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智慧博物馆越来越智慧(网上中国)


文化|智慧博物馆越来越智慧(网上中国)
文章图片

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博物馆内 , 幸福肥东抖音账号工作人员和讲解员正在直播介绍馆藏文物 。
阮雪枫摄(人民图片)
通过多媒体呈现 , 一件件珍贵文物让人“大开眼界”;借助互联网传播 , 一个个文物展览“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 , 中国多地博物馆纷纷加快数字化建设 , 不仅在展陈形式、文物保护等方面迭代更新 , 更推动运营管理及观展体验的优化升级 , 吸引越来越多人线上参与、线下“打卡” 。
科技让文物“活”了
“壁画中的人物和风景变得鲜活 , 曾经固定的画面做成了动画 , 充满科技元素和互动感 。 ”有位网友近日看完山西博物院的“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说 。 据悉 , 该展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呈现精美壁画 , 并设置了AR识别集卡游戏 , 引导观众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分辨壁画中的角色 , 还把壁画人物的服装纹饰图样做成了立体动画 , 利用高科技手段拉近文化遗产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
“不同于过去以静态为主的展览 , 如今我们注重增强展览的互动性 , 增强观众的体验感 。 ”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介绍 , 此次展览利用数字修复技术 , 对部分壁画进行色彩还原 , 并以动画的形式呈现 , 多手段展示文物承载的文化内涵 , 既是对壁画内容的生动演绎 , 也增加了人们观展的兴趣 。
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炎龙接受采访时说 , VR沉浸式体验、3D打印高仿真文物等手段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 帮助观众更亲密地接触展品、更近距离地观察细节 , 使观展体验不断升级 。
据悉 , 已有不少博物馆尝试将数字科技融入文物展览 。 如首都博物馆“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依靠华为河图平台 , 引入AR技术——观众拿起手机对准跪射俑 , 稍等片刻 , 这件展品就会“飞”出展柜 , “跃”上手机屏幕 , 展示它从出土时的残片到被修复完好的过程 , 观众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知识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则巧用光影高科技 , 唯美呈现千年运河画卷 。 在720度全景展厅中 , 观众可沉浸式观看8分钟的“河之恋”体验展;在“运河上的舟楫”专题展中 , 观众可登上一艘长约21米、桅杆高15米的“沙飞船” , 模拟坐船扬帆远行 , “身临其境”感受繁华盛景 。
业内人士表示 , 博物馆的数字化升级 , 为观众走近文物架起了一座桥梁 。 观众可通过互动式与沉浸式体验 , 在生动的数字展品中开启“漫游”之旅 , 直观深入地感知文物背后的历史与内涵 。
“云展览”更精彩
“当前博物馆行业呈现出一些新趋势、新特点 。 ”在文旅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看来 , 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开放 , 云展览、云直播服务大幅增加 , 博物馆与AR、VR等技术融合加快 , 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 。
当前 , 多地博物馆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策划展览 。 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汇集32家博物馆的1000余幅古代女性图像 , 打通观众调研、线上互动等环节 , 涵盖100余个女性主题展览超链接、220余件相关文创产品等丰富内容 , 受到不少网友的喜爱 。
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的《闲来弄风雅——宋朝人慢生活镜像》专题 , 运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 制作了360度全景线上虚拟展厅 , 通过“晴窗抚琴”“挥毫作书”“品茶论道”等场景 , 带领网友体验宋朝文人雅士的“慢生活” 。
“云展览通过互联互通 , 将各要素进行重组整合 , 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资源的价值 。 ”王炎龙认为 , 一大批线上展览的走红足可见公众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 , 博物馆的线上传播已构成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云展览、云教育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 , 带动博物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
据统计 , 去年防疫期间 , 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个线上展览 , 吸引超50亿人次浏览 。 例如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划了系列云展览、藏品欣赏及公共教育活动等 , 为观众提供线上观展便利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说:“我们做一场在线直播导览 , 观众数量往往多达数十万 , 和博物馆半年的接待量相当 。 ”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日前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 , 提出优化传播服务 , 推进博物馆大数据体系建设 , 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 , 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 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 , 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
如今 , 依托5G的技术优势 , 博物馆可以提供更精彩丰富的内容 。 国家文物局日前与中国移动共同探索博物馆发展新方向 , 深化5G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 。 例如 , 用户在中国移动“博物馆5G新生活”云上专区 , 不仅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解锁博物馆活动 , 还能看到相关图书、影视剧等 , 一站式读懂文物背后的故事 。
进一步做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这个博物馆举办了什么新展览?”“有哪些不能错过的藏品?”很多观众在进入博物馆之前会有一连串问题 。 提供准确便利的咨询服务就成为博物馆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 。
福建省漳州市博物馆的智慧博物馆项目日前上线 , 提供了“馆内”“馆外”两个场景的“微漳博”微信小程序为公众答疑解惑 。 在该馆馆长李海梅看来 , 智慧博物馆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 , 为观众提供便捷化参观、专业化导览、沉浸式体验的优质服务 , 为工作人员提供便捷可查、动态实时、数据翔实的管理平台 。 针对观众、志愿者、讲解员等 , 该馆开发了不同的应用 , 以讲解员管理为例 , 系统可以向讲解员的讲解发射机发送排班通知和讲解任务 , 让每个讲解员及时知道在哪个地方为哪些观众讲解 。
《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 , 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 , 以业务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 , 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 。 “数字化建设对博物馆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 ”在博物馆资深从业人员刘莉看来 ,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 , 应该根据博物馆特色和应用需求进行系统规划和定制开发 , 有计划、有步骤地搭建一个涵盖服务、保护、管理等功能的智能生态系统 。
“借助技术的力量 , 智慧博物馆能让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和传播发挥出更大合力 。 建设智慧博物馆的关键一步 , 是将原有的文物资源 , 以数字的、可交互且可分享的形式进行线上存储、展示和传播 。 智慧博物馆更强调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 ”王炎龙说 。
李群表示 , 未来要针对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 全面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 , 完善博物馆的云展览、云课堂、云直播平台 , 推出一些个性化、高品质服务 , 全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专家表示 ,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 是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 。 博物馆做好数字化建设 , 用好用足技术优势 , 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 就会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将因此焕发新光彩 , 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 (海外网 李雪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7月28日 第 08 版)
【文化|智慧博物馆越来越智慧(网上中国)】责编:安再尔江?艾合买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