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我国新一代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有何特点

7月4日 , 历经7小时 , 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身着空间站舱外服共同完成空间站阶段首次出舱任务 , 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 。 这次长时间的空间出舱活动 , 也验证了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巨大成功 。
航天员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张万欣介绍 , 比起“神七”任务中翟志刚穿着的舱外服 , 此次“神十二”任务航天员所穿的我国新一代空间站舱外航天服 , 在使用寿命、工效性能、出舱活动时间、安全可靠性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 。
舱外服 , 顾名思义 , 是指航天员离开母船 , 走入外太空或其他星球时所穿着使用的个体防护装备 , 根据使用环境又分为轨道出舱舱外服和星际舱外服 。
张万欣表示 , 舱外服为航天员提供安全有效的环境防护、密闭空间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 , 相当于一个小的飞行器 。 但与一般飞行器不同的是 , 舱外服有着独具特色的重要功能——工效保障 。 换言之 , 就是需要保证航天员在穿着舱外服的条件下 , 能够完成舱外活动任务 。
空间站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属于轨道的出舱活动 , 所面临的是300~450km轨道高度的空间环境 , 也就是真空、失重、以90分钟为周期的±120℃左右的冷热交变 , 阳照面和阴面温差巨大 , 甚至还有微流尘/碎片和空间辐射的危险 。 因此 , 航天员必须穿戴复杂的舱外服进行舱外作业 。
为了保证航天员在复杂的空间环境下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舱外作业 , 舱外服需具备环境防护、生命保障、工效保障、通信保障和安全保障五大基本功能 。 此外 , 由于失重 , 空间站舱外移动基本依靠上肢完成 , 所以对舱外服软结构适体性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空间站舱外服属于轨道基舱外服 , 也就是舱外服运送入轨后不再返回地面 , 寿命周期内通过在轨维护与维修 , 保证状态良好 , 完成出舱活动任务 。 ”张万欣说 , 针对空间站任务出舱活动需求 , 舱外服在“神七”研制的基础上 , 改变了结构布局设计 , 提高了服装的寿命和人服能力 , “具有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的特点” 。
张万欣表示 , 新一代空间站舱外航天服经改进后 , 一套舱外服可以通过尺寸调节后 , 满足身高1.6米到1.8米的人穿着 , 还能根据航天员的体型进行调整 , 满足所有航天员穿着适体 , 大大减少了上行载荷的重量和空间站空间的占用 。 虽重达130公斤 , 但穿脱方便快捷 。 经过训练的航天员可以做到在5分钟左右就完成穿脱 。
“舱外航天服可以把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恶劣环境隔离开来 , 并向航天员提供一个相当于地面的环境 。 舱外服在背部装有提供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各种条件的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 。 ”张万欣告诉采访人员 , 舱外服中饮水管的旁边 , 有一个放置食物棒的长孔 。 航天员只要一伸嘴 , 就可吃到美味可口的棒状食品 。
【航天员|我国新一代空间站舱外航天服有何特点】(采访人员 章 文 通讯员 占 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