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解码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开启“智能之门”
_原题是:解码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开启“智能之门”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声谷”开启“智能之门”(产经观察·解码先进制造业集群③)
翻开被称为“中国声谷”的安徽合肥市智能语音集群2020年成绩单 , 集群入驻企业达1024户 , 实现营业收入1060亿元 。 历经8年多发展 , “中国声谷”完成“双千”目标 。
论体量 , “中国声谷”实在“小” , 论地位 , 它却入选第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 “中国声谷”凭什么成为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采访人员走进安徽合肥市进行了实地调查 。
智能产品不断涌现
走进安徽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 只见自助挂号机前排起长队 , 就诊者用手对着空气“点点点” , 设备随即“吐”出挂号单 。每栋楼都隐藏着“最强大脑” , 高效服务远隔千山万水的用户
这台设备叫无接触自助挂号机 , 由东超科技研发 , 采用了可交互全息空中成像技术 , 让就诊者不需要触屏、不需要按键 , 直接用手在空中“比划” , 就能完成挂号、缴费等操作 。
镜头转向安徽淮南市寿县三觉镇中心卫生院 , 董埠村村民权循芝正在看病 。
“头晕一个多星期了 , 右腿也没有力气 , 大夫您帮忙瞧瞧……”经过一番询问 , 值班医生余中平初步诊断权循芝为“脑供血不足” 。 可是 , 当余中平在病例系统内填入权循芝的以往病症和当前病兆后 , 系统却跳出红色提示框:“怀疑患者为‘脑梗死’ , 建议CT检查 。 ”余中平连忙安排CT检查 , 结果显示 , 权循芝果然患有“脑梗死” 。
这个避免误诊的系统是科大讯飞研发的“智医助理” 。 2017年 , “智医助理”就以456分通过了国家临床执业医师笔试测试 , 成绩超过了96.3%的人类考生 , 是一名妥妥的“学霸” 。 如今 , “智医助理”已在国内200个区县进行辅助接诊 , 帮助3万余家基层医疗机构的5万名基层医生 , 日均提供超40万条辅助诊断建议 , 惠及5000万名患者 。
在距离淮南市70公里左右的合肥市220千伏游乐变电站 , 自动预警系统在帮大忙:“请注意!88、89号蓄电池电压异常!”“28分贝 , 419开关柜内超声波局放数值超标!”……
这个变电站“全科医生” , 由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单位共同研发 , 像人类一样拥有自己的视觉、嗅觉和听觉 。
它的“眼睛”是一系列感知型摄像机和巡检机器人 , 可不间断查看变电站的各类情况;它的“鼻子”是各类传感器 , 能灵敏地探测到17种有害气体;它的“耳朵”是智能声纹设备 , 通过声纹识别技术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 , 不仅如此 , 它还配备了类脑边缘盒子 , 相当于拥有“大脑” , 可以将所有的信息进行实时处理 , 精准定位故障 , 第一时间发出警报 。 据介绍 , 合肥供电公司计划在年内完成城区123座变电站“全科医生”全覆盖 , 以提升城市供电可靠性 。
东超科技、科大讯飞、中科类脑 , 这些企业都有个共同的“家”——“中国声谷” 。 而这里出品的智能产品不仅限于医用、工业用 , 也服务于个人消费 。 “我想买明天从上海到北京的高铁票 。 ”按住咪鼠鼠标的语音键说话 , 浏览器即可自动打开相关页面 , 让你轻松买到车票 。 戴上华米智能手表 , 测血氧、心率 , 还能监测睡眠 , 离线支付 。
从最底层的算法、算力 , 到应用的开发 , 再到维护数据、网络安全的软硬件 , “中国声谷”里每一栋不显眼的小楼 , 都藏着一颗甚至几颗“最强大脑” , 高效服务远隔千山万水的用户 。 作为我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 , “中国声谷”已服务电力、物流、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各领域 , 助力人工智能产品连接千城百业 , 走入千家万户 。
“大创客”带动“小创客”
由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个产业 , 进而壮大为一个生态
回顾“中国声谷”的发展历程 , 其成立、萌芽、壮大都离不开一家企业——科大讯飞 。 可以说 , 这是由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个产业 , 进而壮大为一个生态的集群 。
——“大创客”孵化“小创客” , 智能语音产业生根发芽 。
20多年前 , 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毕业后 , 刘庆峰带领十几名年轻人创办科大讯飞 , 一头扎进语音技术的开发中 。 随着企业的成长 , 刘庆峰意识到 , 只有开放自己的资源和能力 , 形成产业链与生态体系 , 才能够生生不息 。 于是 , 2010年科大讯飞正式建立了语音开放平台 。
平台的建立让科大讯飞的不少员工燃起了创业热情 。 “讯飞平台上有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多种人工智能相关技术 , 我迫切希望能把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 。 ”2015年 , 80后冯海洪从讯飞辞职 , 创办了咪鼠科技 , 并一举获得了老雇主科大讯飞的投资 , 一路快速成长 。 截至目前 , 讯飞人工智能生态已扶持企业达4000家 , 平台孵化企业150家 , 战略投资近80家企业 。
——“领头雁”引来“远方客” , 智能语音产业成长壮大 。
“我们是被科大讯飞吸引来的 。 ”安徽声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虞焰兴说 , 2014年他带领的团队获得“讯飞杯”全国智能语音应用开发者大赛二等奖 , 并以此为契机入驻“中国声谷” 。 如今 , 解放双手的会议速记机、护眼伴读的智能语音阅读台灯、直接喊“拍照”就可扫描的智能语音高拍仪……声讯信息的产品已涉及多个领域 。
像虞焰兴那样的创业者还有很多 。 截至目前 , 科大讯飞开放平台聚集超过219万个开发者团队 , 开放434项平台能力 , 总应用数超115万 。 “中国声谷”的智能语音产业也已经成为全国龙头 , 产值占该产业全国总产值的44.2% , 其基于智能语音技术的智慧办公、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行业应用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达70% 。
——“一业精”换来“百业通” , 智能语音开启智能产业的大门 。
