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冬奥需要怎样的气象保障?

新华社采访人员黄垚
6月23日是国际奥林匹克日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气象保障筹备工作也进入冲刺阶段 。 气象条件与冰雪运动顺利举行息息相关 。 采访人员近日采访了气象部门相关负责人 , 带你一起研究冬奥到底需要怎样的气象保障 。
气候条件独特 , 气象保障面临挑战
与夏季奥运会项目多在体育场馆内举行不同 , 冬奥会项目多在室外山地举行 , 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特征明显 , 对天气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 。
【气象部门|冬奥需要怎样的气象保障?】“冬奥比赛需要根据天气预报找到‘窗口期’ , 精确的风、温度、湿度和能见度等的监测预报直接影响赛程安排、运动员比赛成绩和比赛安全 。 ”中国气象局冬奥气象中心执行副主任曲晓波说 , 气象条件是影响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核心因素之一 。
据专家介绍 , 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冬季风主导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 。 大风、气温低、低能见度、降雪等将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面临的主要天气风险 。 同时 , 气象保障也可能需要应对复杂相态降水、沙尘天气等挑战 。
“冬奥会雪上项目占比70% , 且均在室外进行 。 项目不同、场地不同 , 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也不同 。 ”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延庆赛区现场气象服务团队负责人时少英说 , “比如高山滑雪的滑降比赛要求赛道垂直落差达到800米 , 而高海拔赛段和低海拔赛段气象条件是不相同的 。 ”
专家表示 , 在国际上没有可借鉴的成熟技术方案情况下 , 赛区尺度山地的气象监测、预报及服务是本次冬奥会气象工作面临的挑战 。
“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 “一项一策”精细服务
针对多重预报难题 , 气象部门用4年时间以冬奥赛场为核心 , 在北京城区、延庆和河北崇礼铺设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网络 , 稠密地布设了441套各类探测设施 。
“我们构建了‘百米级’‘分钟级’客观天气预报模式支撑体系 , 能够实现复杂地形下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冬奥关键气象要素预报 。 ”曲晓波说 , 同时 , 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大幅提升了复杂地形和下垫面条件下温度、湿度、风场等要素预报的准确率 , 有助于为提前24小时的精细气象决策提供支持 。
这套精密的预报系统在今年2月和4月“相约北京”测试活动期间接受了检验 。 根据气象服务团队提供的天气预报 , 14项赛事的官方训练或比赛进行了赛程调整 。
精细不仅体现在预报精度提升方面 , 本次冬奥气象预报还根据不同项目要求 “量身定做”预报服务 , 努力实现“一项一策” 。
“我们不断和北京冬奥组委沟通、对接需求 , 了解到由于跳台滑雪场地的特殊性 , 需要关注环境风场和起跳点风速差异 。 同时 , 针对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对风的敏感阈值、大风对缆车的可能影响等 , 我们在进一步调整预报服务内容 。 ”时少英说 。
深度融入各领域 , 功夫也在“场外”
除了为赛场内各赛事项目保驾护航 , 交通、医疗、安保等领域也需要气象保障深度融入 。 冬奥赛区各项工程开工建设之初 , 气象专家团队就进驻现场 , 针对每一次高影响天气过程 , 提供分时段、分区域、分强度的预报信息 。
据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曲晓黎介绍 , 针对冬季雨雪冰冻天气可能带来道路结冰等影响 , 气象部门利用路面温度精细化预报技术 , 将夜间路面温度预报误差降低至1摄氏度左右 , 为融雪除冰提供精准气象参考 。
今年3月 , 京张高铁清河站上岗了一位“智慧哨兵”——微型智慧气象观测站 , 实时监测清河站区的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力等 , 监测数据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查看 。
这些观测设备“生”于奥运 , 却不止于奥运 。 寒来暑往 , 它们将惠及往返京冀的广大旅客 。 清河站管理办副主任姜振科说:“观测设备不仅能为站区防汛、扫雪铲冰、应对极端天气等提供参考 , 还能给旅客出行提供精准到点的气象服务 。 ”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