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证 , 还是不能盈利
文章图片
图/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健康高峰论坛会务组
文 | 财经》采访人员 赵天宇 凌馨
编辑 | 王小
一辆厢式货柜车开进村里 , 打开柜门 , 出现一家“迷你医院” 。 车头是CT机 , 做完检查就有AI智能读片 , 五分钟就能拿到报告 , 告诉患者可能是肺癌、慢阻肺等疾病 。
CT旁还有彩超仪、血糖仪、肺功能仪 。 这是在2021年7月8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展示的一辆“五病五癌移动筛查车” 。 即便在偏远山区 , 也能用上最先进的诊断设备 。
车上医疗人工智能(AI)的应用 , 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 预计到2021年底 , 这辆“迷你医院”能覆盖偏远乡镇居民一万人 。
医疗AI的头部公司 , 已经纷纷开启IPO 。 2020年11月依图科技开始申报科创板上市;鹰瞳科技2021年6月申报港股上市 , 是递表最快的医疗AI公司 , 目前仍在处理中 。
然而 , 今年7月2日 , 依图科技披露 , 科创板上市审核已经终止 。
上交所6月30日的一份文件显示 , 依图科技和保荐人国泰君安分别向上交所提交了撤回“首次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申请 。
对此 , 业内猜测其或有海外上市计划 。 7月9日 , 依图科技公关负责人对《财经》采访人员称 , 目前公司对终止上市一事没有回应 , 至于传说中的“海外上市计划” , 公司内部暂时也没有收到相关消息 。
依图科技无论在哪里成功上市 , 无疑都是医疗AI行业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目标 , 但放眼长期 , 如何实现盈利仍是未解的难题 。
亏损成了常态
医疗AI究竟有没有使用价值 , 医院的看法很关键 。
对部分院区众多的“大三甲”来说 , AI可以帮助各个分院 , 将部分服务保持在与本部相近的水平 。
比如在CT诊断环节 , 病人接受检查时如何帮他摆好位置 , 会对最终的精确度产生影响 , 而AI可以实现自助摆位 , 并优化图像质量 , 让各分院不同设备的诊断精度向院本部看齐 。 “我们现在已经实行了3.6万人次的实时质控 , 包括厦门分院约2800人次 。 ”上海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健康高峰论坛上说 。
问题是 , AI虽能帮助医生 , 可向谁收费?
即便是医疗AI的知名企业 , 也是运作多年 , 在业内已有自己一席之地 , 却连年亏损未能盈利 。 依图科技折戟科创板 , 正是写照 。
依图科技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企业提供AI软件、硬件及“组合拳”的解决方案 。 其中 , 医疗是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 起初是围绕肺部疾病 , 三年前 , 依图科技已有胸部CT影像平台 , 以AI来辅助诊疗 , 此后又有儿童生长发育诊断系统 。 疫情期间 , 公司与上海公共卫生中心合作 , 上线了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 。
然而 , 这些业务的创收 , 挡不住依图科技逐年亏损的趋势 。 2020年上半年 , 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了12.99亿元 。
招股书显示 , 截至2020年6月末 , 依图科技累计未弥补亏损金额达到72.2亿元 。
看到依图科技终止上市的消息 , 一位依图科技前员工向 《财经》采访人员透露 , 对于上市 , 其实依图科技近半年来一直都在努力 , 只是最终没能成功 , 主要问题还是商业化成果不够理想 。 特别是医疗业务 , “目前也已经大幅缩水” 。
另一家医疗AI企业——鹰瞳科技 , 主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同样是使用影像和数据来辅助诊断 。 今年6月 , 该公司在港股排队IPO , 如果上市成功 , 会是医疗AI这个细分领域的第一股 。
这家企业也免不了得应付盈利的难题 。 2020年 , 鹰瞳科技录得亏损7960万元 , 2019年录得亏损8710万元 。
鹰瞳科技在招股说明书中称 , 自成立以来 , 公司已产生重大净亏损 , 且在可预见的未来 , 可能继续产生亏损 。 这个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的前期资本开支 , 而且管线产品无法取得监管批准、或者不具有商业化的可行性 , 这些都被认为是潜在风险 。 公司还有可能需要寻求额外融资 , 为未来的运营提供资金 。
资金困难 , 迫使医疗AI企业更趋向于亲近资本 。 上市这条路依然是很多医疗AI公司首选 。
复星健康控股执行总裁、复星杏脉董事长何川告诉 《财经》采访人员 , 希望复星杏脉在未来2年-3年内冲击科创板 。
对医院的帮助大小 , 决定AI的盈利能力?