陪伴科大讯飞的成长 , 中国科技大学在2012年专门成立了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 , 聚焦创新成果转化 , 致力于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 。
中科类脑就是一家依托中科大成长起来的人工智能企业 。 其推出的类脑智能开放平台 , 汇聚了180项全球领先的工程算法及150项高价值数据集 , 以降低人工智能学习使用门槛、提高开发效率 。
中科类脑董事长刘海峰形象地作了一个比喻:“平台就像是一个厨房 , 基础算力是厨灶 , 海量数据是素材 , 机器学习算法是调料 , 开发者是厨师 。 只要进入厨房 , 所有材料都是齐全的 , 厨师都能轻松使用 , 从而大幅提高开发效率 。 ”
从单一的智能语音产业拓展至人工智能全领域 , 一个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已然形成 , “中国声谷”的发展风生水起 。 在消费品领域 , HMI">华米科技自有品牌智能手环出货量位居全球第四;在网络安全领域 , 新华三连续4年占据网络管理软件市场份额第一;在智慧城市领域 , 安徽航天信息的“智慧税务”办事大厅即将对外开放 。 合肥在“2020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榜单”排名全国第四、全球第四十七 , 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的重要阵地 。
政策支持力度大
搭平台、设基金、聚人才 , 让集群企业展现活力
6位创始人房产全部抵押 , 所借贷款却只够发工资;房产被抵押后 , 连小贷公司都不愿意放贷 。 谁能想到 , 这是上市公司华米科技2013年遇到的窘境 。
“特别感谢合肥政府部门 , 利用信用担保的方式帮我们获得几百万元的银行贷款 , 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 ”华米科技副总裁章晓军说 , 虽然这笔贷款的数额远远比不上后来投资机构给予华米的投资额 , 但这次“雪中送炭”华米永不忘记 , “我们壮大了 , 但不会离开合肥” 。
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成长 , 离不开“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形成合力 。 “十四五”时期 , “中国声谷”营业收入要实现5000亿元 , 这股合力还要更大、更稳、更可持续 。
设基金 , 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
从成立之初起 , “中国声谷”就积极利用产业资金撬动集群发展 。 2018年12月 , 总规模达50亿元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正式设立 , 全面配套“中国声谷”建设 。 目前 , 产业发展基金首期10亿元已全部出资到位 , 已完成投资7.33亿元 , 二期基金正在筹备中 。
此外 , “中国声谷”还与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推出“中国声谷信用贷” , 让集群企业可以更便捷、更高额度地获得银行贷款 , 降低融资成本 。 截至2020年底 , 该信用贷累计放贷额已超10亿元 。 “我们希望通过搭建园区金融服务体系 , 更好挖掘具有成长性的项目 , 引入有竞争力的外部项目 , 从而全面推动集群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 ”合肥高新区声谷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中心理事长祁东风说 。
搭平台 , 产业发展释放新活力 。
对初创型企业而言 , 开拓市场、制造样品往往都是难题 。 祁东风介绍 , “中国声谷”投资建设了制造中心 , 为集群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智能装配、3D打样、检测检验等服务 , 解决企业产品试制“南下北上”难题 , 又以集群名义开设线下体验店、线上旗舰店 , 为企业打通销售渠道 。
“在‘声谷’创业 , 只要你能想出来 , 我们就帮你做出来、卖出去 。 ”祁东风说 。
聚人才 , 产业发展有底气 。
在“中国声谷” , 不少明星企业的创始人都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研究院 。 中国科技大学先研院就已孵化企业271家 , 累计申请专利超200项 。 可以说 , 高校是“中国声谷”的人才宝库 。
四维图新就是奔着“人才”二字来到合肥的 。 “合肥人才类型结构全面、人才储备丰富 , 非常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 , 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 ”合肥四维图新总经理宋铁辉说 。
“‘中国声谷’的发展 , 为城市储备了多方位、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 这是集群发展的一大收获 , 也是集群未来发展的基础 。 ”合肥市经信局副局长潘若愚介绍 ,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 , “中国声谷”也在加快创新平台的建设 。 截至2020年底 , 已建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6家 ,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2家 , 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0家 , 并正在积极争创智能语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 “让更多高校毕业生留在合肥 , 吸引更多软件工程师扎根合肥 , ‘中国声谷’才能始终‘先声夺人’ 。 ”
本报采访人员 朱思雄 冉永平 陆娅楠 李心萍
【人民日报|解码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开启“智能之门”】[编辑:房家梁]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1月1日生效的RCEP,将带来这些重大变化!
- 战略|科力尔电机荣获第一届“新湖南贡献奖先进集体”!
- 高层次人才|紧盯“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东莞发布人才新政
- Xiaomi|小米12亮相:配备世界先进屏幕 破15项记录
- 人物|人民日报刊发比尔·盖茨文章:以创新伙伴关系应对全球挑战
- 数字化|高端瓶装鲜奶领先品牌 悦鲜活率先进入元宇宙
- 开新|引风向 开新局 建生态 PKS2021生态大会安全先进绿色计算+数字健康论坛召开
- 许可|微软加入 HEVC Advance 专利池,Win11 有望免费使用该编解码器
- 中国电子|首届PKS生态大会发布构建安全先进绿色计算产业生态倡议书
- 产业|中国电子发布“千千万万”生态行动计划 助力安全先进绿色计算产业发展