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相信每一个音频爱好者的心中都有一个索尼 , 而随着智能、降噪潮流的兴起 , 索尼也是行业中率先推出降噪耳机产品的品牌之一 , 尤其是头戴式降噪耳机WH系列更是无数用户的心头好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今年4月 , 索尼推出了WH-1000XM4高解析度头戴式无线降噪立体声耳机的全新白金配色 , 官方称其为「静谧白」 , 在市场上收获了非常高的热度 ,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款全新配色的索尼WH-1000XM4究竟有何魅力 。
对于今天体验的这款WH-1000XM4来说 , 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其配色了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在拿到「静谧白」WH-1000XM4的时候 , 多年未曾出现过的仪式感再次回归 。 通体雪白的耳机加上金色的装饰点缀 , 使得耳机本身散发出来一种典雅的气质 , 这种气质是现有的黑色和铂金银配色所无法比拟的 , 甚至放眼整个头戴耳机行业都很难找到一种气质相似的产品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材质细节上 , 「静谧白」配色不光是单纯的白色喷涂 , 而是在漆体中加入了珍珠混合物 , 在白色中增加了深度, 所以看上去虽然是白色 , 但其实又白的不那么单纯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对于白色系产品 , 尤其是经常与肌肤接触的耳机产品 , 污渍在所难免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索尼在白色喷涂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抗污涂层 。
在一周左右的使用之后 , 即使在夏日这样易出汗的季节 , 我手上这款WH-1000XM4在与脖颈和耳朵周围接触的部分均没有见到明显的污渍 , 证明这一层抗污涂层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静谧白」配色的WH-1000XM4由三种材质组成 , 塑料、皮质以及铝制框架 , 使得整体的重量非常轻 。 加之铝制头梁的延展性 , 使得耳机在长时间佩戴后也没有任何的夹头感 。 配合细腻皮质与肌肤的触感 , WH-1000XM4绝对是目前佩戴最舒服的头戴式耳机之一 。
作为索尼目前旗舰级的耳机产品 , 「静谧白」WH-1000XM4更进一步地将旗舰级的品质展现出来 , 堪称当下最具品质感的旗舰级头戴式降噪耳机产品 。
除了旗舰级的外观设计 , WH-1000XM4也拥有旗舰级的降噪和音质 。
降噪部分 , WH-1000XM4采用的是新升级的HD降噪处理器QN1 , 这也是目前索尼最强的降噪芯片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先说感受 , WH-1000XM4相较于我日常佩戴的颈挂式WI-1000XM2来说 , 我测试了地铁、飞机以及路边的嘈杂情况 , 对于这些路面上常见的中低频噪音来说二者均有着非常好的降噪表现 , 基本类似于将跑车油门声降低成家用车油门声音的效果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WH-1000XM4对于人声和一些高频声音的降噪过滤效果要明显更好 , 尤其是人声部分 , WH-1000XM4在地铁中对于报站的提示音过滤效果要明显更好 , 可以让你更加沉浸的享受音乐 , 有的时候甚至让我产生了车厢里只有我的错觉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说到这里 , 在索尼的Headphone connect App中 , 我们可以对于WH-1000XM4的降噪等级进行20级环境声可控降噪 , 根据环境的不同来适应不同的方案 , 「关注语音」选项则是可以降低对于人声的降噪过滤效果 , 这样就不会听不到地铁报站了 。
在Headphone connect App中 , 我们还可以看到WH-1000XM4支持自适应声音控制 , 也就是AI智能降噪 , 可以自动检测活动状态和活动地点来匹配不同的降噪方案 , 比如系统检测到在路面行走时会加强环境音的量级 , 检测到在地铁或者公共交通中的时候则会提升降噪量级 , 自动切换环境声和降噪方案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不过对于AI智能降噪功能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 毕竟以我个人的使用习惯来说都是常年降噪模式 , 偶尔走在路上自动切换环境音的操作确实有些出戏 , 所以我日常都是将这一功能关闭 。 不过这一功能的出现确实满足了很多用户的懒人需求 , 尤其是路面自动切换环境音的做法确实可以避免很多意外发生 。