医疗影像AI已是“红得发紫”的超级红海 。 一家教学医院的影像科同时被三四家影像AI企业邀约免费试用产品的情况并不鲜见 , 但在最终付费环节总有阻碍 。
做影像AI , 得先拿到医疗器械许可证 , 这曾是这一行业梦寐以求的 , 有了它 , 商业化之路才扫清了障碍 。
“公司的医疗业务前几年一直都是有声有色 , (医疗器械许可)证也拿到了 , 但商业化一直不是太好 , 也是医疗AI行业的通病 。 ”上述依图科技的前员工说 。
起初 , 医疗AI产品送进医院 , 很多是打着科研合作的名号 , 后来大家终于拿到了证 , 却发现事情还不是那么简单 。
一位业内人士坦承 , 在医疗的复杂环境下 , AI作为一项独立产品进行商业化落地 , 特别是面向单一的科室 , 如影像科的产品 , 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 单科室和医生会觉得很有价值的 , 但对医院来说 , 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的问题 。
公立医院购置设备的资金大部分需要自筹 , 财政拨款仅占收入比的10%左右甚至更低 。 因此有一笔购置硬件的资金 , 总是要考虑能收益最大化 。
另一业内人士分析 , 对影像科这样的非临床科室而言 , 即使整个科室意愿非常强烈 , 如果AI不能带来新的收费项目 , 或是极大提高诊断效率 ,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 , 这个科室的设备更新需求 , 并不是整家医院的首选 。
也就是说 , 医疗AI产品即使拿到证 , 要想完全契合医院的需求 , 给公司创造丰沛利润 , 依然还有一段路要走 。
文章图片
图/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健康高峰论坛会务组
一些医疗AI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 。 “我们目前是没有把AI当作独立产品去卖 。 ”何川对 《财经》采访人员说 , 目前企业的商业化策略是 , 让AI搭载在医疗软、硬件产品上 , 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一部分 。
比如复星杏脉 , 其一款搭载在显微镜上的图像分析系统拿到了上海市医疗器械二类许可证 , 目前已经在全国一二线城市近百家医院应用 。 “检查较多的大型三甲医院和欠缺病理诊断的基层医院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 何川称 , “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 , 增长已经超过400%了 。 ”
搭载了AI的硬件 , 比普通的同类医疗设备贵不少 , 但不利于医疗AI品牌的建立 , 也就是医疗AI还不能算一个独立的产品 。
在何川看来 , 病理科仍属于数字化比较欠缺的科室之一 。
从商业逻辑上讲 , 病理科与影像科一样 , 并非临床科室 , 它究竟能给医院带来多大的更新动力?何川的回应是 , 病理科像是10年或15年前的影像科 , 它是目前医院数字化进展较落后的科室 , 这是从0到1的过程 , 首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
无论如何 , 医疗AI还需探路 , 毕竟大神IBM的沃森(watson)也是亏损的 。
(向雪、赵芸巧对本文亦有贡献)
【影像|“不赚钱”成最大难题,医疗AI故事怎么讲下去】责编 | 刘思言 siyanliu @caijing.com.cn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 如需转载 , 请在文末留言申请授权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影像|iQOO 9 系列预热:首发三星 GN5 传感器,150° 鱼眼超广角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