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救心”大夫葛均波:在方寸之地为患者拓“生路”


心肌|“救心”大夫葛均波:在方寸之地为患者拓“生路”
文章图片

葛均波工作照 。 (受访者供图)新华社采访人员周琳、仇逸
心脏 , 曾是手术刀最难以触及的禁区 , 在方寸之地“穿针引线” , 容不得半点闪失 。 可就是有这样一位医生“不信邪” , 不仅“修补”心脏区域 , 还从源头创新出发 , 在心脏的方寸之地 , 破解生命的密码 。
5月25日 , 2020年度上海科技奖揭晓 , 沉甸甸的科技功臣奖 , 颁给了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 。
一次次行走在心血管疾病的“无人区”
2016年《人间世》节目录制现场 , 葛均波成功为19岁女孩做了一台高难度心脏介入手术 , 手术过程中 , 他的手因高度疲劳 , 两度抽筋 , 一边极其痛苦地自我按摩 , 一边继续将专注的眼神投向手术台 , 让很多观众记忆深刻 。
患者并不知道 , 葛均波的左臂一直有些弯 , 那是他小时候骨折未能得到及时妥善医治而留下的后遗症 。 自那时起 , 他便立志要做一名好医生 , “要治别人治不好的病” 。
1979年 , 葛均波考入山东省青岛医学院 , 一路刻苦求学 , 30岁出头时已经成为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
那时 , 多发于年轻人的心肌桥(跨越冠脉生长的心肌组织) , 传统手段检出率不足2.5% , 如此高的漏诊率 , 极易导致患者猝死 。 1993年 , 葛均波尝试用超声探头看清血管壁内的情况 。 无意间 , 他发现所有被诊断为心肌桥疾病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上都有半个“月亮”——这就是后来成为心肌桥诊断金标准的“半月现象” , 又被国际学界称为“葛氏现象” 。 这一发现使心肌桥的检出率提高到95%以上 。
这是葛均波的第一个“国际首例” , 当与复杂的心血管疾病打“遭遇战”时 , 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归科研、求助机理 , 从源头上下功夫 。 沿着这一脉络 , 首创“逆向导丝技术” , 在国际上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 , 完成世界首例深低温冷冻消融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术、亚洲首例经皮异位三尖瓣植入术……他一次次行走在心血管疾病的“无人区” 。
搭建“万医创新”平台与死神争分夺秒
“你心脏里的3支血管都堵塞了 , 就像运粮食的公路断了 , 心脏饿得没有力气 。 我们先把右边的路打通 , 运点粮进来垫垫肚子……”在患者看来 , 葛均波是“定心丸” , 他可以用这样深入浅出的“三言两语” , 把深奥的医学难题解释清楚 , 让患者瞬间了解自己的病情 。
“同学们 , 这次新冠病毒疫情还没有看到控制的迹象……昨晚我又报名第三批医疗队出征 , 等待批准 。 在这场‘战疫’中 , 没有旁观者!”在学生看来 , 葛均波“很萌” , 他一边自己冲在第一线 , 还不忘回过头和学生们说 , 照顾好自己的学业 , “我会平安回来检查的” 。
而在同行眼里 , 手术是一次救一人 , 葛均波创新的机制体制 , 则是争分夺秒 , 从死神手上抢夺生命 。 “华东地区第一条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快速反应的‘生命通道’ , 建设20年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逾万名 , 成功率达96%以上……”他坚持创立的这条绿色通道 , 使重危患者能在抵达医院90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 。
【心肌|“救心”大夫葛均波:在方寸之地为患者拓“生路”】建成之初 , 葛均波经常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 。 无论是凌晨深夜 , 还是酷暑严寒 , 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 成为打开患者生命通道的救“心”人 。 如今绿色通道的运行模式 , 已在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实施 。
葛均波说:“我是一名心血管医生 , 一个人做不完所有手术 , 唯有提高医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和技能 , 才是最终惠及病患的可行之路 。 ”
于是 , 他建立了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 在中山医院心内科设立酝酿已久的“首席创新官(CIO)” , 就是希望能征求更多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难 , 然后寻求解决办法 , 协助申请专利促进转化 。
能工巧匠 , 矢志造出“国人用得起”的心脏支架
病患解开一层又一层衣服 , 掏出藏在贴身衣袋里一摞带着体温的钱 , 用来支付手术费 。 这样的场景 , 铭记在当时才30多岁的葛均波心中 。
那是1999年 , 国内冠脉介入手术治疗飞速发展 , 手术量以每年20%-30%的幅度递增 。 然而 , 当时价格昂贵的国外支架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 , 动辄四五万元的价格让很多人望尘莫及 。
彼时已经是心血管病学领域“大医”的葛均波 , 在治疗中发现 , 广泛应用的药物支架使用的是非降解材料涂层 。 支架植入人体后 , 当涂层老化 , 就容易引起慢性炎症 , 导致晚期血栓形成 , 造成心肌梗死 。
如何攻克这个难题?葛均波带领团队 , 全身心扑在找材料、创新药物涂层技术上……世事只畏心坚人 , 2005年 , 葛均波团队研制出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支架 。
“这不仅意味着每年为患者和国家省下数十亿元医疗费用 , 还可缩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疗程 , 减少病人出血风险 。 ”葛均波的第一位博士生、现任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说 , 目前该支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2% , 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临床应用 , 并出口俄罗斯、新加坡、印度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
之后 , 经过十余年探索 , 葛均波团队又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 , 该支架植入体内三至五年 , 即可完全降解吸收 。
经过我国首个且最大样本量的该领域人群研究 , 四年随访结果显示 , 1200例中的治疗失败率仅为5.3% 。 2020年 , 该支架通过国家审批顺利上市 , 标志着我国冠脉介入治疗完成了“第四次革命” 。
“行医如做人 , 天知地知 , 最要讲良心 。 ”葛均波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