在WH-1000XM4上 , 索尼还新增了「智能免摘」功能 , 这一功能主要是解决了在佩戴耳机时需要和别人对话但又不想摘下耳机的情况 。
当耳机通过收音mic检测到佩戴者正在说话的时候会自动切换到环境音模式 , 将外界的环境音和人声都收集进来 , 同时降低音乐的音量 , 使得双方可以进行自由的对话 。 在系统检测到对话结束后的15-60秒后会自动关闭 , 切换回对话之前的声音模式 。
实际测试下来这一功能确实非常实用 , 比如平常在外买东西的时候就可以不用摘耳机而直接进行对话 。 而在其他产品上 , 不论是TWS降噪耳机还是头戴式耳机 , 都需要你切换环境音模式或者摘下耳机 , 在WH-1000XM4上 , 你只需要开口说话就好了 , 其他的耳机来帮你解决 , 体验感受非常好 。
声音部分 , 索尼WH-1000XM4采用了40mm镀铝液晶高分子振膜的驱动单元 , 这一点也与前代的WH-1000XM3保持相同 。
蓝牙编码协议方面 , WH-1000XM4支持LDAC、AAC、aptX以及HiRes Wireless , 在设备接收到编码信息之后的解码阶段 , 索尼自研的QN1芯片再次发挥作用 , 其内置了DAC 和放大器 , 还具备 32 位的音频信号处理能力 , 所以在处理能力方面也要优于前代产品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并且作为一款便携式降噪耳机 , 大部分场景都是手机连接 , 为了提升流媒体音乐平台下的音质表现 , 索尼DESS Extreme?技术就派上用场 , 其可以实时提升数字音频品质 , 实现更好的音频聆听质感 。
实际听感部分 , 个人主观听感认为WH-1000XM4是一款可以驾驭多个音乐风格的产品 , 三频的层次分明且渲染的力度都处理的刚刚好 , 不会有其中任何一个频段有着过多的调教音染 , 就像是一杯清凉的柠檬水 , 看上去平平无奇 , 但喝下去的一瞬间就知道味道如何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细节部分 , WH-1000XM4的低频部分非常宽松 , 不会过于的紧实而产生压迫感 , 同时低频的下潜空间非常广 , 而力度方面则没有过分渲染 , 不会像其他品牌一样一味地追求低频的力量感 , 尤其是在摇滚或者hippop类型的曲风中会明显感受到低频的质感和密度 , 在贝斯和鼓开始响的一瞬间 , 你就可以准备沉浸了 。
而在高中频方面 , WH-1000XM4的特点就是声场足够宽广 , 可以将人声的质感很好的凸现出来 , 同时对于背景音乐的渲染也不会过于抢拍 , 即便是一些乐器比较复杂的流行乐歌曲也没有任何的声音掺杂现象 , 听起来清晰、明亮 , 非常舒服 。
说完了设计、降噪以及声音 , 我们最后来看看WH-1000XM4的日常使用体验 , 这部分我们主要聚焦在续航和操作方面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先是续航 , 以我个人每天上下班3小时的使用时间为例 , 降噪模式下基本上一周五天工作日之后还有20%左右的剩余 , 所以续航这一部分也是最不需要担心的 。 即便真的临时没电了 , 搭配AC充电器也能实现充电十分钟 , 听歌五小时 。
而且WH-1000XM4也支持摘下自动暂停以及取下后一段时间自动关机 , 这些都可以很好的帮助用户增加日长续航时间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操控方面 , 右耳罩支持滑动操控 , 双击(播放/暂停)、上下左右划动(音量/歌曲切换)、双指长按(激活/关闭免摘对话)、捂住耳罩(激活快速提醒) , 基本满足了日常的操作需求 , 稍微熟悉一下就可以入门使用 。

索尼|索尼WH-1000XM4静谧白:典雅、精致、美的不可方物
文章图片

而对于办公室的使用场景来说 , 多设备连接无疑是一个关键功能 。 WH-1000XM4支持两台设备的蓝牙连接 , 当其中任何一方需要声音播放时 , 耳机就会自动切换到其所在的蓝牙信号 。 不得不说这应该是我最喜欢的WH-1000XM4的功能 , 完美解决了办公室手机、电脑之间的音频切换问题 , 真的非常方便 。
综合来看 , 索尼WH-1000XM4作为目前索尼降噪产品中的绝对旗舰产品 , 不论是在硬件配置还是技术方面都达到了巅峰水准 , 我们甚至都很难挑出WH-1000XM4的缺点或不足 。 加之这一次新加入的「静谧白」配色更是会吸引一大波女性用户和潮流用户群体的关注 。 可以预料的是 , 作为索尼产品体系鲜有的纯白配色 , WH-1000XM4静谧白受追捧的程度甚至将助力索尼在降噪耳机领域再次取得新的市场成就 , 也将让WH系列的市场吸引力越来越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