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三星组网 中国将实现全球观测资料100%覆盖

中国7月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送入预定轨道 。 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 。
【资料|三星组网 中国将实现全球观测资料100%覆盖】
资料|三星组网 中国将实现全球观测资料100%覆盖
文章图片

风云三号E星研制场景 陈俊 摄
风云三号E星总指挥李海生介绍 , E星是中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中首颗运行于晨昏轨道的卫星 , 将填补全球数值天气预报6小时同化窗内卫星观测资料的空白 。 通过上午、下午、晨昏卫星三星组网 , 中国将实现全球观测资料的100%覆盖 。 风云三号E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 , 将有效提高和改进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度和时效 , 为中国和国际气象组织的数字天气预报作出重要贡献 。
提升中国在国际气象事务中的话语权
风云三号E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 , 将提升中国在气象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环境生态监测、空间天气预警等应用层面的能力 , 完善中国现有气象业务观测体系 , 同时使中国在业务上形成同欧美卫星的等价互补之势 。
依托风云三号E星独特的全球观测资料 , 中国可以同世界其他气象发达国家开展多方位双边、多边技术合作交流 , 进一步提升在国际气象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

资料|三星组网 中国将实现全球观测资料100%覆盖
文章图片

风云三号E星研制场景 陈俊 摄
新轨道带来“时效天气”
与美欧相同 , 中国此前的卫星观测时间均集中在上午10点、下午2点附近 , 每6小时观测同化时间窗内 , 全球总有2至3条轨道的卫星观测处于空白区 , 无法提供全球覆盖的初始观测 。 风云三号E星的成功发射弥补了卫星观测轨道的缺憾及观测资料的不足 , 将对南北半球预报和洲际尺度的区域预报产生重大贡献 。
凭借新轨道 , 风云三号E星可以使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天气预报机构会商人员每天早间拿到时次最接近、资料最新的卫星图像和产品 , 为天气预报提供最具时效性的信息 。 同时 , 由于晨昏卫星观测时段地表温度和大气边界层温度差异最大、云量较少、绝对湿度较低 , 有助于风云三号E星利用红外发射原理开展大气气体的遥感观测和空气质量监测工作 。
对于气候研究而言 , 地表温度、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和降水等要素的日变化完整样本非常重要 , 通过补充上午和下午轨道系统数据 , 风云三号E星可实现全球大部分地区在红外和微波波段的每天6次测量 , 组网后可以显著提升低轨气象卫星的气候监测能力 。
晨雾、台风等中展开独特应用
同上午卫星和下午卫星相比 , 晨昏轨道卫星观测时太阳高度角低 , 地形和云顶高度的几何特征更为明显 , 利用这种优势 , 风云三号E星可以在晨雾、台风、强对流的监测和分析中开展独特的应用 。
风云三号E星总设计师王金华告知 , 此次风云三号E星装载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新增大幅宽、高灵敏微光成像通道 , 动态范围达到7个数量级 , 是中国最先进的定量化全球微光探测仪器 , 在轨应用后可实现大气、陆地、海洋参量的高精度定量反演 , 大幅提高监测精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