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方兴东:“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

最近 , “元宇宙”概念成为互联网界的热点 。 脸书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表示 , 该公司正在组建一个产品团队 , 致力于元宇宙的开发 。 有脸书等大科技公司背书 , 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与资本纷纷准备加码元宇宙 。
元宇宙可以理解为数字世界 , 人们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之间移动 , 并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流 。 简单来说 , 就是现实世界的“人造映射版” , 人在虚拟世界中与一个全新的身份一一对应 , 并且会不间断地“生活下去” 。 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当中 。 应该说 , 作为一个科幻概念 , 帮助我们打开脑洞 , 元宇宙足够精彩 。 但是 , 若真把它当做科技创新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 , 那就被带到沟里了 。 元宇宙脱离当下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 , 超出任何一项核心技术的积累 , 游离于整个科学共同体的基础之外 。 虽然套路满满 , 但其本质却一目了然:又一个比特币式的神话 。
尤其是在美国对华科技打压不断升级的背景下 , 在强化反垄断及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全球浪潮下 , 这个源自于科幻小说的概念 , 充满未来学炒作的味道 , 是互联网浮躁心态的又一轮发作 。 未来学与科学经常长得很像 , 但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科学必须脚踏实地 , 而未来学最不需要的就是脚踏实地 。 错把未来学当做科学 , 就是元宇宙照出的我们的病根所在 。
网络思想家曼纽尔·卡斯特在他的《信息时代三部曲》中文版序言中写道:“中国人许多有关新信息社会的观点 , 大多取自美国意识形态专家——未来学家 。 这些人是商业作家 , 他们的观点多半是没有学术研究根据的臆测 , 以一种新版的文化殖民主义 , 将美国发生的经验推延至世界各地 。 ”
千万不要忘了 , 脸书、推特能有今天 , 其基础并不是来自于自身真正的创新 , 而都是基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批科学家多年缔造的互联网技术 。 没有埋头苦干 , 没有稳扎稳打 , 没有从基础研究开始步步为营 , 不可能有真正的科技创新 。 期望依靠一个似是而非 , 缺乏学理和基本逻辑的科幻概念一夜爆热 , 那不是歪路就是邪路 。 对当今中国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 对真正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只是一次干扰 。
过去20多年 , 中国互联网产业无疑非常成功 , 但是今天也不得不面对虚假繁荣的局面 。 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真正的科技创新 。 不得不承认 , 真正指导中国互联网过去20多年经营理念的 , 是未来学 , 而不是真正的科学 。 无论是为互联网革命铺垫的《第三次浪潮》 , 还是《数字化生存》以及《失控》 , 严格来讲都属于未来学著作 。 托夫勒、尼葛洛庞帝和凯文·凯利三大未来学家成为被中国互联网巨头追捧的“导师” , 也铺就了中国互联网20多年的商业化之路 。 我们只要稍微关注下书店畅销书榜就能发现 , 那些把持互联网类别的几乎都是未来学或者成功学著作 。 而真正严谨的学术类著作很难进入中国互联网的重要参考书目 。
炒作、投机、忽悠 , 是市场的一部分 。 但如果整个行业将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 缺乏学理基础的未来学作为指导思想 , 问题就大了 。 为什么迄今为止 , 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仍无意真正投入基础研究 , 与元宇宙一碰 , 却干柴烈火?本质上还是气味相投 。 元宇宙 , 可以照出我们灵魂的深层次 。
不得不承认 , 直到今天 , 我们整个互联网产业界、学术界在未来学面前 , 依然缺乏应有免疫力 。 相比真正的科学 , 未来学更具有冲击力和杀伤力 , 简单、直接 , 容易俘获人心 , 能诱导我们失去理性的辨析和判断 , 不知不觉地将未来学转化为政策和方向 。
【宇宙|方兴东:“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工业革命以来 , 无论是英国、德国还是美国的崛起 , 其基础无一不是扎实的科学研究 , 而非未来学炒作 。 当前中国互联网产业最大的问题是:基础不稳 , 脖子被卡 , 脱实就虚 。 唯一的方向应是:加大基础研究 , 猛攻“卡脖子”技术 , 强化和加固制造业竞争力 。 因此 , 是时候对互联网虚假繁荣做根本性调整了 。 回到常识 , 尊重科学 , 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互联网初心 , 回归踏踏实实的科技创新 , 少炒作 , 少忽悠 , 别割韭菜 。 时代大势不可逆转 , 也是这一轮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本意所在 。 中国互联网长期的“浮躁”心态 , 到今天已经难以为继 。 对决定行业发展战略的底层价值观 , 互联网业界必须有深刻反思 , 互联网产业的头部企业 , 是继续一意孤行 , 还是回归创新本分?(作者是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 , 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OHI)发起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