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小米造车再度刷了一波存在感 。
7月28日 ,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通过微博官宣 , 小米汽车启动自动驾驶部门招聘 , 首批招募500名自动驾驶技术人员 。
而前一日 , 关于安徽省国资委正在和小米汽车接触并有意将小米汽车引入合肥的传闻在网络流传 , 而江淮汽车或将为小米汽车代工 。
对此 , 小米方面回应称 , 一切以官方披露信息为准 。 7月28日 , 江淮汽车方面对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不清楚此事 , 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
实际上 , 随着汽车产业面临变革洗牌 , 代工模式逐渐被认为是传统车企转型的一种方式 , 今年6月工信部也公开表示有序放开代工 。
官宣百天已过 , 小米造车先“抢人”
小米再度更新造车动态 , 在外界看来似乎并不意外 。
3月30日 , 小米集团宣布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 , 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 , 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 , 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为100亿美元 , 小米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
此后 , 造车一事被紧锣密鼓提上日程 。
4月 , 一张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与雷军等人的合影流出 , 6月王传福更是公开表示 , 比亚迪不仅支持小米造车 , 甚至正在和小米洽谈一些汽车项目 。
随后几个月时间里 , 车企和供应链企业中都可以看到雷军的身影 。 雷军先后走访了博世、宁德时代等供应链企业 , 以及长安汽车工厂、上汽通用五菱柳州生产基地、长城汽车保定研发中心、东风汽车武汉基地、上汽乘用车嘉定总部等车企生产基地 。
【势力|官宣“抢人”!小米造车迷局:被传牵手江淮汽车,也走代工路?】从雷军考察走访路线来看 , 涵盖了所有细分车型 。 业内认为 , 雷军走访很可能是为首款车型进行考察 , 不过截至目前小米尚未公布首款车型的定位和级别 。
在雷军全国奔走的同时 , 小米也在组建团队 。 6月初小米发布自动驾驶岗位招聘需求 , 涉及感知、定位、控制、决策规划、算法、数据、仿真、车辆工程、传感器硬件等领域;7月有消息称小米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 , 到了7月28日 , 雷军又公开表示 , 小米汽车启动自动驾驶部门招聘 , 首批招募500名自动驾驶技术人员 。
而对于落户等传言 , 小米曾公开回应 。 7月23日 , 有消息称小米汽车研发中心落户上海 , 小米方面一度辟谣 。
“近段时间关于我司造车的部分信息已经越传越离谱 , 一会儿落地北京了、一会儿落地上海了 , 还刻意地强调武汉没引入成功 。 除了落地以外 , 关于招人薪资待遇和期权的话题也让我眼红 , 动不动就独立期权 , 甚至薪酬总包给到2000万人民币的谣言也出来了 。 原本觉得不需要辟谣 , 大家应该都会有清醒的认知 , 没想到还有朋友找上门让我内推2000万的职位了 。 一并回应一下 , 以上所有均非事实 , 一切以官方披露信息为准 。 ”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发文称 。
文章图片
资料图/IC
代工or买资质自建工厂?
从当前小米公开发布的招聘信息来看 , 小米更集中在自动驾驶领域 。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告诉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 这些科技公司入局肯定是往智能化方向发展 , 目前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已经明确 , 智能化趋势加剧 , 在这个领域对传统车企会有一定的冲击 。
截至目前 , 小米造车仍处于搭建团队、筹备造车阶段 。 曹鹤表示 , 新能源车市场需要逐步释放 , 造车是一个长线周期 , 即便找代工也需要工厂调整生产线 , 短期内很难出现产品 。
尽管造车新势力的两极分化与淘汰验证了造车有门槛 , 但并不妨碍其他势力下场跨界造车 , 并在新一轮的造车战局中形成几股力量 。 第一股是以格力电器掌门人董明珠为代表的跨界造车势力;第二股当属房地产厂商的跨界造车势力 , 他们手握资金入场 , 通过收购或投资的方式拿到造车的入场券;第三股势力是由科技公司拉开的跨界多维度“造车” 。
谈及小米的造车模式 ,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接受贝壳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自建工厂或代工模式都有可能 , “造车首先需要把外观设计出来 , 目前小米还没到概念车的阶段 。 ”
他表示 , 如果自建工厂 , 小米需要生产资质 , 目前国内汽车市场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比较多 , 可购买小企业的生产资质 。 如果选择代工模式 , 也就需要与车企进行谈判 。
对于小米是否会选择江淮汽车代工 , 张翔称小米手握资金 , 可买资质建厂 , 从这个角度来看找江淮汽车代工的可能性比较小 。 从目前传闻来看 , 小米要是落地合肥 , 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可能选择江淮汽车代工 , 也可以自建工厂 。
在他看来 , 当下小米应该先把概念车设计出来 , 再去确定具体的生产方式 。
汽车行业分析师孙勇有着不同看法 , 他认为江淮汽车是小米造车最为理想的代工对象 。 一方面江淮汽车有做优做大代工这个角色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江淮汽车有成熟的代工经验 。 此外 , 江淮与小米有别人难有的畅通沟通渠道 , 雷军是蔚来的创始投资人及重要股东 , 蔚来与江淮已将代工关系升级为合资公司成立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公司 , 从股权关系上讲 , 小米也间接拥有江来制造的股份 , 如果借助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 , 江淮汽车和小米之间的沟通应该没有障碍 。
“傍上”蔚来快速回血 , 江淮的代工模式走通了吗?
