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运动健身离不开科学“处方”

面对快速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 , 普及科学运动、科学健身知识 , 推动“体医融合” , 成为当务之急
一段时间以来 , 科学运动、科学健身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 。 网上曾出现这样的健身视频:一些中老年健身者用布带固定下巴 , 悬空吊挂在公园大树上摇晃、摆动 , 认为这样可以治疗颈椎病等 。 这种锻炼方法 , 究竟可不可取?
【处方|运动健身离不开科学“处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这种健身方式之所以会让人轻信其健身效果 , 主要是因为原理上有些类似临床上的“颈椎牵引” 。 但是 , 这终究不属于“颈椎牵引” , 其牵引力量远大于临床治疗所需 , 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肌肉、肌腱和韧带等 , 进而加重病情 , 甚至可能会引起截瘫、危及生命 。
生命在于运动 , 运动需要科学 。 今天 , 全国各地健身热潮涌动 , 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 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医疗开支 , 是实现全民健康积极有效的手段 。 与此同时 , 一些非科学的运动健身方式 , 于增进健康并无益处 , 值得引起各方重视 。 面对快速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 , 普及科学运动、科学健身知识 , 推动“体医融合” , 成为当务之急 。
游泳、跳绳、跑步、打球、太极……不同的人体质和健身需求不同 , 适合的运动形式、强度和频率也有所不同 。 尽管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 , 但如果选择不适宜的运动方式或强度 , 不仅达不到健身的功效 , 反而会“伤身” 。 以脑血管病为例 , 国外做过一项长达11年的研究 , 结果显示:只有休闲运动 , 而不是劳累运动才能预防脑血管病;快速散步能预防卒中 , 但剧烈运动却会增加脑出血的可能 。
用大健康理念看 , 运动是保持健康的“良药” , 运动“处方”最好由专业人士来开 。 无论是职业医生还是运动管理师 , 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专业运动指导 , 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 。 个性化运动“处方”需考虑多项维度 , 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等 , 可以解决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专属的运动“处方” , 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 , 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目前 , 运动“处方”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 看似一个简单的运动“处方” , 实际上汇集了一大批临床和影像专家、体育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大数据工程师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专家的智慧 。 证实某项运动方式对健康的干预功效 , 需要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群随机的严谨细致对照研究 。 只有构建起运动健身的科学评价方法 , 不断完善运动“处方” , 运动健身才能更好惠及广大健身者 。 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身健康深度融合 , 推动“体”与“医”有机结合 , 将体育公共服务纳入医疗体系 , 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均衡性 , 优化体育和医疗的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 , 弥补医疗卫生在促进健康方面的短板 。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 , 健康是1 , 其他是后面的0 , 没有1 , 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 。 健康中国 , 不仅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 , 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 。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 推动人民共建共享 , 才能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 王君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