编辑:裴津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