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周末谈
算法固然不是“信息茧房”的根本成因 , 但是 , “回音室”般的信息环境 , 必然会诱导人们加深偏见 。
在北京 , 想要过上体面的生活 , 每年要赚多少钱?面对这个问题 , 身处不同圈层的人 , 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 上周 , 一名微博“大V”发出“在北京过体面的生活起码年收入要300万”的惊人之语 , 一时引得舆论热议 。 一方面 , 绝大多数具备北京生活经验的网友 , 都认为这个论断过于离谱 , 有浓重的“钓鱼”嫌疑;另一方面 , 也有一小批人似乎真的相信:一年赚300万不过是“小富” , 只能维持一下基本的“体面” 。
为什么会有人有如此“认知”?不排除一种可能性 , 即部分网民在上网时 , 倾向于接受特定圈层的信息 , 他们在“回音室效应”的影响下 , 只会在不断叠加、互相强化的同类信息中变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极端 。 用近年流行的术语来讲 , 他们在互联网编织的“信息茧房”中越陷越深 。 正是这重“信息茧房” , 为他们屏蔽掉了大众眼中的“常识” 。
个体对信息选择性接收 , 这种现象一直广泛存在 。 不论读书看报还是上网冲浪 , 真正愿意主动倾听不同声音的人本就不多 。 然而 , 在互联网兴起、推荐算法流行之前 , 个人倾向并不足以将普通人隔绝于公共舆论之外 。 随着技术发展和业态转变 , 互联网上的信息分发机制 , 日益朝着“定制化”“个性化”的方向变化 。 不论是微博等社交媒体 , 还是今日头条等资讯平台 , 这种信息分发机制都将用户分隔在一个个不同的“同温层”中 。 这也正是许多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对“信息茧房”的担忧之所在 。
算法主导的个性化信息分发 , 一定会造成“信息茧房”吗?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这点 。 在近日的一场学术论坛上 , 清华大学新传学院的陈昌凤教授便提出:“信息茧房”只是一种担忧 , 并非现实、难以实证 , 算法实际上“增加了与不同意见讨论的可能性” 。 在这种偏向乐观的论调看来: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丰富和多元的生活 , 由算法精确推荐的信息只占一小部分 , 不足以织成真正的“信息茧房” 。 从广大用户对当代互联网产品的接受程度来看 , 不论大多数人怎么想 , 他们在行动上 , 确实都显示出足够乐观的心态 。
2018年 , 今日头条公布了“基于用户特征 , 包括兴趣标签、职业、年龄、性别、机型等刻画出的用户隐藏兴趣”的推荐算法 , 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应用潜力 。 潮流既起 , 微博、知乎、B站等平台纷纷引入同类技术 , 精准为用户投放内容 , 很快让算法主导的信息分发机制占据了互联网行业的“半壁江山” 。 然而 , 尽管用户和企业都接受了这种转变 , 许多网友却逐渐发现:自己在网上越来越容易与他人争吵 。 不与人互动时 , 许多网友几乎只会看到自己认同的信息 , 认为全世界都站在自己一边 , 然而 , 一旦发生互动 , 身处不同“同温层”的人 , 很可能会因为缺乏共同语境 , 陷入“鸡同鸭讲”的怪圈 。
这种信息分发方式 , 确实增加了我们获取信息的便利 , 但同时也在人群之中制造了认知的鸿沟 。 在算法的助推下 , 我们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 听到想听的声音 。 但是 , 如果我们总是待在“回音室”里 , 听着反射回来的自己的声音 , 又何尝不令人担忧?
此前 , 知名传播学者喻国明曾撰文提醒学界:沉浸在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 , 普罗大众更容易盲从和不思考 , 从而难以基于理性和质疑自主“破茧” 。 当算法满足用户偏好时 , 平台也运用这一工具 , 培养着用户的“黏性”与“忠诚” 。 在这一过程中 , 平台赚到了流量收益 , 用户却很容易陷入偏执思维的“乌托邦” 。 这种偏执发展得太深 , 甚至会让用户成为“易骗人群” , 被别用有心的人盯上 。
此前 , 多名大龄女性被被抖音上的“假靳东”“假刘恺威”欺骗 , 便是典型的例子 。 许多人初看新闻时 , 只觉得此事可笑——如此低级的骗局 , 按理不该有人受骗 。 然而 , 在“信息茧房”的包裹下 , 这些大龄女性并不像年轻网友一样 , 能站在“上帝视角”上纵览娱乐圈的大事小情 。 “假靳东”事件的受害者说:她们每天都能收到精准推送的靳东短视频 , 而且内容非常符合心意 。 在算法的包围下 , 她们获得了“靳东”每天都对她们嘘寒问暖的童话世界 , 因此才相信大牌明星会约她们离家出走 , 并为此自愿掏钱 。 事后 , 靳东对相关方提起了诉讼 , 但只要信息环境不变 , 仍然可能有人在未来被同样的“套路”所骗 。
当人们可以完全依照偏好塑造自己的“世界”时 , 我们很容易相信自己心中已有的渴望 , 接纳那些迎合我们的观点 。 在心理学领域 , 有个名为“证实偏见”的理论 。 该理论指出:大脑会有选择地留下符合既有观点的记忆 , 忘掉那些相反的 。 即便我们有机会接受偏好之外的信息 , 也很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其排除掉 。 在这种“天性”的影响之下 , 就算由互联网精准推送的信息只占我们生活的一小部分 , 我们也要警惕那些刻意讨好我们的信息 , 防止心中的偏见“自我放大” 。
如何改良既存的互联网信息分发机制 , 让更多网民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 , 免于被“信息茧房”所困?对此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认为:目前的个性化信息推荐更多强调个体或群体的既有兴趣 , 因此会不断强化用户现有认知 , 放大其被同类信息包围的概率 , 如果平台愿意调整算法 , 偶尔也能鼓励用户“踏出一步” , 或许就能有助于现有困局的破解 。
在这件事上 , 通过算法获取流量和收益的平台当然有责 。 以权责对等的标准来看 , 谁利用算法处理和推荐信息 , 谁就要对信息的社会影响负责 。 算法主导的互联网信息分发机制当然不是“信息茧房”的根本成因 , 偏见才是 。 但是 , “回音室”般的信息环境 , 必然会诱导人们加深偏见 。 面对这个造成群体分化、引发舆论冲突的诱因 , 互联网平台、有关部门与社会大众还应共同意识到问题所在 , 携手化解其负面效应 , 营造出更加和谐的公共空间 。
撰文/林树心
编辑/黄帅
【靳东|年入300万才有体面生活?如何不让算法加深偏见|周末谈】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推荐阅读
- 社交|Twitter又被俄罗斯罚款300万卢布 今年至少被罚5000万卢布
- 信息|越南有近9300万手机用户
- IT|阿迪达斯初尝NFT甜头:赚取超2300万美元
- 公司|捷顺科技:截至11月30日智慧联网停车场约2万个 用户数超7300万
- VR|有人靠开元宇宙培训课年入百万 泡沫之中谁在裸泳?
- 界面新闻|中汽协:1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21.1%,全年累计销量达300万辆
- 视点·观察|被老教授告了的知网:年入12亿,用几百元阅读卡发稿费
- 视点·观察|中国知网生意经:借鸡生蛋年入12亿,一篇论文或能获利千倍
- 用户|联想陈劲:摩托罗拉今年全球智能手机预计出货突破5300万台
- 科学|榜样的力量!上次看王亚平授课的学生今年入职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