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互联网的尽头是放贷? App放贷不能想搞就搞

_原题是:App放贷不能想搞就搞
作者/鲍南
如今 , 从外卖、打车 , 到美图、导航 , 各类App纷纷上线借贷业务 。 用户只要打开App , 无论是开屏画面 , 还是信息流展示 , 抑或是支付页面、功能列表 , 都能看到“分期”“借钱”等字眼 。 对此 , 有人调侃 , “原来互联网的尽头是放贷 。 ”
各大平台为何如此热衷于当债主?当然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利润来源 , 增加公司的整体营收 。 尽管这些平台纷纷标榜“利息低、放款快、无需个人征信” , 并辅以“送VIP”“送红包”“免手续费”等大把优惠 , 但仔细审视 , 其实不然 。 据报道 , 很多平台借贷年化利率实际上超过了20% , 还有五花八门的手续费 , 但都被模糊化处理 , 制造出借钱成本很低的错觉 。 一旦稀里糊涂到处网贷 , 用户很可能踩进坑里 。
【北京日报客户端|互联网的尽头是放贷? App放贷不能想搞就搞】众所周知 , 金融活动有风险也有门槛 , 无处不在的网络借贷 , 很可能滋长累积社会隐患 。 一方面 , 网贷的低门槛和强诱导 , 对所有互联网用户的自制力是很大的挑战 。 有数据显示 , 部分公司网贷业务的客户超9成是“80后”“90后” 。 个别喜欢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的学生陷入“以贷养贷”甚至“裸贷肉偿”“暴力催收”等深渊 。 另一方面 , 互联网平台将放贷规模当做竞争优势 , 导致网贷大盘子急剧扩张 ,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走高 。 同时 , 平台为降低风险 , 将网贷以资产证券化(ABS)形式拆入外部资金 , 进一步放大杠杆倍数 。 一旦平台经营不善或违法违规 , 或者许多借贷者还款能力下降出现大面积坏账 , 很容易诱发金融风险 , 扰乱社会正常运行秩序 。
互联网金融的目的 , 应当是利用科技的力量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 , 与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互补 , 实现金融普惠 。 当下的放贷乱象无疑与初衷背道而驰 。 对此 , 相关部门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 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央行发布公告指出 , 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必须以明显的方式展示年化利率……需要看到 , 防止网贷泛滥成灾不仅仅需要在金融上发力 , 互联网内容监管、金融知识教育等方面也需要跟进 , 最终在从业资质、放贷对象、总量控制、广告规范等全链条上形成监管之网 。
“科技向善” , 一个重要表现应当是在实践中平衡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 , 该做的做好 , 该管的管住 , 才是互联网行业长远发展之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