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HIFI初烧听低音,高烧听高音中音,老烧又回去听低音了


声音|HIFI初烧听低音,高烧听高音中音,老烧又回去听低音了
文章图片

很多入门的爱好者想从几百块甚至几十块的耳机升级 , 获得一个音质体验的提升 , 他们往往会开始追求震撼的低音效果 , 这其实也是大众听音趋向的结果 。
【声音|HIFI初烧听低音,高烧听高音中音,老烧又回去听低音了】
声音|HIFI初烧听低音,高烧听高音中音,老烧又回去听低音了
文章图片

音频界有一个叫做“哈曼曲线”的玩意儿 , 据说是根据非常大量的听众测试 , 获得出的一个大众听音的趋向曲线 , 一些厂家就以哈曼曲线作为参考标准 , 因为监听的频响曲线是平直的 , 但平直的曲线对于消费级的耳机、音响来说不尽难做准 , 也未必可以带来更好的听感 。 而这个曲线也是会根据不断的测试而刷新的 , 有数据显示 , 这个哈曼曲线也的低音段也是逐渐被刷低 , 也就是说 , 大众听众对于低音量感的追求是在升高的 。

声音|HIFI初烧听低音,高烧听高音中音,老烧又回去听低音了
文章图片

所以所谓的“小白”在追求音质的道路上 , 第一件事情就是想获得一个震撼的低音 。 都认为“低音震撼”就等同于音质好 。

声音|HIFI初烧听低音,高烧听高音中音,老烧又回去听低音了
文章图片

但真的进入高端耳机的大坑 , 发现“音质好” , 和“低音震撼”并不等同 。 比如笔者第一幅千元入耳式耳机SONY的XBA-40 , 是一副四单元动铁耳机 , 它在动铁里的低音表现应该算不错的那种 。 但笔者之前听的是森海塞尔的低端入耳CX215 , XBA-40完全发不出CX215那种隆隆的低音 , 让笔者产生了 , 千元耳机还不如百元耳机来得“震撼”的错觉 。

声音|HIFI初烧听低音,高烧听高音中音,老烧又回去听低音了
文章图片

后来笔者逐渐发觉 , XBA-40带来的声音的立体感(分离度)、清晰度(解析力) , 空间感(声场)都远比CX215好 , 熟悉了XBA-40清晰而立体的声音后 , 就回不去了 。 而且逐渐觉得CX215的低音虽然很多 , 但发硬 , 听感一点也不柔顺 , 逐渐 , 笔者就在高端入耳的大坑里走上了不归路 。 后来发现 , XBA-40在当时的四单元动铁里 , 声音也难以称得上出类拔萃 。

声音|HIFI初烧听低音,高烧听高音中音,老烧又回去听低音了
文章图片

在自己“高烧”的阶段 , 评判耳机好坏的标准从低音变成了高音 。 因为高音突出的耳机往往会有更好的解析力 , 高音的延展做得好的话会有更加自然的听感 , 所以那时候把高音的质量作为了耳机判断标准 。 HD700、HD800、MDR-SA5000这样明亮而透明的高音是当时的最爱 。 高音的素质在塑造解析力、结像感和声场方面都非常有作用 。

声音|HIFI初烧听低音,高烧听高音中音,老烧又回去听低音了
文章图片

再往后 , 笔者特别在意的是中音 , 优秀的中音可以为耳机带来一个稳固的声音 , 而且人声在这个频段上 , 像当年玩的K3003这样太注重高音的透明感而牺牲了中音的厚度的耳机 , 最后就是非常不耐听的 , 笔者有一阵子对两头翘的V型调音 , 深恶痛绝 , 所以非常抵触V型调音的耳机 。

声音|HIFI初烧听低音,高烧听高音中音,老烧又回去听低音了
文章图片

而最终 , 笔者的归宿又回到了追求一个好听的低音 。 此时对发烧耳机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从追求极致的素质 , 到追求高素质下的听感……然后发现一个暗声的高素质耳机 , 才能带来稳固耐听的听感 , 一个过于强调亮声的耳机 , 例如HD800 , 虽然在乐器表达上会更有活力 , 但最终会觉得缺乏人情 , 太吃耳放搭配 。 但本身就是饱满中音和下潜有力的低音的暗声耳机的话 , 就会有感情许多 。 而对低音的要求也高了不少 , 好的低音不仅要位置适中 , 下潜有力 , 弹性十足 , 量感也要充沛 , 这样下盘才稳固 , 不会像SA-5000那样飘忽不定 , 而人声也会更加耐听 。
从最初追求低音的量感 , 到后来追求高音的解析 , 到追求中音的清澈 , 到最后又追求低音的质感 , 其实是一个追求听感到追求素质 , 再回到追求听感的过程 。 你的发烧经历是否是这样的呢?欢迎分享经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