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之外还有“提前症”,看看你中了几条

“提前症”看上去会更有力量感 , 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 。 它同样也是应对焦虑的一种防御机制
---------------
毕业旅行出发的那天 , 小晴和朋友微微闹得有些不愉快 。 她们乘坐的是下午五点从昆明飞往上海的航班 , 小晴坚持要中午出发 , 微微却希望吃完饭睡个午觉去机场 。 最终僵持不下 , 同住一个宿舍的两人只好按照各自的想法 , 分道扬镳 。
中午一点 , 小晴已抵达机场 , 她提早的心理预设是:“路上堵车怎么办?机场排队怎么办?万一有什么意外 , 需要花时间处理……”小晴独自在机场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后 , 终于见到了微微的身影 。 “时间来得及 , 那么紧张干吗?你只在路上吃点面包 , 然后又无聊地坐几个小时 , 何必呢?”微微的这番话让小晴陷入了沉思 , “虽然提前让人安心些 , 但确实也搞得自己很紧张 , 正常的节奏有点乱了 。 ”
生活中 , 不少人都有过“拖延症” , 并对他人能提前完成任务心生羡慕 。 “能提前做完的都是大佬啊!”然而 , 正如小晴一样 , 一部分偏好提前的人也有自己的烦恼 , 受到“提前症”的困扰 。
还没到期末 , 大三学生嘉琳正按十天一次的频率书写着她的任务清单 , 空白的页面很快就布满了排列整齐的待办事项 , 每个事项最右侧都标注了两个截止日期 , 前一个是客观需要完成的截止日期 , 后一个是嘉琳为自己单独设定的截止日期:“1.提交《行政伦理学》课程论文 , 4月23日-4月11日 。 2.投递暑期实习简历 , 4月25日-4月12日……”明明是还有近半个月时间才截止的事情 , 为了提早完成 , 她都自动提前了不少 。 嘉琳曾因为家中有事处理一番 , 一篇论文耽误了三天 。 为了把进度赶上 , 她推掉了许久未见的朋友的邀约 , 又用了一个通宵 , 才终于完成 , 而那时距离真正的截止日期还有十天 。
很多亲戚朋友知晓嘉琳这一习惯 , 都夸奖她是个自律的女孩 。 然而嘉琳深知 , 这份自律的产生却并不全然是美好的体验 。 她坦言 , “谁想那么累呢?我只是控制不住自己 , 事情没做完就一直反复想 , 干什么都不踏实 。 ”还有一次和同学去泰山看日出 , 嘉琳把所有事都提前安排妥当了 , 但凌晨五点到山顶时 , 她突然看到一封老师发来的邮件 , 让她帮忙校对一份5000多字的文档 。 “老师并没说当天必须做 , 但我一打开 , 神经立刻紧张起来 , 再也没心思玩了 。 只好立刻操作 。 日出的那一刻 , 别人都在拍照 , 而我开着电脑在校对 , 真的太扫兴了!”尽管提前规划可以让生活井井有条 , 但当变化突如其来 , 规划中的美好时刻也可能“灰飞烟灭” , 让“提前症人士”特别沮丧 。
【|“拖延症”之外还有“提前症”,看看你中了几条】自媒体“好奇心日报”曾发布过一个调查 , “日常中的哪些时候让你会有‘提前症’?”网友们给出的答复各异 , “能自己独立完成、不需要社交的事情 , 就会提前办”“坐飞机或赶火车 , 一定会提前两个钟头到”等等 。 跟“拖延症”一样 , “提前症”也引发不少人共鸣 。
有时候 , “提前”不光是自己的事 , 也会影响到与人合作 。 从事互联网行业产品工作的阿智 , 将提前视为准则 。 通常需要两三个月才能上线的产品交到他的手中 , 一个月内就能迅速上线 , 他也因此被称为“效率达人” 。 虽然阿智“单兵作战”效率很高 , 但在和同事合作时 , 却容易发生矛盾 。 “我是产品岗 , 经常要和做运营、开发的同事对接 。 每当和他们沟通时 , 我都是第一时间给出反馈 , 并且希望大家能尽快推进 。 但总有同事比较慢 , 经常催促对方 , 又会发生争执 , 无法开展下一步行动 , 让人很烦躁 。 ”在职场中 , “提前症”加速了成果产出 , 但是不同步的“时差”也造成了沟通障碍 。
对于“提前症”现象 , 中国心理学会CPS临床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李初曦评价说 , “无论是‘拖延症’还是‘提前症’ , 这两种状态并非心理障碍 , 先不要简单归类为某种‘病症’ ,它们是人应对焦虑的一种防御方式 , 在适应性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 ”
“‘拖延症’具有逃避性质 , 它实现的是最终激发式的完成 , 而‘提前症’相比较而言 , 看上去会更有力量感 , 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 。 ”
“喜欢提前的人会通过专注未来某一刻的事情 , 用行动去消除任务未完成所带来的焦虑 。 在‘提前症’之下 , 为了完成任务与减轻压力 , 宁愿做出一定的牺牲 。 他们超强的‘行动力’有时令人羡慕 , 但事实上 , 他们可能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幸福 , 并不会因为提前做好了事情而放松 , 而是会寻找且完成更多‘未来的焦虑’ , 在消除焦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 ”
“提前症”有益于处事速率 , 但他们该如何缓解自己的焦虑?李初曦建议 , “‘提前症’归根结底是渴望增加掌控感 , 减少不确定性 , 我们可以试着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 , 以面对困扰 。 比如 , 向亲人倾诉你的感受 , 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情绪安抚 , 得到信任感与确定性 。 ”
除此之外 , 还需要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焦虑 , 跟情绪共处 , 正视那些无力改变的时刻 , 而不是排斥情绪 , 否定自我 。 “如果‘提前症’所谓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接受 , 那也可以与它和平共处 , 不去改变 。 ”
无论是“拖延症”还是“提前症” , 都是我们依靠本能找寻到的缓解焦虑情绪的表现 , 也是探索和调整自我的行为方式 。 任务清单上打个钩 , 就会让自己变得轻松 。 假如打钩感到疲惫 , 那就歇一歇 , 眺望窗外 , 也未尝不是一种内心治愈SPA 。
赵可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