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纪录片要做电影院的“钉子户”?

我们需要一个封闭的环境、一个巨大的银幕 , 黑场 , 观众才有可能识别出纪录片所呈现的生活的多个层面 , 人物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小小的表情 , 都可能触动他 。
最近院线正在上映的纪录片中 , 票房最好的是《九零后》 , 1000余万 。 其次是《大学》 , 500余万 。 两部片子的豆瓣评分 , 分别是8.2分 , 8.1分 。 纪录片叫好不叫座 , 排片量低 , 票房低 , 似乎成了一个略显悲情的常态 。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 , 2014年以来上映的纪录片中 , 前10名票房加起来不到10亿 , 其中前两名占了一半多 。
《大学》的创作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 , 20年来 , 加上学生作品 , 清影出了三四百部纪录片 , 其中在院线上映的 , 包括《大学》《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内 , 一共6部 。
“‘清影’已经算是电影院的‘钉子户’了 。 ”清影工作室创始人之一、清华大学教授雷建军说 , “但纪录片真的需要进影院 。 ”
采访人员:为什么纪录片在院线的票房总是不太理想?
雷建军:电影在诞生之初就是纪录片 , 把日常生活搬到大银幕上放 。 当时的纪录片也是作为奇观存在的 。 那个时代 ,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很少 , 一个美国人在大银幕上看到了非洲人、亚洲人 , 会觉得很神奇;渐渐地 , 世界的连接度越来越高 , 观众不能满足于只看日常生活 , 电影需要越来越多的“奇观”才能吸引观众 。 好莱坞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飞速发展 , 就是把日常生活整个戏剧化、奇观化 。
所以 , 影院从一开始就需要奇观 , 这一点从来没有变过 。
中国的电影业这些年发展迅速 , 实际上是商业电影的增长 。 也有不同的人做过艺术电影的努力 , 但成功的例子偏少 。 对于纪录片 , 尤其是人文社会类的纪录片 , 以记录普通人的生活为主 , 和现在商业院线的气质是不匹配的 。
商业院线的目标群体非常明确 , 就是要抓住能来消费的人 。 观众到影院 , 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吃饭和电影票的开销 , 等等 , 这是一个综合性消费 。 花这么高的成本 , 消费者显然更希望通过大银幕得到快感 , 这可能是纪录片给不了的 。
采访人员:观众也不是不爱看纪录片 , 像《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都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很高的点击量和好评度 。
雷建军:视频平台对观众来说 , 只要买了会员 , 不管看什么几乎都是零成本 。 对影院来说 , 一场电影只有几个观众来看 , 是要赔钱的 。 我很理解院线经理 , 不排片是对的;对观众来说 , 喜欢看纪录片 , 在视频网站上看就好了 , 不必花时间和金钱成本特地跑到电影院 。
采访人员:那纪录片为什么一定要进院线呢?
雷建军:纪录片中有一个非常大的类型 , 就是记录日常生活 。 片中人物不会像明星那么耀眼 , 剧情没有那么大的强度 , 视听效果也没有那么好……但正因为此 , 我们更需要一个封闭的环境、一个巨大的银幕 , 黑场 , 观众别的东西也看不了了 , 就安静地看着银幕 。 这样 , 他才有可能识别出纪录片所呈现的生活的多个层面 , 人物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小小的表情 , 都可能触动他 。 而在手机上、电脑屏幕上看 , 纪录片的那些厚度 , 观众很可能get不到 。
采访人员:是不是有的纪录片从一开始就没想进电影院?
雷建军:其实 , 绝大部分纪录片最开始的目标都不是进影院 , 能进影院的属于极少数 。 而奔着影院去做 , 比如在影像、剪辑、后期处理上 , 按照电影标准去做 , 成本相对也高 。 所以 , 绝大部分纪录片只是为了记录 。
以前导演把纪录片拍出来 , 是表达一个现象和自己的一些想法;现在我们觉得 , 纪录片拍出来 , 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 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艺术品存在 。 我们本来就是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 , 不能只局限于做个人表达 。
采访人员:目前票房较好的纪录片有哪些?
雷建军:带有特殊属性的 , 比如讲述“慰安妇”现状的《二十二》 , 票房1.7亿 。 此外 , 自然类的会好一些 , 这属于纪录片中一个独立的类型 , 《我们诞生在中国》票房6600多万 , 《地球神奇的一天》4778万 。 而对于人文社会类纪录片 , 1000万票房都是很难的 , 2000万基本就是天花板了 。
清影的片子 , 目前最好的《喜马拉雅天梯》 , 1100多万;《我在故宫修文物》不到650万;《大学》目前500多万 。 其实《大学》的观众群体会比一般的纪录片更大一些 , 它至少适合所有的中学生看 。 但它依然存在一个问题 , 缺发行经费 。
采访人员:如果票房一直欠佳 , 纪录片怎么才能在电影院待下去?
雷建军:欧洲有艺术院线 , 也许观众不多 , 但还是一场一场一直放下去 , 因为有政府补贴 。 我认为纪录片拍摄不是非得要补贴 , 但是纪录片发行是需要政府帮助的 。 今天 , 每一条推送到你手机上的信息 , 除了国家大事和突发新闻 , 其他的背后几乎都有着商业元素 , 纪录片也许是个单纯的例外 。 纪录片又重要又脆弱 , 它承担的功能有些像司马迁 , 首先是对当代史的记录 , 然后才是作者自己的表达 。 纪录片想在电影院待住 ,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 , 都需要政府补贴来支持 。
采访人员:点映似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好方法?
雷建军:对 , 点映就像纪录片界的“拼多多” , 运用互联网技术 , 把观众零散的需求用低成本的方法整合起来 , 凑够30人就能开一场 , 既让影院不亏本 , 也让观众有片可看 , 对片方来说也省了很多宣发费用 。
采访人员:现在纪录片票房最好的城市有哪些?
【观众|纪录片要做电影院的“钉子户”?】雷建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 是纪录片的主要票房城市 , 这两年新起来的有杭州、成都 。 点映有一个好处 , 即便你住在很偏远的地方 , 只要能找到30个志同道合的人去影院 , 依然能看到你想看的电影 , 这就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