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脊椎动物“活化石”

采访人员 张盖伦 
中华鲟 , 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 。  
上亿年的时光 , 并没有在它们身上留下多少痕迹 。 这种身披盾甲的鱼 , 仍然保持着自己遥远祖先的形态特征 , 被视作“活化石” 。  
中华鲟是一种大鱼 。 渔民中有谚语 , “千斤腊子万斤象” , “腊子”指的是中华鲟 , “象”指的则是白鲟 。  
中华鲟寿命长 , 现有观察到最长可以超过40岁 。 不过 , 它性成熟的时间也晚 , 需要十年左右 。 也就是说 , 新生的中华鲟 , 要经过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 才能为这个种群带来补充群体 。  
中华鲟的产卵量不低 , 但存活量相当有限 。 溯河洄游 , 回到出生地产卵 , 是刻在中华鲟体内的本能 。  
这是段艰辛的旅程 , 一路上 , 中华鲟结伴逆流而行 , 不吃不喝 , 闷头从大海游回出生之地 。 到达长江中上游后 , 它们会先找地方“休整” , 等待性腺成熟 , 在秋季完成返回长江几乎唯一的使命——繁衍 。  
也因为这样的生活史 , 当初中华鲟研究所做中华鲟全人工繁育时 , 大家心里也打鼓 。  
人工养殖的中华鲟 , 一直被圈养在淡水环境下 。 未曾与激流搏击 , 在“青春期”到来之际 , 它们能够顺利发育成熟吗? 
当年的子二代课题项目组组长郭柏福曾发表文章称 , 他们先后进行了长江及沿海中华鲟栖息地和自然繁殖期间的水环境资料收集与分析 , 对中华鲟研究所往年中华鲟人工繁殖、中华鲟性腺发育过程以及野生Ⅲ期亲鱼蓄养繁殖和子一代后备亲鱼养殖经验进行了总结 , 选择了在纯淡水环境中调控水温、水流、营养、光照来使得中华鲟性成熟的技术路线 。  
他们找到了合适年龄梯队的亲鱼 , 用B超这种无创方法区分出亲鱼的性别 , 对亲鱼进行个体识别和标记 , 并在雌鱼性腺发育到期末成熟阶段 , 确定催产方案 。 2009年10月4日下午 , 第一尾子二代中华鲟鱼苗在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基地诞生 。  
尽管实现了全人工繁育 , 但中华鲟身上还有太多谜题没有解开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平曾诗意地比喻 , 长江是一座壮观的剧院 , 各类物种用各自的音符和节奏 , 弹奏着共同的河流之歌 。 这些歌曲 , “即便我们倾心地观察与思考 , 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它” 。  
【|中华鲟:脊椎动物“活化石”】但中华鲟等鱼类奏响的那些特殊而悠长的曲子 , 本该继续存在于河流之歌的乐章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