早在2016年 , 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签署代工协议 , 江淮汽车投资23亿元为蔚来汽车量身定制建设新工厂 。 高投入背后也有高回报 , 蔚来汽车财报显示 , 从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31日 , 蔚来汽车向江淮汽车支付了制造费用及亏损补偿共12.34亿元 , 其中包括4.56亿元的亏损补偿和7.78亿元的制造及加工费 。
在这段时间内推算 , 江淮汽车为蔚来汽车代工车辆约为7.5万辆 , 平均每辆车可获得1.04万元的代工费用和6千元左右的亏损补偿;换句话说 , 随着蔚来汽车销量的不断增长 , 江淮汽车由此得到的回报也在增长 。
业内预测 , 蔚来汽车今年销量或超10万辆 , 如按照每辆1万元的代工费计算 , 江淮汽车有望获利19亿元 , 这部分获利尚未加上亏损补偿 。
今年5月 , 蔚来汽车正式发布公告 , 确定已与江淮汽车、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就联合制造蔚来汽车和相关费用安排达成了协议 , 并签订制造合同;从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 , 江淮汽车将继续生产ES8、ES6、EC6、ET7和其他可能的蔚来车型 。 续约之后 , 江淮汽车将把年生产能力扩大至24万辆(以每年4000工作小时计算) , 以满足市场对蔚来汽车NIO品牌日益增长的需求 。
从业绩上来看 , 2017年江淮汽车的净利润仅为4亿元 , 2018年则是亏损7.86亿元 , 2019年由亏转盈 , 实现净利润1亿元 。 2020年江淮汽车实现归母净利润1.43亿元 , 同比增长34.52% 。
7月27日 , 江淮汽车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预盈公告 , 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8000万元左右 。 不难发现 , 为蔚来汽车代工成为江淮汽车净利润实现正增长的来源之一 。
张翔告诉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 对于江淮汽车来说 , 代工是多多益善 , 其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 , 代工则可以创造的营收和就业率也会增加 。
实际上 ,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 , 对于品牌力相对羸弱的汽车品牌, 代工确实是一门好生意 。 “品牌力比较弱的车型产能利用率很低 , 由于生产的车少就很难分摊成本 , 此前的生产线等投资很难收回来 , 代工则可以加速投资回收 , 提高产能利用率 , 同时也能创造营收 。
目前 , 蔚来汽车是为数不多采用代工模式的车企之一 。 小鹏汽车与海马汽车达成了代工协议 , 但今年底小鹏汽车与海马汽车的代工协议到期后将不再续约 , 已在广东肇庆自建工厂 。
业内认为 , 随着苹果等科技公司跨界造车 , 可以预见的未来新能源汽车代工赛道会变得愈发拥挤 。
今年6月工信部公开表示将有序放开代工 , 对此 , 张翔表示 , 以手机行业为例的代工模式已经得到成功有效验证 , 代工模式是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 但在中国汽车行业 , 代工比例还比较小 。
从目前国内汽车产能利用来看 , 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 。 中金公司研报分析称 , 代工制造亦有利可图 , 典型汽车生产线需达到50%以上产能利用率;其针对汽车行业代工模式测算 , 若10万辆产能投入在15亿元人民币 , 10年线性摊销折旧 , 单车代工净收入(剔除可变成本)在3000元 , 则5万辆或者50%产能利用率时 , 收入和当年摊销折旧持平 。
盈亚证券也认为 , 智能电动车的零部件数量较传统燃油车大幅减少 , 仅占汽车价值的40% , 制造难度也大大降低 。 在这样的背景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 智能电动车的代工模式可能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琳琳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薛京宁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