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200年后的世界变成什么样?科幻小说《青年世代》告诉你

“200年后的世界 , 会变成什么样子?此刻地球上的数十亿人应该都没办法亲眼看到那时的景象 , 但人类的想象力可以穿透时间的禁锢 , 在未来的空间里镌刻出五彩斑斓的印记 。 ”
在长篇科幻小说《青年世代》中 , 90后作家、新兴科技公司投资人李佳蓬畅想了200年后的世界 , 并提出自己的追问 。 本职工作是投资人的他 , 认为投资和科幻都是在尝试触碰未来——“投资是理性地去预测几年内事物的变化 , 而科幻则是在遥不可及的空间里开天辟地 。 ”
7月24日 , 李佳蓬携处女作《青年世代》出现在单向空间北京东风店 , 与科幻作家韩松、评论家杨庆祥、作家文珍一同探讨人工智能、科幻创作等问题 。

世代|200年后的世界变成什么样?科幻小说《青年世代》告诉你
文章图片

活动现场
毫不吝啬“赞美青年”
“我并非文学科班出身 , 《青年世代》是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 作为一个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青年人 , 这本小说结合了我许久的两个疑问:假如世界由青年人主导 , 社会将如何改变?假如超级人工智能降临世界 , 与人类将会发生怎样的碰撞?”在后记中 , 李佳蓬这样提到自己的写作初衷 。
青年人掌握政治是《青年世代》的基本设定 , 书中制度的捍卫者们 , 每次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赞美青年” 。 杨庆祥认为 , 这是一种非常现实、非常有力量的表达 。 “当下整个社会的结构 , 其实就是一个互联网的结构 , 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互联网结构里面的一个触感器 。 谁的触感是最灵敏的?传递最快的?正是青年 。 ”
“青年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 , 一方面承载着未来世界的希望 , 初生牛犊所向无敌;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被煽动 , 走入歧途 。 ”作为其中一员 , 李佳蓬对青年群体有许多思考与想象 。 他对青年政治的兴趣 , 源于英国脱欧事件 。 关注投票细节数据后 , 李佳蓬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投票率和支持率均差异悬殊 , “可以说是老人让英国脱欧的 , 但十年以后承担弊端的大多是年轻人 , 这是不公平的 。 ”这一发现成为了数年后李佳蓬以“青年政治”为主题写作小说的深层动因 。
【世代|200年后的世界变成什么样?科幻小说《青年世代》告诉你】故事中 , 当青年人自以为权力在握、掌控世界的时候 , 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傀儡 。 在韩松看来 , 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确实存在话语权的博弈关系 , “《青年世代》描述了一个年轻人的乌托邦 , 在计算机的帮助下 , 年轻人夺回了话语权 。 今后这本书会怎么去影响现实 , 这是我所期待的 。 ”
韩松认同青年这一主题的重要性 。 “这本书非常让我感兴趣的点 , 就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 , 又重提百年前鲁迅、梁启超、茅盾、巴金所书写的、当时青年人面对的问题:我们未来怎么办 , 要怎么才能生存下去?这本书在重新思考 , 年轻人在今天应该有怎样的出路 。 ”
越科幻越现实
在杨庆祥看来 , 《青年世代》是一本“带有社会意义的科幻小说” , “从青年角度来看 , 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小说 。 ”书中“行动的青年”和当下“虚无的青年”形成某种意味丰富的对照 , 青年问题已然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 , 小说对此提出反思与探讨 。
小说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亦基于一种国际化的视野 , 并时刻关照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国际格局究竟会如何发展 , 到底会不会分裂?” 。 不同于《三体》中对文明关系的悲观预设 , 本书作者提出了“抱团理论” 。 文珍非常赞同这一设想 , 她回顾了书中的观点 , “人类的竞争来源于对有限资源的争夺 , 而在更高的层次来看 , 宇宙是无限的 , 对资源的争夺毫无意义 , 人类的欲望法则并不成立 , 我们应该合作 。 这些观点符合我的想法 , 即文明来到更高层级 , 大家就可以不停地向上向善 。 ”
围绕人工智能的话题 , 韩松指出“科技成为今天的第一现实 , 未来加速入侵现实 , 科技改变大家的命运 , 也能触发几个企业 , 比如阿里巴巴、滴滴 。 他们用算法掌握你的思想、规律 , 这种力量会形成新的垄断、新的霸权 。 ”杨庆祥则将人工智能理解为“一个带来改变的大咖” , 相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现实应用 , 他更关注作为一种宗教或者精神哲学的人工智能 , 设想其能够颠覆人类社会固有的主仆关系 , 带来崭新的文明论 。

世代|200年后的世界变成什么样?科幻小说《青年世代》告诉你
文章图片

李佳蓬
跨界创作:科幻进入各行各业
不同于传统小说家 , 科幻作家的理工科背景似乎显得更为浓郁:《三体》作者刘慈欣、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生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都曾是工程师 , 《青年世代》作者李佳蓬也以医疗健康及科技领域投资为本职工作 , 韩松对此的理解是 , “科幻成为了思想的承载体 , 很多年轻人借助科幻表达自己的思考 ,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 。 ”
李佳蓬的跨界创作 , 则来自几条长期埋藏在心底的暗线 , 文学与投资之间的微妙联系便是其一 。 他提到 , 文学跟投资本质上有一定的相通点:“它们本身都是要对事物有一个更加细致的观察 , 从这种独特观察的视角之中试图得到一些不同的结论 , 通过这个认知差来带给读者或给市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 两者的共通性就是观察、理解和解读 。 ”再加上个人对输出知识与思想的偏爱、对科幻领域的兴趣 , 《青年世代》应运而生 。
在肯定小说创作深度的同时 , 评论家们亦提出改进的意见 。 杨庆祥提到 , 书中塑造的人工智能仍然有些简单化 , 与人类之间停留在常识意义上的文明的辩驳 , 没有超出期待的视野 。 而文珍总结了大家对这位青年作家的真诚期待 , 小说创作要“复杂一点 , 慢一点 , 怜悯一点 , 爱一点” 。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