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自媒体|社交媒体与造星运动


财经自媒体|社交媒体与造星运动
文章图片
图1/1

来源:槽边往事
我认识些人 , 到今天还在用古老的直板按键手机 , 没有开微博 , 也没有用微信 , 感觉是活在史前 。 关于他们现在的状态我无法评价 , 只能说他们正常过日子 , 看起来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分别 。 倒是有几个脱离这种状态 , 终于用上智能手机 , 爬上社交网络的人 , 变得有些疯魔 。 所以 , 一定是有什么东西改变了他们 , 就像是父母辈的老年人如今沉溺网络不可自拔 。
以前人们把上网叫做“冲浪” , 我不知道浪在哪里 。 如今我觉得这个词很深刻 , 太多数量的人 , 太多类似的人都上了网 , 通过社交网络连接在一起 , 他们的步调就会相互协调 , 最终变得一致 。 当他们采取一致行动时 , 自然就产生了浪 , 人浪 , 声浪 , 信息狂潮 。 有时候可以倾覆冲浪的人 , 有时候甚至可以把他们拍得粉碎 。 造星运动也是一种浪 。 讨论《南华经》或者安迪·沃霍连水花都激发不起来几个 , 但是造星可以很快卷起巨浪 。 合理合法没麻烦 , 省时省事不省钱 , 等到巨浪成型之后 , 就可以推动赚钱的发电机组 。 所以我也能理解造星运动 , 这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塞 , 而是双向甚至多向选择的结果 , 大家要的就是这个 。 当然 , 巨浪崩溃之后双方又会相互指责 , 这同样是人性的体现 。 指责完了之后继续造星运动 , 因为似乎大家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
我觉得比较理想的互联网环境应该是个池塘 , 池塘里有荷花水草 , 青蛙和蜗牛潜伏其间 。 水面上飘着青萍 , 水黾在跑来跑去 。 水里有小虾和小鱼倏忽往来 , 水底有螺蛳和藕 , 蚌壳埋在更深处的淤泥里 。 也的确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如此 , 每个人都各安其位 , 保留着自己的性格和脾气 。 但社交网络显然是一片大海 , 而且这片海里没有那么多种生物 。 即便有 , 也在一浪又一浪中被打碎淹没拍到海底 , 在边上看过去让人觉得风景极为单调重复 , 远不如那个静谧的小池塘 , 偏偏大家又乐此不疲 。 下一次 , 同样的浪又会涌起 , 一样的方式 , 一样的过程 , 这让我想起一句电影里的形容:没有记忆的海 。
不知道今天还在冲浪的人几时才会厌倦 , 仰头看多久星光脖颈才会酸疼 。 我回过头去想一想 , 觉得那些用直板按键手机的人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士 。 也许他们看到了更多 , 只是他们不愿意说出口而已 。 转身把时间放在烧好一道菜 , 看完一本书 , 或者安安静静听完一首歌 。 如果注定要在地球上被囚禁七十年、八十年、九十年乃至更多 , 他们明显对此有不同的安排 。
【财经自媒体|社交媒体与造星运动】我曾经看过关于浪的科普 , 它说并没有什么浪头涌来 。 大海里的水只是原地上下垂直震荡 , 在这种顺次起伏之间 , 让人感觉到有浪在前进而已 。 这样看来 , 哪怕是池塘里的一只小小水黾也是自由的 , 起码它可以轻快地跑过水面 , 绝对不会被束缚在一处 。 而且 , 它是天地之间唯一的一只水黾 , 不是难以分辨出彼此的水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