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5月26日消息(采访人员 安垚)放眼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风起云涌的态势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
在向前探索的路上 , 我国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 而作为科技领域西部地区的重要承载平台 , 陕西带领西安瞄准了科技前沿 , 抓住大趋势 , 正在布一盘“先手棋” 。
陕西省“十四五”规划+二〇三五远景也将科技创新建设贯彻到具体点上 。 5月22日 , 陕西省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 , 计划建设成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 。
无论是现有成绩和未来规划 , 都离不开科技产业的夯实 。 对于腾飞中的西安来说 , 位于渭河两岸的科创大湾区便是助其实现“科技梦”的有力翅膀 。
大西安都市圈日渐清晰
“西融”步伐势不可挡
科技创新是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动力” , 对现代城市发展和功能提升中起着关键性的支撑引领作用 。
据上海经济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显示 , 今年西安排名第90位 , 较上一年提升了34个身位 。 这是西安首次进入百强榜单 , 也意味着这座城市的科创环境有了新能级的跃升 。
这一排名的更迭 , 看似是几个简单的数字符号 , 实则离不开西安在不同区域缜密雄厚的产业布局 。 而近年来 , 大西安向周围片区扩张发展 , 整座城市的科创版图也随之向西发生着细微的转移和变化 。
众所周知 , 西安是打造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 也是国家向西开放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 多年以来 , 在“一带一路”的指引下 , 西安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 , 逐渐形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群及西北交通枢纽的桥头堡 。
伴随着城市空间外拓和经济实力升级的变化 , 城市群、都市圈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与方向 , 西安城市版图也在“西咸一体化”的提速中不断充盈 。
由此 , 关于“建设西安都市圈”的发展脉络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清晰 。
2018年初 ,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 , 其中“一圈一轴三带”总体格局 , 首次明确提出“大西安都市圈”的概念 。
2020年4月 , 国家发改委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 , 其中“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 , 明确提出: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
2021年2月6日 , 陕西省发改委在“陕西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解析”中指出:未来5年要“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 , 并首次明确划定了西安都市圈的范围和边界 。
2021年5月6日 ,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发布了《2021年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并重点强调了2021年陕西省的几大工作任务 。
在最近的这次工作部署中 , 明确了“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 包含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和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两个大方向 。
总而言之 , “大西安都市圈”就是以西安为中心 , 打造周边1小时通勤圈内的多个城市组成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 把西安主城区当成一个功能中心打造 , 囊括关中区域人口、资源、资本、科技等发展要素最为集中的区域 , 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 。
文章图片
(西安都市圈示意图 , 企业提供 , 央广网发)
而贯行了多年的“西咸一体化”空间战略 , 也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也有了新提法:优化升级为“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 。
从“进”到“融” , 仅一字之变却意义重大 。
据了解 , 所谓“西融” , 是以加快推进西安主城区和西咸新区融合发展 , 持续推动市政道路、轨道交通、公交线路、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向西咸新区延伸 , 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 , 培育高新区、西咸新区科技创新 发展核心区 。
就此 , 西安与咸阳“同发展、共未来”的步伐正式按下“快进键” , 大西安进入“西融时代” 。
产业集群汇于一隅
“科创大湾区”迸发城市主脉搏
当城市发展格局系统化地从研究付诸实践后 , 产业发展便成为区域升级的助推器 。
在大西安西融之势已成时代主流的背景下 , “西安都市圈”引领渭河两岸发展的责任愈加明确 , 将西安、咸阳、沣东、沣西汇聚一体 , 形成了【科创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旗舰队 , 为新的价值高地保驾护航 。
科技需要创新 , 创新需要源头 。 跨西咸两地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犹如科创大湾区的心脏 , 用科技的力量迸发着城市的脉搏 。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陕西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 。 5月22日 , 陕西省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 , 并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做以详细明确 。
规划显示 ,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将围绕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这条主线 , 以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为总窗口 , 将全省其他高新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 突出抓好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 。 最终建设成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科技创新大平台 。
文章图片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示意图 , 企业提供 , 央广网发)
除此之外 ,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镇、“硬科技”小镇等科技创新载体 , 重点布局科技研发和电子信息产业 , 不遗余力打造科创和现代信息之城 。
同时以其为支点 , 正在渭河南岸规划建设中国丝路科创谷 。 预计到2035年 , 这里将成为丝路科创高地、西部人才特区、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新型城镇化中国样板 。
文章图片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示意图 , 企业提供 , 央广网发)
在与中国丝路科创谷一河之隔的渭河北岸 , 咸阳高新区联合西安交大、陕西地建联合打造的占地3150亩、总投资200亿元的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项目也已经正式启动 , 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吸引全省乃至西部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 , 成为智能化水平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宜居程度最优的咸阳创新发展新地标 。
另外还有西部云谷、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中核华辰、清控科创商业航天中心、同方丝路未来创新研究院等重点产业板块散布周围 。
文章图片
(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示意图 , 企业提供 , 央广网发)
在“科创大湾区”恢弘蓝图的规划下 , 西安咸阳一体发展的动力网正在形成 。
当相邻的区域之间实现生态资源共享 , 产业资源互助力、交通格局互通 。 与之俱来的改变将是配套的提升、人才的涌入、以及经济的升级 。 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 , 更会给一座城市带来重量级、质量化的全新升级 。
“融”进大湾区
缔造人居范本
城市向西 , 大势所趋 。 顺应国家科技强国的战略方针 , 渭河两岸【科创大湾区】已成为被西安与咸阳两城人民寄予厚望的新增长极 。
揽怀两地多样多能的优势资源 , 带着“至臻·致远”的企业DNA , 融创携新盘再次走来 。
不谋全局者 , 不足谋一域 。 怀揣着对土地的景仰与对城市的热爱 , 融创每一次出手都为城市留下了美好印记 。 从曲江印、揽月府、壹号院 , 到海逸长洲、观唐宸院 。 自2015年入局西安 , 6年时间里融创稳扎稳打 , 截止目前已有31盘面市或在建 。
文章图片
(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示意图 , 企业提供 , 央广网发)
凭借敏锐洞察力和抢占先机能力 , 此次择址科创大湾区 , 融创看中的就是该区域得天独厚的复合优势 。
在渭河沿岸的纵百之里 , 既有生态优良的公园湿地 , 也有四通八达的立体湾区路网 , 更有的智能人性化的城市公共配套 , 称得上是一个宜产、宜居、宜养的新兴潜力板块 。
秉承“全国优势布局和高端精品”发展战略 , 融创不止关注建筑的有形空间 , 更关注居者细腻的生活感受 , 融创带着更具前瞻性的人居理念和置业导向擘画未来 。
目前三个城市展厅均已开放 , 考虑到西安和咸阳两城民众的需求 , 展厅分别设置在西安经开大融城、西安高新万达广场和咸阳钟楼北侧 , 方便各地各界前往品鉴 。
另外 , 有关“中国西部科创大湾区”的知乎话题也已同步上线 , 可参与讨论为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建言出策 。
【能级|“西融”风口 城市能级再进阶 科创大湾区蓄势跃升】以融创独到的眼光 , 以往落子之处均成热点 , 而此次进驻科创大湾区 , 也将为该区域的转型升级带来又一次全新的跨越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