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穿越三省一市飞行近1200公里,“翼龙”无人机如何给灾区“送信号”?


基站|穿越三省一市飞行近1200公里,“翼龙”无人机如何给灾区“送信号”?
文章图片

【环球时报特约采访人员 魏齐】近日 , 河南多地突遭大规模极端强降雨 , 部分灾区通信设施遭毁 , 通信中断 。 7月21日晚 , 中断通信的灾区民众突然收到短信:应急管理部紧急派遣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 , 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相关短信截屏也迅速刷爆网络 。 那么这次行动中的“主角”——“翼龙”-2H无人机究竟有什么来头 , 为什么是“翼龙”担当此次重任?
不仅仅恢复通信
据“翼龙”系列无人机的研制方航空工业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消息 , 灾情发生后 , “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便为此次任务做好了准备 。 7月20日20时 , 航空工业接灾情探测任务 , “翼龙”-2H待命 , 并完成移动通信基站、合成孔径雷达、光电吊舱系统调试、加油等飞行准备工作 , 系统运行正常 。 7月21日14时22分 , “翼龙”-2H起飞 , 奔赴河南受灾地区 , 在穿越贵州省、重庆市、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一市) , 经过4小时的飞行 , 飞行近1200公里后 , 于18时21分进入米河镇通信中断区 。 报道称 , 利用“翼龙”-2H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 , 实现了约50平方公里范围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 。
据中国移动的消息 , 截至21日晚11时20分 , 中国移动基站累计接通用户3572个 , 产生流量2089.89M , 单次最大接入用户648个 , 为灾区提供移动通信保障 。
航空工业的消息显示 , 7月22日6时15分 , “翼龙”完成任务后降落 。 此次任务总飞行时间近16小时 。 在任务区内作业时间共计8小时8分 。 “翼龙”应用宽、窄带组网设备和移动公网设备 , 保证受灾人员可及时获取专网和移动网络信号 , 还应用CCD航测相机、EO光电设备和SAR合成孔径雷达 , 对受灾区域进行拍照和监测 , 实时将有关信息回传至指挥中心 , 解决了“三断”极端情况下“信息传不出来”的问题 , 实现了应急救援行动的高效、准确指挥 。 有网友评论 , 再也不用子弟兵冒险跳伞了!

基站|穿越三省一市飞行近1200公里,“翼龙”无人机如何给灾区“送信号”?
文章图片

总飞行时间16小时
人们注意到 , 相关信息显示 , 此次任务中 , “翼龙”提供了约50平方公里范围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 。 而50平方公里如果是一个圆形区域的话 , 大概是4公里的半径 , 看上去不大 。 专家表示 , 如果把它看成一个通信基站 , 考虑到飞机的飞行高度 , 覆盖50平方公里的基站功率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了 。 实际上 , “翼龙”的实际覆盖范围远远大于这个范围 。 对无人机进行航线优化 , 便可覆盖非常广阔的区域 。 公开报道显示 , 从能力上看 , 可以建立覆盖1.5万平方公里的音视频通信网络 。
网络上刷屏的短信中提到 , “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 , 公网恢复时间只有5小时 , 请尽快告知情况、联系家人” 。 那么 , 5小时是不是一个很短的滞空时间呢?专家认为 , 短信中这样描述 , 很显然是提醒大家尽快进行联络 。 实际上 , “翼龙”无人机此次任务总飞行时间16个小时 , 在灾区上空留空时间8小时8分钟 , 在携带那么多任务载荷的情况下 , 还要为相关设备供电 , 应该说留空时间是比较长的 。
在这8小时中 , “翼龙”-2H不仅仅要完成通信中继任务 , 还要利用携带的光电、合成孔径雷达进行对地成像测绘 , 不会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在相关区域建立通信基站 , 还要去别的地方执行其他的任务 , 分配给通信中断区的时间就有5个小时 。
此外 , 22日中午 , “翼龙”无人机稍作修正后 , 就开始执行第二架次任务 , 说明“翼龙”无人机的可靠性值得信赖 , 连续出动能力也比较强 。 当然 , 如果有多架无人机接替执行任务 , 完全可以确保灾区上空全天24小时的无线通信 。
为什么选“翼龙”
选择在“翼龙”-2的基础上 , 研制“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 , 源于“翼龙”平台本身的巨大优势 。 它是国内同级别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中起飞重量最大的型号 。 起飞重量大 , 意味着可以携带更多的燃油、有效载荷 。 其次 , 它使用了涡桨发动机 , 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同级别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动力装置的普遍趋势 。 这种动力装置可以在续航时间和飞行速度之间 , 取得比较好的兼顾 。
专家表示 , 和较小型的无人机广泛采用的活塞式发动机相比 , 涡桨发动机功率更大 , 中高空性能更好 。 这给无人机带来的优势就是速度更快、巡航高度更高 。 速度快就可以更快飞抵目标区上空 , 对于抢险救灾来说非常重要 。 这次任务中 , 如果换成是活塞发动机的无人机 , 那可能就需要更长时间才能飞抵灾区 。 飞得更快 , 实际上就相当于延长了在灾区上空的留空时间 。
专家认为 , 比较高的巡航高度 , 也提高了无人机应对复杂气象条件的能力 。 它可以在云层上进行巡航飞行 。 而携带的合成孔径雷达 , 又能够“穿云破雾” , 对地面进行成像、测绘 。 而CCD相机、红外系统可以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 , 提供更为清晰的地面图像 。
【基站|穿越三省一市飞行近1200公里,“翼龙”无人机如何给灾区“送信号”?】据了解 , 这次“翼龙”能够快速反应 , 迅速出动 , 离不开之前的应急救援演练 。 就在今年5月14日 , “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就从贵州安顺机场起飞 , 奔赴四川雅安 , 参与国家“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 。 那次演习中 , “翼龙”第一时间抵达“灾区”搭建信息平台、打通“生命通道” , 为此次“实战应用”的快速出动奠定了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